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玉牛
復習課是高中化學的常見課型,要緊緊圍繞概念,關注學生思維的盲點,在和學生一起講評習題時不能只是為了灌輸一種正確的解題方法,更應該注重學生的思維過程,切實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題能力。本文就該話題談幾點筆者的看法,望能有助于教學實踐。
一、注重知識與生活的聯(lián)系,激活學生的思維
例1 將NaCl溶液滴在一塊光亮清潔的鐵板表面上,一段時間后發(fā)現(xiàn)液滴覆蓋的圓周中心區(qū)(a)已被腐蝕而變暗,液滴外沿棕色鐵銹環(huán)(b),如圖1所示。①導致該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②液滴邊緣是正極區(qū),發(fā)生的電極反應是什么?③如何運用電化學原理設計制備Fe(OH)2?
解析 以現(xiàn)實生活中鋼鐵生銹的現(xiàn)象為場景,分析得出鋼鐵發(fā)生吸氧腐蝕,出現(xiàn)棕色鐵銹環(huán)的原因是液滴之下氧氣含量比邊緣少;正極反應為:O2+2H2O+4e-4OH-;運用電化學反應原理可以設計裝置制備Fe(OH)2,如圖2所示。
圖1圖2
點評 化學知識不是孤立存在的,知識間存在著聯(lián)系,例1的設置就是將氧化還原反應用到了電化學中,將氧化還原反應與其關聯(lián)的內(nèi)容有機融合,切身感受到知識結構的系統(tǒng)化、立體化,同時從生活實際情景出發(fā),創(chuàng)設了一個鋼鐵腐蝕的情景,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化學知識的價值性,有利于激活學生主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促進知識的遷移。
二、圍繞概念的含義,促進思維發(fā)展
例2 在一定溫度下,向恒容密閉容器(1L)中充入1 mol CO和1 mol H2O氣體,發(fā)生反應:CO(g)+H2O(g)CO2(g)+H2(g)(Δn=0),并達到平衡。
(1)再分別向容器中充入1 mol CO或1 mol H2O氣體則平衡移動。
(2)若改為再一次性充入1 mol CO和1 mol H2O氣體,則平衡移動。
解析 第(1)問很容易回答,根據(jù)勒夏特利原理:在恒溫、恒容下,增大反應物濃度,正反應速率加快,v(正)>v(逆),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而第(2)問有的學生往往會借助“等效平衡”的知識進行判斷:一次性再充入1 mol CO和1 mol H2O氣體,相當于在原平衡基礎上加壓,但因左右兩邊Δn(氣)=0,壓強對該可逆反應的平衡沒有影響,或者說所得平衡與原平衡是“等效平衡”,所以平衡不移動。這樣借助“等效平衡”來分析“化學平衡”的問題思路是正確的,但是“等效平衡”其實只是探討“平衡狀態(tài)”,并不能討論條件改變下“平衡移動”的過程。事實上,第(2)問,“若改為再一次性充入1 mol CO和1 mol H2O氣體”,判斷平衡移動的問題,我們?nèi)匀粦撚谩捌胶庖苿釉怼边@個最基本的概念來解決。當同時充入1 mol CO和1 mol H2O氣體,v正在原平衡的基礎上增大很多,而此瞬間v逆不變,所以,
v正>v逆,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只是此時建立起的“新平衡狀態(tài)”與“原平衡狀態(tài)”等效,反應物的轉(zhuǎn)化率相同。以上分析可知,恒溫下,向1 L的密閉容器中充入1 mol CO和1 mol H2O(g)建立了平衡,再向其中充入1 mol CO和1 mol H2O,化學平衡移動的過程與在一定溫度下,向2 L的密閉容器中充入2 mol CO和2 mol H2O(g)建立了平衡,再將體積縮小為1 L,
達到的平衡為等效平衡,所以體系中各物質(zhì)的濃度、百分含量等都相等但其過程是不同的。
點評 所謂“化學平衡的移動”,就是指外界條件改變,引起了反應速率的變化,使“v正≠v逆”,平衡“向左或向右移動”?!跋蜃笠苿印奔雌胶庀颉澳娣磻较蛞苿印保跋蛴乙苿印奔雌胶庀颉罢磻较蛞苿印?。如果平衡“向右移動”則有這樣的結果:新平衡狀態(tài)與改變條件后的瞬間狀態(tài)相比,反應物的物質(zhì)的量增大,生成物的物質(zhì)的量減??;同理,平衡“向左移動”的結果:新平衡狀態(tài)與改變條件后的瞬間狀態(tài)相比,反應物的物質(zhì)的量減小,生成物的物質(zhì)的量增大。那么,若“化學平衡不移動”,則有反應物和生成物的物質(zhì)的量均不變。在高中習題教學中一定要引導學生從概念本身出發(fā),
