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振宇,成 博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土木工程學院,哈爾濱 150090)
駛?cè)胧戒撠浖苁且环N高存儲密度的貨架,占用倉庫空間小,叉車直接駛?cè)胴浳锿ǖ纼?nèi)部存取貨物。相對于更常見的橫梁式貨架,其更適用于存儲種類少、數(shù)量大的貨物。
目前,國內(nèi)外對貨架結(jié)構(gòu)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貨架靜力性能上,并形成了設計規(guī)范[1-3],對貨架動力性能的研究(尤其是駛?cè)胧截浖艿膭恿π阅?開展得較少[4]。貨架設計主要進行靜力計算,因而在地震強度不大的情況下,就曾發(fā)生了貨架倒塌事故。此外叉車在裝卸貨物時,不可避免會與貨架發(fā)生碰撞,這也是造成貨架倒塌的部分誘因[5]。Gilbert等[6-7]采用原型試驗和數(shù)值計算的方法研究了叉車撞擊駛?cè)胧截浖艿臎_擊力以及受撞擊立柱彎曲變形的大小。Hua等[8]分析了駛?cè)胧截浖茉谑懿孳嚺鲎埠蟮姆磻?,其有限元分析模型中的阻尼參?shù)是人為設定的。
為對駛?cè)胧截浖茉诘卣鹱饔孟潞蜎_擊作用下的動力性能研究奠定基礎,本文使用初始位移法對駛?cè)胧戒撠浖茉嚰M行了自由振動試驗,研究了駛?cè)胧截浖茏哉耦l率和阻尼等動力特性。根據(jù)試驗結(jié)果分析了貨架的支撐布置形式、貨物通道個數(shù)和貨物等因素對貨架動力特性的影響。
駛?cè)胧戒撠浖苄枰孳囘M入貨物通道內(nèi)存放貨物,因此貨架立柱的間距較大。為了便于試驗,本試驗沒有采用市場上的貨架成品,而是由貨架制造廠特別制作了尺寸較小的貨架試件。貨架試件的構(gòu)件截面與連接形式均與實際貨架相同,此試件的試驗結(jié)果能夠代表典型的駛?cè)胧戒撠浖苄阅堋D壳榜側(cè)胧截浖苤袠?gòu)件間多采用螺栓連接,因此摩擦阻尼是貨架阻尼的主要來源之一。采用扭矩扳手控制螺栓的預拉力,可以調(diào)整貨架摩擦阻尼的大小,使其滿足阻尼的相似條件。
本文根據(jù)貨架支撐構(gòu)件布置形式、貨物通道個數(shù)以及貨物存放與否來區(qū)別試件類型,每類試件有兩個相同的試件。試件的編號規(guī)則見圖1。如試件Q3WA表示有三個貨物通道、設置水平和豎向支撐、沒有存儲貨物的貨架,其構(gòu)造圖見圖2。為了便于描述,下文使用兩個方向的軸線編號(圖2中的俯視圖)來表示貨架立柱。例如將C軸與2軸相交處的立柱命名為立柱C2。
圖1 試件編號規(guī)則
貨架構(gòu)件為冷彎薄壁輕鋼構(gòu)件,部分構(gòu)件截面形式見圖2。其中,立柱截面為復雜卷邊C形截面,并且在其腹板上有規(guī)則孔洞,這是為了方便連接橫梁等其他構(gòu)件;橫梁為薄壁焊接方鋼管,在其兩端焊接有連接件;立柱支撐桿為卷邊C形截面;牛腿梁為冷彎變形卷邊Z形截面,其腹板上會放置貨物托盤;支撐(斜拉)為薄鋼條,一端連接有張緊器,可施加一些預拉力。在立柱的底端焊接有底板,其通過螺栓與已固定在地面的地梁相連。采用M8或M10的4.8級普通螺栓將貨架構(gòu)件連接在一起,形成整體貨架體系。貨架構(gòu)件的截面特性見表1。
表1 貨架構(gòu)件截面特性
圖2 駛?cè)胧截浖茉嚰3WA結(jié)構(gòu)示意圖
