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心
反社會人格的人通常會無情地利用他人,絲毫體恤不到他人的痛苦,他們能夠洞察別人的想法和策略,但在感情層面上無法感受到別人的情緒。 即便如此,共情心仍然是人類善行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
“
換位思考”也好,“感同身受”也罷,“設(shè)身處地”也好,其實都可以用另一個詞來替換,這個詞就是《共情時代》這本書的主題——共情心。
本書作者弗朗斯·德瓦爾是荷蘭著名的心理學家、動物學家和生態(tài)學家。2007年,德瓦爾被美國《時代》周刊選為當今世界具有巨大影響的百位世界文化名人。他是目前在世的全球最偉大的十幾個科學家之一,同時筆耕不輟、著作等身,主要有《黑猩猩的政治》、《類人猿與壽司大師》、《靈長類動物如何謀求和平》以及《人類的猿性》等。
作為一名研究動物行為的專家,德瓦爾發(fā)現(xiàn)各種各樣的生物,包括人,不僅只是呈現(xiàn)出我們通常所認為的那一面——自利、好斗,即充滿了“動物性”的一面,我們也有著溫存的一面。溫存和互助,在推動人類社會進步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豆睬闀r代》的誕生,即試圖為共情心“正名”,讓人們關(guān)注人類這另一面。
歷數(shù)人類社會出現(xiàn)過的種種占主導性的思潮,它們對人性的定義似乎都與“共情心”截然相反:斯賓塞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認為人類社會是充滿競爭的,人與人之間是赤裸裸的利益關(guān)系。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的出現(xiàn),更是對此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尤其是這個帶有誤導性的書名。德國古典哲學,則一直推崇理性至上,即便存在道德和善,也是由理性導出的,共情等感性現(xiàn)象只是不重要的一環(huán)。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則假設(shè)一群自由自在、無所羈絆的個體為避免紛爭,才組成了社會,絲毫沒有看到人類具有互相依賴的社會性的一面。人類的共情心一直沒能得到應有的重視,而且阻礙重重。
最先提出“共情”一詞的是德國心理學家李普斯。德語中有個詞,意思是“感受進去”,很好地體現(xiàn)出了意境,而且能夠使人聯(lián)想到一個動詞——Involved,卷入。后來英美心理學家將德語“感受進去”這個詞借用過來,變成了Empathy,即共情(或同理心)。德瓦爾在書中列舉了大量實驗和案例,充分證明了共情心在動物界廣泛存在。
完整的共情心包含許多層次,用德瓦爾的話講,“就好像俄羅斯套娃”,由內(nèi)到外,一層套一層。最內(nèi)部的,是“情緒感染”,這是一種最初級的共情心,比如小孩子看到大人們吵鬧,自己也會哇哇大哭;恒河猴看到同伴受傷了,會跑過去圍住并在旁邊亂跳亂叫。情緒感染是無意識的,是可以瞬間觸發(fā)而不經(jīng)過思考的。類似的“傳染”還有笑和打哈欠,都是一種無意識的同步效應。
“俄羅斯套娃”的次一層則是“感同身受”或“為他人著想”,這一環(huán)節(jié)是共情的核心部分。瑞典心理學家丁伯格認為這一環(huán)節(jié)也是無意識且瞬間發(fā)生的,另一個個體的感情會激起我們自身的感情。但比情緒感染更進一步的是,我們在心里會重現(xiàn)他人的狀況,從而更好地理解他人,即“身體先進入角色,大腦才慢慢領(lǐng)會”。 套娃的第三層是同情和關(guān)心,對他人提供“定向幫助”的行為。德瓦爾區(qū)別了共情與同情。與共情不同,同情牽涉人類理智和思維,是有意識的。共情心強的人不代表同情心也強,前者需要你去設(shè)身處地,換位思考,后者則需要你提供幫助,認真思考并付出行動。
盡管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共情心的“觸發(fā)”其實也是有條件的。那些與我們關(guān)系越親密的人,越是受到我們認同的人,就越容易引發(fā)我們的共情心。所以,看到親人痛苦地臥在病床上時,我們會潸然淚下。
另外,越是具象的事物,也越容易引起共情心。因此,當攝像機鏡頭對準一個傷者,尤其是再來個面部特寫的時候,我們立馬就會為之動容。馬戲團走鋼絲的表演者會讓在場的每個觀眾都屏氣凝神,捏一把汗,甚至,即使明知道表演者會故意失足一下,營造險些掉下來的假象,觀眾也會不自覺地驚聲尖叫起來。而那些遠在異國他鄉(xiāng)因戰(zhàn)爭或自然災害而死亡的人,即使數(shù)量再多,對我們來講也不過是一個統(tǒng)計數(shù)字。當然,人類也有很多手法可以屏蔽共情心,好收起自己柔軟的一面。比如,轉(zhuǎn)過頭去,不去看街邊那些可憐的行乞者,或者在得知敵人受到懲罰的時候,我們的共情心便會蕩然無存。
前面說過,共情是一個中性詞語,也不全都是正面含義。古代那些花樣百出的酷刑,實際上都是以“換位思考”為前提的。某些有人格障礙的人,比如反社會人格等,其共情心是殘缺不全的,缺失了“俄羅斯套娃”最內(nèi)部的一層。用德瓦爾的話說,這樣的人“就像來自另一星球,明明可以從他人視角想問題,卻沒有本該隨之產(chǎn)生的感情,不能形成真正的共情”。反社會人格的人通常會無情地利用他人,絲毫體恤不到他人的痛苦,他們能夠洞察別人的想法和策略,但在感情層面上無法感受到別人的情緒。 即便如此,共情心仍然是人類善行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我們對他人感受的覺察,對他人處境的洞悉和卷入,是所有高尚行為的前提。人之初,在嬰兒的眼中,這是一個物我渾然的世界,他們認不出鏡子里的那個小生命就是自己;而后我們漸漸有了自我意識,學會了區(qū)分出自我與他人;隨著生命日漸成熟,共情心再度將自己與他人、自己與萬物聯(lián)結(jié)成一體。人性,也就在這正反合的過程中逐漸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