實現(xiàn)知識內(nèi)化與思維發(fā)展的共同提升。
三、關注學生思維模糊點,提高規(guī)律辨析能力
例3 室溫條件下,將以下兩種溶液等體積混合后,判斷正確的是()。
A. pH等于10的氫氧化鈉溶液與pH等于4的醋酸混合,所得溶液呈堿性
B.pH等于11的MOH溶液與0.001mol/L的鹽酸混合,所得溶液呈堿性,則MOH為弱堿
C.0.1mol/L的氨水溶液與0.1mol/L的鹽酸混合,溶液呈酸性
D.pH等于11的氨水與0.001mol/L的鹽酸混合,溶液呈酸性
解析 這個例題涉及到知識點:溶液中只存在強酸弱堿鹽,發(fā)生水解,水溶液必然呈酸性,反之呈堿性。如果,還同時有其它成分存在于溶液之中,有發(fā)生逆轉(zhuǎn)的可能。A選項的兩種溶液等體積混合,即使有醋酸鈉水解呈堿性,不過因為弱電解質(zhì)部分電離,所以氫氧化鈉的濃度將遠遠小于醋酸的濃度,因此兩者等體積混合后是醋酸和醋酸鈉的混合溶液呈酸性;反推B選項,如果MOH是弱堿,那么兩者混合后,堿將過量,溶液呈堿性,B正確;C選項中的兩種溶液等體積混合恰好反應,鹽水解呈酸性;D選項中的兩種溶液等體積混合,氨水過量,所以呈堿性。
點評 縱觀近些年各地的高考試題,“鹽類水解”備受高考命題者的親睞,雖然大家都知道是高考的熱點,關注度也很高,但從學生做題的實際情況來看,失分率還是很高,為什么呢?學生容易把鹽類水解和弱電解質(zhì)的電離平衡混為一談,思維認識不夠清晰,所以導致了錯誤。不僅僅是鹽類水解這一章節(jié),對于高中化學的其他知識點也存在學生容易混淆的地方,因此復習必須有針對性地設置習題進行復習,
提升能力,發(fā)展思維。
四、注重問題設置的層次性,逐漸深化學生思維
例4 HA與HB兩種一元酸在25℃時,pH都是2,現(xiàn)等體積地取兩圖3種酸并加水稀釋一定的倍數(shù),忽略體積變化即體積具有加和性,發(fā)現(xiàn)它們的pH變化與加水的體積之間滿足如圖3所示的關系,分小組討論解決下列問題:
問題1:寫出HB電離方程式,分析其溶液中可能會有哪些離子和分子?
問題2:兩酸在稀釋前,哪個電離度比較大?哪個物質(zhì)的量濃度比較大?
問題3:取0.01 mol/L的HA溶液5 mL,向其中加入V mL水后,溶液的pH如圖3,求V的值?
問題4:取等體積的兩酸溶液,接著分別加入等足量且大小相同的Zn塊,試分析,那種酸容易反應時產(chǎn)生H2速率較大?產(chǎn)生氣體又是哪種多?
問題5:若因某一條件改變,使得αHB增大,如下正確的說法有()。
A.cHB一定增大; B. 溶液的酸性一定增強; C. 溶液的溫度一定升高;
D. B-總個數(shù)一定增多;E.溶液中cH+與cB-的乘積一定不變;F. cB-/cHB可能增大。
點評 學生在復習時不可能一下子就認識到知識的全貌,老師在設置問題時要給學生的思維搭好腳手架,問題1幫助學生規(guī)范電離方程式的書寫,通過復習,加深對弱電解質(zhì)溶液中所含成分的理解。問題2和學生一起復習電離度的概念,理順電離度與濃度兩者之間的關系。問題3與問題4和學生一起復習強弱電解質(zhì)的區(qū)別,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解決圖像題的能力。問題5和學生一起就外界條件對電離平衡的影響進行復習,通過復習,引導學生運用電離平衡的原理對弱電解質(zhì)的電離進行解釋。通過5個問題幫助學生有效地復認了知識,提高了思維的發(fā)散性。
(收稿日期: 2014-01-13)
復習課是高中化學的常見課型,要緊緊圍繞概念,關注學生思維的盲點,在和學生一起講評習題時不能只是為了灌輸一種正確的解題方法,更應該注重學生的思維過程,切實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題能力。本文就該話題談幾點筆者的看法,望能有助于教學實踐。
一、注重知識與生活的聯(lián)系,激活學生的思維
例1 將NaCl溶液滴在一塊光亮清潔的鐵板表面上,一段時間后發(fā)現(xiàn)液滴覆蓋的圓周中心區(qū)(a)已被腐蝕而變暗,液滴外沿棕色鐵銹環(huán)(b),如圖1所示。①導致該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②液滴邊緣是正極區(qū),發(fā)生的電極反應是什么?③如何運用電化學原理設計制備Fe(OH)2?