貨架構(gòu)件在試驗過程中,一直處于彈性狀態(tài),而且構(gòu)件之間的連接是可以反復拆裝的。因此,貨架構(gòu)件(立柱、橫梁、支撐和牛腿梁等)可被重復利用,組裝成不同的試件。但是參數(shù)相同的兩個試件(如W2WA和W2WB)由完全不同的構(gòu)件組裝而成。為了便于敘述,在下文中,將沒有設置支撐的試件稱為無支撐試件;將只設置水平支撐的試件稱為水平支撐試件;將設置有兩種支撐(水平和豎向支撐)的試件稱為全支撐試件。
本文采用初始位移法對貨架施加沖擊荷載[9],進行自由振動試驗。貨架上承受水平外力的節(jié)點位于立柱A4上端的腹板上,高度與橫梁的中心線相等(見圖2中的正視圖和俯視圖)。一根連有力傳感器的繩索的一端連接在此受力節(jié)點上,另一端繞過一個滑輪連接一個重物托盤。在試驗時,在重物托盤中放置重物塊,向繩索施加一個向下拉力,然后將此力快速卸去,使貨架自由振動。每個試件重復三次振動試驗。每次試驗所施加的荷載有所不同,最大荷載值不大于0.6 kN。
試驗采用邊長400 mm的正方形建筑木模板模擬貨物托盤,采用自重20 kg的鐵制重物塊模擬貨物。每個托盤上放置四個重物塊。加載后的貨架試件見圖3。
圖3 重物塊加載后的貨架
本試驗在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結(jié)構(gòu)抗震試驗室中完成。試驗主要測量柱頂水平位移的自由振動衰減曲線。四個電子位移計LVDT(編號為W1~W4)分別布置在貨架試件的角部(見圖2中俯視圖)。其中,兩個位移計(W1和W2)測量立柱A4和D4上端在垂直于通道方向的位移;另外兩個位移計(W3和W4)測量立柱上端在通道方向的位移。使用信號測試分析系統(tǒng)DH5922自動采集位移計和力傳感器的信號,信號采集頻率為50 Hz。
三個典型的貨架試件自由振動位移曲線見圖4。圖中的Δ1和Δ2分別為位移計W1和W2(見圖2中的俯視圖)的讀數(shù)。當貨架向右側(cè)移時,兩個位移計的讀數(shù)為正。另外兩個位移計W3和W4(平行貨物通道方向)的位移較小,這里不再討論。
圖4 一些試件自由振動曲線
由于沒有背部豎向支撐,無支撐與水平支撐試件的前部和背部(見圖2)是對稱的,其第一階振型應為貨架向一側(cè)均勻側(cè)移,貨架前部和背部側(cè)移的程度應是一樣的。因為只在立柱A4上施加水平力,貨架在振動開始前,Δ1和Δ2的振動幅度和相位并不相同。但當貨架發(fā)生振動后,由于阻尼的存在,非主要振型的振動分量會迅速消失,Δ1和Δ2曲線很快保持同步,貨架按照第一階振型進行振動(見圖4(a)和4(b))。
全支撐試件在其背部設置了豎向支撐,因此其貨架背部立柱的振動幅度比貨架前部立柱小。此類貨架第一階振型的Δ1和Δ2值不同,但是前后立柱的振動也是同步的(見圖4(c))。
本文貨架的自振頻率和阻尼比都是由Δ1曲線的數(shù)據(jù)得到的。為了避免貨架振動開始時的不穩(wěn)定性,曲線數(shù)據(jù)的取值是從第二個波峰或波谷開始的(見圖4中M點和N點)。從M點和N點起,提取后面數(shù)個波峰和波谷對應的時間值,進而可以得到數(shù)個周期值。將這些周期的平均值的倒數(shù)定義為此試件的自振頻率,自振頻率的計算結(jié)果見表2。表2中的自振頻率是每個試件三次振動試驗結(jié)果的平均值,參數(shù)相同的兩個試件(如試件W3WA和W3WB)的自振頻率基本相同。
對于振動衰減曲線,對數(shù)衰減率δ由相隔j個周期的兩個位移振幅值的比值確定。假設Ai是某一時刻波峰或波谷的振幅值,Ai+j是j個周期后的振幅值,ζ是結(jié)構(gòu)阻尼比。對數(shù)衰減率δ為:
(1)
因為阻尼比ζ一般都很小,所以式(1)可近似為:
δ=ln(Ai/Ai+j)=2jπζ
(2)
表2 貨架自振頻率和阻尼比
