王 偉,杜悅新(天津婦女兒童保健中心,天津 300070)
便秘主要是由多種疾病而引起的一組臨床癥狀,一般指的是排便不暢的狀態(tài),即便次較少且排出困難或不盡感等,主要包括兩種情況,即糞便干燥排出不暢與糞便雖不干但難排出[1]。從中醫(yī)學角度來看,臨床便秘多數(shù)是由于大腸積熱、氣滯以及陰陽氣血虧虛等因素所造成的,從而導致大腸功能失常。筆者主要選擇了100例便秘患兒為研究對象,將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的方法用于其治療過程之中,效果顯著,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0年5月~2013年5月我中心門診的100例便秘患兒為研究對象,男58例,女42例;年齡3個月~6歲,平均(3.02±0.32)歲;病程4 d~6個月,平均(3.09±0.11)個月。將本組患兒按照就診順序隨機地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5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兩組患兒均首先口服金雙歧及VB1,服藥劑量按照患兒的體重、年齡等進行調整。對照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健身消導顆粒進行治療,按照患兒的年齡進行給藥:<1歲患兒,半袋/次,2次/d;2~6歲患兒,1~2袋/次,2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中藥治療,具體藥方包括:生黃芪、全瓜蔞、白術、決明子、薏苡仁各15 g,肉蓯蓉12 g,當歸、火麻仁、升麻各10 g。煎服,劑量根據(jù)患兒年齡大小進行服用:<1歲患兒5~10 ml/次,2次/d;2~6歲患兒10~30 ml/次,2次/d。療程5 d。
1.3 臨床療效判定標準:根據(jù)《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判定標準》中關于便秘的療效判定標準[2]。痊愈:服藥1~2 d之后,大便形狀恢復正常,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完全消失,食欲顯著改善,未見腹痛、腹瀉等不良癥狀,且停藥1周之內(nèi)無反復。有效:大便能排出但是仍然較困難、便干,惡心、嘔吐等癥狀基本改善,未見腹痛及腹瀉等不良反應,停藥后癥狀復發(fā)。無效:大便不能解出,不良癥狀未見顯著改善,且有進一步惡化的發(fā)展趨勢。
1.4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等。
1.5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 15.0軟件對本研究數(shù)據(jù)加以統(tǒng)計及分析。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見表2。
表2 對照組與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例(%)]
小兒便秘是兒科較為常見的一種病癥,多發(fā)于人工喂養(yǎng)兒,而母乳喂養(yǎng)兒發(fā)生便秘的概率較小。小兒便秘大部分是由于腸內(nèi)容物在腸內(nèi)所停留的時間較長而使得結腸吸收水分與電解質過多而引起的,常見原因主要包括如下2點:①小兒進食量較少或者進食的食物缺乏纖維素類物質,食物消化之后液體吸收剩余的殘渣量較少,家屬缺乏小兒喂養(yǎng)方面的知識,不知道主動地為小兒添加輔食以及補充水分,從而導致腸內(nèi)容物相對較少,對結腸運動的刺激程度也明顯減輕。②小兒腹肌與盆肌未得到充分地發(fā)育,肌張力不充分,排便動力匱乏,難以將糞便排出體外。對此,應該注意加強對小兒便秘進行治療,提高其生活質量。對照組主要在口服金雙歧以及VB1聯(lián)合健身消導顆粒進行治療,但其效果不理想。而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中藥進行治療,在中藥組方中,生黃芪、升麻具有平補氣陰之功效;全瓜蔞可開肺潤腸;肉蓯蓉可補腎壯陽,潤腸通便;當歸可養(yǎng)血斂陰,潤腸通便,白術可燥脾止瀉,決明子可清肝潤腸,火麻仁可潤腸通便,薏苡仁利水滲濕,補肺清熱。綜上所述,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法在小兒便秘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值得在臨床上加以推廣并應用。
[1] 嚴紹明.紅棗湯治療小兒單純性便秘的療效觀察[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兒科學,2010,2(5):466.
[2] 李時珍.本草綱目[M].第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1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