解析 以現(xiàn)實生活中鋼鐵生銹的現(xiàn)象為場景,分析得出鋼鐵發(fā)生吸氧腐蝕,出現(xiàn)棕色鐵銹環(huán)的原因是液滴之下氧氣含量比邊緣少;正極反應為:O2+2H2O+4e-4OH-;運用電化學反應原理可以設計裝置制備Fe(OH)2,如圖2所示。
圖1圖2
點評 化學知識不是孤立存在的,知識間存在著聯(lián)系,例1的設置就是將氧化還原反應用到了電化學中,將氧化還原反應與其關聯(lián)的內(nèi)容有機融合,切身感受到知識結構的系統(tǒng)化、立體化,同時從生活實際情景出發(fā),創(chuàng)設了一個鋼鐵腐蝕的情景,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化學知識的價值性,有利于激活學生主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促進知識的遷移。
二、圍繞概念的含義,促進思維發(fā)展
例2 在一定溫度下,向恒容密閉容器(1L)中充入1 mol CO和1 mol H2O氣體,發(fā)生反應:CO(g)+H2O(g)CO2(g)+H2(g)(Δn=0),并達到平衡。
(1)再分別向容器中充入1 mol CO或1 mol H2O氣體則平衡移動。
(2)若改為再一次性充入1 mol CO和1 mol H2O氣體,則平衡移動。
解析 第(1)問很容易回答,根據(jù)勒夏特利原理:在恒溫、恒容下,增大反應物濃度,正反應速率加快,v(正)>v(逆),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而第(2)問有的學生往往會借助“等效平衡”的知識進行判斷:一次性再充入1 mol CO和1 mol H2O氣體,相當于在原平衡基礎上加壓,但因左右兩邊Δn(氣)=0,壓強對該可逆反應的平衡沒有影響,或者說所得平衡與原平衡是“等效平衡”,所以平衡不移動。這樣借助“等效平衡”來分析“化學平衡”的問題思路是正確的,但是“等效平衡”其實只是探討“平衡狀態(tài)”,并不能討論條件改變下“平衡移動”的過程。事實上,第(2)問,“若改為再一次性充入1 mol CO和1 mol H2O氣體”,判斷平衡移動的問題,我們?nèi)匀粦撚谩捌胶庖苿釉怼边@個最基本的概念來解決。當同時充入1 mol CO和1 mol H2O氣體,v正在原平衡的基礎上增大很多,而此瞬間v逆不變,所以,
v正>v逆,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只是此時建立起的“新平衡狀態(tài)”與“原平衡狀態(tài)”等效,反應物的轉(zhuǎn)化率相同。以上分析可知,恒溫下,向1 L的密閉容器中充入1 mol CO和1 mol H2O(g)建立了平衡,再向其中充入1 mol CO和1 mol H2O,化學平衡移動的過程與在一定溫度下,向2 L的密閉容器中充入2 mol CO和2 mol H2O(g)建立了平衡,再將體積縮小為1 L,
達到的平衡為等效平衡,所以體系中各物質(zhì)的濃度、百分含量等都相等但其過程是不同的。
點評 所謂“化學平衡的移動”,就是指外界條件改變,引起了反應速率的變化,使“v正≠v逆”,平衡“向左或向右移動”?!跋蜃笠苿印奔雌胶庀颉澳娣磻较蛞苿印?,“向右移動”即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如果平衡“向右移動”則有這樣的結果:新平衡狀態(tài)與改變條件后的瞬間狀態(tài)相比,反應物的物質(zhì)的量增大,生成物的物質(zhì)的量減??;同理,平衡“向左移動”的結果:新平衡狀態(tài)與改變條件后的瞬間狀態(tài)相比,反應物的物質(zhì)的量減小,生成物的物質(zhì)的量增大。那么,若“化學平衡不移動”,則有反應物和生成物的物質(zhì)的量均不變。在高中習題教學中一定要引導學生從概念本身出發(fā),
實現(xiàn)知識內(nèi)化與思維發(fā)展的共同提升。
三、關注學生思維模糊點,提高規(guī)律辨析能力
例3 室溫條件下,將以下兩種溶液等體積混合后,判斷正確的是()。