本文根據(jù)波峰振幅值計算試驗阻尼比時,將M點(見圖4)的振幅值設為Ai,j個周期后的波峰振幅值設為Ai+j,再由式(2)計算得到波峰阻尼比。此外,再由相同的計算過程由波谷振幅值得到波谷阻尼比。將波峰與波谷阻尼比的平均值定義為此試件的阻尼比。阻尼比的計算結(jié)果見表2,表中的阻尼比是每個試件三次振動試驗結(jié)果的平均值。參數(shù)相同的兩個試件(如試件W3WA和W3WB)的結(jié)果差別較大。大多數(shù)第二批試件(試件編號尾號為“B”)的阻尼比值比第一批試件(試件編號尾號為“A”)大,這主要與試件的裝配過程有關(guān)。由于裝配熟悉程度不同,兩批試件的裝配過程不可避免地會有一些差別。
當貨架按照主要振型振動時,增加水平支撐不會增加其側(cè)向剛度,對試件自振頻率的影響不大。然而,設置背部豎向支撐會增加試件的在垂直通道方向上的側(cè)向剛度和自振頻率。以無貨物的三通道試件為例,其全支撐試件(Q3WA/B)的自振頻率平均值比水平支撐試件(P3WA/B)提高了118%。
對于無支撐和水平支撐試件,通道個數(shù)增加時,貨架側(cè)向剛度和質(zhì)量同步增加,因此通道個數(shù)不會影響試件的自振頻率。而對于全支撐試件,貨物通道數(shù)的增加,會使試件的自振頻率增大,這主要歸咎于豎向支撐個數(shù)增加的幅度比貨架質(zhì)量大。比如,當單通道貨架變?yōu)殡p通道貨架時,立柱由2列增加到3列,而豎向支撐卻由1組增加到2組。全支撐的雙通道試件(Q2WA/B)和三通道試件(Q3WA/B)的自振頻率平均值分別比單通道試件(Q1WA/B)增大了26.6%和45.8%。
貨物的存儲會增大整個貨架的質(zhì)量和自由振動周期,即減小試件的自振頻率。對于水平支撐試件,有貨物的試件(P3HA/B)的自振頻率平均值比無貨物試件(P3WA/B)減小52.8%;對于全支撐試件,有貨物的試件(Q3HA/B)的自振頻率比無貨物試件(Q3WA/B)減小56.6%。
如表2所示,試件阻尼比結(jié)果的離散性較大,規(guī)律性也較差??梢源_定的規(guī)律是:上部水平支撐的設置對試件阻尼比的影響較小,而設置背部豎向支撐能降低試件的阻尼比。背部豎向支撐的設置會減小貨架后部的振動幅度,減少此處貨架連接節(jié)點的變形和摩擦阻尼。全部無支撐和水平支撐試件的阻尼比的平均值為5.94%,而全部全支撐試件的阻尼比的平均值為1.98%。
圖5 有限元模型
使用有限元計算軟件ANSYS對上述貨架試件進行模擬,主要構(gòu)件(如立柱、橫梁和牛腿等)采用梁單元BEAM188模擬。有限元模型的示意圖見圖5。根據(jù)構(gòu)件的實際截面尺寸,有限元梁單元采用了自定義截面形式(見圖5右側(cè)細節(jié)圖)。根據(jù)節(jié)點試驗和分析結(jié)果,將立柱上端梁柱節(jié)點的繞z軸抗彎剛度確定為18 kN.m/rad,并且分別將無貨物和有貨物試件的立柱下端柱腳節(jié)點繞z軸的抗彎剛度確定為9 kN.m/rad和12 kN.m/rad。支撐構(gòu)件采用桿單元LINK10進行模擬。參考文獻[10],本文將支撐的截面積進行了折減。貨物托盤也采用梁單元模擬(見圖5),其與牛腿梁之間的摩擦作用采用非線性彈簧單元COMBIN39模擬,水平彈簧單元的荷載-變形關(guān)系由一個斜率很大的彈性段斜線段和一個水平線段組成。托盤與牛腿梁之間的摩擦系數(shù)為0.4,由兩者摩擦滑移試驗確定。
對貨架有限元模型進行模態(tài)分析,其基本頻率fM的計算結(jié)果見表3。由表3可知,數(shù)值計算與試驗得到的試件自振頻率結(jié)果吻合較好。
表3 貨架自振頻率
