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qū)包頭市達茂旗蒙醫(yī)醫(yī)院,內蒙古 包頭 014500
蒙藥三聯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性胃病90例臨床觀察
阿拉騰圖雅
內蒙古自治區(qū)包頭市達茂旗蒙醫(yī)醫(yī)院,內蒙古 包頭 014500
目的探討蒙藥三聯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性胃病臨床療效。方法選取經胃鏡確診為幽門螺桿菌感染(HP陽性)的180例慢性胃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90例,治療組以蒙藥傳統制劑(狀西-6,如達-6,巴特爾-7)三聯藥物辨證施治;實驗組給予傳統三聯藥(奧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膠囊)治療,一周為一療程,一般治療兩個療程。結果治療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7.7%,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的84.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蒙藥三聯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性胃病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蒙藥;三聯療法;幽門螺桿菌感染;胃病;臨床觀察
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簡稱HP)感染是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腺癌、胃淋巴瘤等疾病的主要致病因子或誘因之一,是人類最常見的慢性感染之一。1994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中心正式將幽門螺桿菌(HP)列為第一類致癌因子[1]。我國屬發(fā)展中國家, 屬世界上高感染地區(qū),我國約有7億人感染幽門螺桿菌(HP),感染率為34.52%~80.55%[2]。由此可見,幽門螺桿菌(HP)感染已成為當前所關注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嚴重威脅著人類健康,應引起高度重視。幽門螺桿菌感染屬于蒙醫(yī)“粘病”范疇,蒙醫(yī)藥治療“粘病”已有悠久的歷史。筆者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期間應用蒙藥辨證施治90例幽門螺桿菌(HP)感染的慢性胃炎患者,取得滿意療效,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收治的180例幽門螺桿菌感染性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選患者均經胃鏡或病理學檢查確診,并經13C-UBT檢查證實為HP感染;年齡最小21歲,最大75歲,平均年齡(48±27)歲。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患者口服蒙藥傳統制劑(狀西-6,3g,1次/d;如達-6,3g,1次/d;巴特爾-7,3g,1次/d)辨證施治;對照組患者口服三聯藥(奧美拉唑,20 mg,2次/d;阿莫西林,1g,2次/d;克拉霉素膠囊,0.5g,2次/d)治療。一周為一療程,一般治療兩周。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1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1.4 療效標準[3]痊愈: 治療兩周后復查HP陰性,停藥一月后復查HP仍陰性;顯效:治療兩周后復查HP陰性,停藥一月后復查HP陽性;無效:治療兩周后復查HP陽性,停藥一月后復查HP仍陽性。
治療兩個療程后,治療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7.7%,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的84.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表1 治療后兩組患者HP清除情況比較表
*與對照組比較,P<0.05。
幽門螺桿菌感染性胃病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常為明確診斷胃病而進行胃鏡或13C-UBT檢查中發(fā)現并確診。現代醫(yī)學研究表明,慢性胃炎、胃潰瘍、消化性潰瘍、胃腺癌、胃淋巴瘤等疾病與幽門螺桿菌(HP)關系密切。由于HP感染導致宿主體內免疫機能的紊亂,將無法通過免疫機制根除該菌,如治療不當或治療無效會讓感染可持續(xù)數十年甚至終生。同時,HP也是胃癌的主要誘發(fā)因子,世界衛(wèi)生組織已將其列為I類致癌物質。因此,在臨床各種胃病治療中把幽門螺桿菌(HP)感染的治療作為首選的治療方法之一。本研究結果顯示:蒙藥三聯藥(狀西-6,如達-6,巴特爾-7)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性胃病療效較好,通過對治愈患者的隨訪,兩年未見復發(fā),療效穩(wěn)定。
[1]HOUP,Tu ZX,XX G M,et al.Helicobacter Pylori VacAGenotypes and CagAStatu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Associated Diseases[J].WorldJ.Gastronterol,2000(6):604-605.
[2]王凱娟,王潤田.中國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流行病學Meta分析[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3(24):445-446.
[3]敖奇.蒙藥抗幽門螺桿菌療效觀察[J].中國民族醫(yī)藥雜志,2008(4):17-18.
R29
A
1007-8517(2014)05-0005-01
2014.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