A. pH等于10的氫氧化鈉溶液與pH等于4的醋酸混合,所得溶液呈堿性
B.pH等于11的MOH溶液與0.001mol/L的鹽酸混合,所得溶液呈堿性,則MOH為弱堿
C.0.1mol/L的氨水溶液與0.1mol/L的鹽酸混合,溶液呈酸性
D.pH等于11的氨水與0.001mol/L的鹽酸混合,溶液呈酸性
解析 這個例題涉及到知識點:溶液中只存在強酸弱堿鹽,發(fā)生水解,水溶液必然呈酸性,反之呈堿性。如果,還同時有其它成分存在于溶液之中,有發(fā)生逆轉(zhuǎn)的可能。A選項的兩種溶液等體積混合,即使有醋酸鈉水解呈堿性,不過因為弱電解質(zhì)部分電離,所以氫氧化鈉的濃度將遠遠小于醋酸的濃度,因此兩者等體積混合后是醋酸和醋酸鈉的混合溶液呈酸性;反推B選項,如果MOH是弱堿,那么兩者混合后,堿將過量,溶液呈堿性,B正確;C選項中的兩種溶液等體積混合恰好反應,鹽水解呈酸性;D選項中的兩種溶液等體積混合,氨水過量,所以呈堿性。
點評 縱觀近些年各地的高考試題,“鹽類水解”備受高考命題者的親睞,雖然大家都知道是高考的熱點,關注度也很高,但從學生做題的實際情況來看,失分率還是很高,為什么呢?學生容易把鹽類水解和弱電解質(zhì)的電離平衡混為一談,思維認識不夠清晰,所以導致了錯誤。不僅僅是鹽類水解這一章節(jié),對于高中化學的其他知識點也存在學生容易混淆的地方,因此復習必須有針對性地設置習題進行復習,
提升能力,發(fā)展思維。
四、注重問題設置的層次性,逐漸深化學生思維
例4 HA與HB兩種一元酸在25℃時,pH都是2,現(xiàn)等體積地取兩圖3種酸并加水稀釋一定的倍數(shù),忽略體積變化即體積具有加和性,發(fā)現(xiàn)它們的pH變化與加水的體積之間滿足如圖3所示的關系,分小組討論解決下列問題:
問題1:寫出HB電離方程式,分析其溶液中可能會有哪些離子和分子?
問題2:兩酸在稀釋前,哪個電離度比較大?哪個物質(zhì)的量濃度比較大?
問題3:取0.01 mol/L的HA溶液5 mL,向其中加入V mL水后,溶液的pH如圖3,求V的值?
問題4:取等體積的兩酸溶液,接著分別加入等足量且大小相同的Zn塊,試分析,那種酸容易反應時產(chǎn)生H2速率較大?產(chǎn)生氣體又是哪種多?
問題5:若因某一條件改變,使得αHB增大,如下正確的說法有()。
A.cHB一定增大; B. 溶液的酸性一定增強; C. 溶液的溫度一定升高;
D. B-總個數(shù)一定增多;E.溶液中cH+與cB-的乘積一定不變;F. cB-/cHB可能增大。
點評 學生在復習時不可能一下子就認識到知識的全貌,老師在設置問題時要給學生的思維搭好腳手架,問題1幫助學生規(guī)范電離方程式的書寫,通過復習,加深對弱電解質(zhì)溶液中所含成分的理解。問題2和學生一起復習電離度的概念,理順電離度與濃度兩者之間的關系。問題3與問題4和學生一起復習強弱電解質(zhì)的區(qū)別,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解決圖像題的能力。問題5和學生一起就外界條件對電離平衡的影響進行復習,通過復習,引導學生運用電離平衡的原理對弱電解質(zhì)的電離進行解釋。通過5個問題幫助學生有效地復認了知識,提高了思維的發(fā)散性。
(收稿日期: 2014-01-13)
復習課是高中化學的常見課型,要緊緊圍繞概念,關注學生思維的盲點,在和學生一起講評習題時不能只是為了灌輸一種正確的解題方法,更應該注重學生的思維過程,切實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題能力。本文就該話題談幾點筆者的看法,望能有助于教學實踐。
一、注重知識與生活的聯(lián)系,激活學生的思維
例1 將NaCl溶液滴在一塊光亮清潔的鐵板表面上,一段時間后發(fā)現(xiàn)液滴覆蓋的圓周中心區(qū)(a)已被腐蝕而變暗,液滴外沿棕色鐵銹環(huán)(b),如圖1所示。①導致該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②液滴邊緣是正極區(qū),發(fā)生的電極反應是什么?③如何運用電化學原理設計制備Fe(OH)2?
解析 以現(xiàn)實生活中鋼鐵生銹的現(xiàn)象為場景,分析得出鋼鐵發(fā)生吸氧腐蝕,出現(xiàn)棕色鐵銹環(huán)的原因是液滴之下氧氣含量比邊緣少;正極反應為:O2+2H2O+4e-4OH-;運用電化學反應原理可以設計裝置制備Fe(OH)2,如圖2所示。
圖1圖2
點評 化學知識不是孤立存在的,知識間存在著聯(lián)系,例1的設置就是將氧化還原反應用到了電化學中,將氧化還原反應與其關聯(lián)的內(nèi)容有機融合,切身感受到知識結構的系統(tǒng)化、立體化,同時從生活實際情景出發(fā),創(chuàng)設了一個鋼鐵腐蝕的情景,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化學知識的價值性,有利于激活學生主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促進知識的遷移。
二、圍繞概念的含義,促進思維發(fā)展
例2 在一定溫度下,向恒容密閉容器(1L)中充入1 mol CO和1 mol H2O氣體,發(fā)生反應:CO(g)+H2O(g)CO2(g)+H2(g)(Δn=0),并達到平衡。
(1)再分別向容器中充入1 mol CO或1 mol H2O氣體則平衡移動。
(2)若改為再一次性充入1 mol CO和1 mol H2O氣體,則平衡移動。
解析 第(1)問很容易回答,根據(jù)勒夏特利原理:在恒溫、恒容下,增大反應物濃度,正反應速率加快,v(正)>v(逆),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而第(2)問有的學生往往會借助“等效平衡”的知識進行判斷:一次性再充入1 mol CO和1 mol H2O氣體,相當于在原平衡基礎上加壓,但因左右兩邊Δn(氣)=0,壓強對該可逆反應的平衡沒有影響,或者說所得平衡與原平衡是“等效平衡”,所以平衡不移動。這樣借助“等效平衡”來分析“化學平衡”的問題思路是正確的,但是“等效平衡”其實只是探討“平衡狀態(tài)”,并不能討論條件改變下“平衡移動”的過程。事實上,第(2)問,“若改為再一次性充入1 mol CO和1 mol H2O氣體”,判斷平衡移動的問題,我們?nèi)匀粦撚谩捌胶庖苿釉怼边@個最基本的概念來解決。當同時充入1 mol CO和1 mol H2O氣體,v正在原平衡的基礎上增大很多,而此瞬間v逆不變,所以,
v正>v逆,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只是此時建立起的“新平衡狀態(tài)”與“原平衡狀態(tài)”等效,反應物的轉(zhuǎn)化率相同。以上分析可知,恒溫下,向1 L的密閉容器中充入1 mol CO和1 mol H2O(g)建立了平衡,再向其中充入1 mol CO和1 mol H2O,化學平衡移動的過程與在一定溫度下,向2 L的密閉容器中充入2 mol CO和2 mol H2O(g)建立了平衡,再將體積縮小為1 L,
達到的平衡為等效平衡,所以體系中各物質(zhì)的濃度、百分含量等都相等但其過程是不同的。
點評 所謂“化學平衡的移動”,就是指外界條件改變,引起了反應速率的變化,使“v正≠v逆”,平衡“向左或向右移動”。“向左移動”即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向右移動”即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如果平衡“向右移動”則有這樣的結果:新平衡狀態(tài)與改變條件后的瞬間狀態(tài)相比,反應物的物質(zhì)的量增大,生成物的物質(zhì)的量減小;同理,平衡“向左移動”的結果:新平衡狀態(tài)與改變條件后的瞬間狀態(tài)相比,反應物的物質(zhì)的量減小,生成物的物質(zhì)的量增大。那么,若“化學平衡不移動”,則有反應物和生成物的物質(zhì)的量均不變。在高中習題教學中一定要引導學生從概念本身出發(fā),
實現(xiàn)知識內(nèi)化與思維發(fā)展的共同提升。
三、關注學生思維模糊點,提高規(guī)律辨析能力
例3 室溫條件下,將以下兩種溶液等體積混合后,判斷正確的是()。
A. pH等于10的氫氧化鈉溶液與pH等于4的醋酸混合,所得溶液呈堿性
B.pH等于11的MOH溶液與0.001mol/L的鹽酸混合,所得溶液呈堿性,則MOH為弱堿
C.0.1mol/L的氨水溶液與0.1mol/L的鹽酸混合,溶液呈酸性
D.pH等于11的氨水與0.001mol/L的鹽酸混合,溶液呈酸性
解析 這個例題涉及到知識點:溶液中只存在強酸弱堿鹽,發(fā)生水解,水溶液必然呈酸性,反之呈堿性。如果,還同時有其它成分存在于溶液之中,有發(fā)生逆轉(zhuǎn)的可能。A選項的兩種溶液等體積混合,即使有醋酸鈉水解呈堿性,不過因為弱電解質(zhì)部分電離,所以氫氧化鈉的濃度將遠遠小于醋酸的濃度,因此兩者等體積混合后是醋酸和醋酸鈉的混合溶液呈酸性;反推B選項,如果MOH是弱堿,那么兩者混合后,堿將過量,溶液呈堿性,B正確;C選項中的兩種溶液等體積混合恰好反應,鹽水解呈酸性;D選項中的兩種溶液等體積混合,氨水過量,所以呈堿性。
點評 縱觀近些年各地的高考試題,“鹽類水解”備受高考命題者的親睞,雖然大家都知道是高考的熱點,關注度也很高,但從學生做題的實際情況來看,失分率還是很高,為什么呢?學生容易把鹽類水解和弱電解質(zhì)的電離平衡混為一談,思維認識不夠清晰,所以導致了錯誤。不僅僅是鹽類水解這一章節(jié),對于高中化學的其他知識點也存在學生容易混淆的地方,因此復習必須有針對性地設置習題進行復習,
提升能力,發(fā)展思維。
四、注重問題設置的層次性,逐漸深化學生思維
例4 HA與HB兩種一元酸在25℃時,pH都是2,現(xiàn)等體積地取兩圖3種酸并加水稀釋一定的倍數(shù),忽略體積變化即體積具有加和性,發(fā)現(xiàn)它們的pH變化與加水的體積之間滿足如圖3所示的關系,分小組討論解決下列問題:
問題1:寫出HB電離方程式,分析其溶液中可能會有哪些離子和分子?
問題2:兩酸在稀釋前,哪個電離度比較大?哪個物質(zhì)的量濃度比較大?
問題3:取0.01 mol/L的HA溶液5 mL,向其中加入V mL水后,溶液的pH如圖3,求V的值?
問題4:取等體積的兩酸溶液,接著分別加入等足量且大小相同的Zn塊,試分析,那種酸容易反應時產(chǎn)生H2速率較大?產(chǎn)生氣體又是哪種多?
問題5:若因某一條件改變,使得αHB增大,如下正確的說法有()。
A.cHB一定增大; B. 溶液的酸性一定增強; C. 溶液的溫度一定升高;
D. B-總個數(shù)一定增多;E.溶液中cH+與cB-的乘積一定不變;F. cB-/cHB可能增大。
點評 學生在復習時不可能一下子就認識到知識的全貌,老師在設置問題時要給學生的思維搭好腳手架,問題1幫助學生規(guī)范電離方程式的書寫,通過復習,加深對弱電解質(zhì)溶液中所含成分的理解。問題2和學生一起復習電離度的概念,理順電離度與濃度兩者之間的關系。問題3與問題4和學生一起復習強弱電解質(zhì)的區(qū)別,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解決圖像題的能力。問題5和學生一起就外界條件對電離平衡的影響進行復習,通過復習,引導學生運用電離平衡的原理對弱電解質(zhì)的電離進行解釋。通過5個問題幫助學生有效地復認了知識,提高了思維的發(fā)散性。
(收稿日期: 2014-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