對貨架有限元模型進行瞬態(tài)動力分析。本文有限元模型采用結(jié)構(gòu)分析常用的瑞利阻尼[11],即:
[C]=α[M]+β[K]
(3)
式中,[C]、[M]和[K]分別為結(jié)構(gòu)的阻尼、質(zhì)量和剛度矩陣。質(zhì)量阻尼系數(shù)α和剛度阻尼系數(shù)β可通過振型阻尼比計算得到,即
(4)
(5)
式中,ωi和ωj分別為任意給定的兩階自振頻率,ξi和ξj是與之相對應的振型阻尼比。對于式(4)和(5),可以規(guī)定ξi=ξj=ξ,則
α=2ωiωjξ/(ωi+ωj)
(6)
β=2ξ/(ωi+ωj)
(7)
根據(jù)前述振動試驗得到的試驗自振頻率,確定合理的頻率范圍的下限ωi和上限ωj。而ξ則取為試驗得到的試驗阻尼比。根據(jù)式(6)和式(7)計算得到兩個阻尼參數(shù)α和β,用于有限元動力分析中。
圖6為試件P2WB數(shù)值計算得到的自由振動Δ1曲線與試驗Δ1曲線對比。兩個方法得到的振動曲線吻合較好,表明此有限元模型可較好地模擬貨架的動力性能。
圖6 試驗和數(shù)值計算得到的自由振動Δ1曲線
圖7 自振頻率簡化計算模型
采用第3節(jié)的有限元模型計算貨架自振頻率比較復雜,本節(jié)根據(jù)沒有設置豎向支撐貨架的振型特點,提出了兩個計算此類貨架自振頻率的有限元簡化模型(見圖7)。在平行于貨物通道方向上,立柱被支撐、連接桿和牛腿梁等構(gòu)件連接起來(見圖2),立柱在繞其截面對稱軸彎曲時的扭轉(zhuǎn)受到約束,因此圖7中的簡化計算模型僅考慮立柱的平面彎曲,立柱使用平面梁單元模擬。平面梁單元只需設置立柱的截面積和繞其對稱軸的慣性矩。本試驗貨架的自重簡化為三個集中質(zhì)量,其中mr為3.8 kg;每層貨物平均到每個立柱的重量mg為45 kg。
對于圖7中的簡化模型1,立柱上端的梁柱節(jié)點和下端的柱腳節(jié)點分別簡化為一個轉(zhuǎn)動彈簧。當梁柱節(jié)點由一根橫梁與立柱組成時,其抗彎剛度為Kb1;柱腳抗彎剛度為Kc1。Kb1和Kc1的取值與第3節(jié)相同。因為多通道貨架的中間立柱與兩根橫梁相連,其節(jié)點抗彎剛度為2Kb1;而邊柱只與一根橫梁相連,其節(jié)點抗彎剛度為Kb1。假定貨架一個立柱的平均梁柱節(jié)點抗彎剛度為Kbm,對于單通道貨架,只有兩列邊柱,Kbm=Kb1;對于雙通道貨架,有兩列邊柱和一列中柱,Kbm=4Kb1/3;對于三通道貨架,有兩列邊柱和兩列中柱,Kbm=6Kb1/4。
對于圖7中的簡化模型2,采用水平梁單元來代替模型1中的轉(zhuǎn)動彈簧,使此模型更加便于模擬計算。上下橫向梁單元的長度lb和lc分別為:
lb=3EI/Kbm
(8)
lc=3EI/Kc1
(9)
圖7中的兩種簡化計算模型經(jīng)過模態(tài)分析得到的基本頻率fG是相同的(見表3)。由于忽略了一些連接構(gòu)件對立柱彎曲變形的影響,即減弱了對立柱的約束,簡化模型的基本頻率比試驗結(jié)果小一些。
通過對駛?cè)胧戒撠浖艿淖杂烧駝釉囼炑芯亢蛿?shù)值分析,得到如下結(jié)論:
(1) 貨架近似按照結(jié)構(gòu)第一階振型進行振動。由自由振動位移曲線得到的貨架自振頻率和阻尼比。其中,自振頻率比較穩(wěn)定,而阻尼比的規(guī)律性較差。
(2) 設置頂部水平支撐對貨架試件自振頻率和阻尼比影響不大,而設置背部豎向支撐可增大貨架試件的自振頻率,并且減小貨架的阻尼比。沒有豎向支撐貨架的阻尼比平均值為5.94%,而有豎向支撐貨架的阻尼比平均值為1.98%。駛?cè)胧截浖苌洗鎯Φ呢浳锸关浖艿淖哉耦l率變小。貨物通道個數(shù)的增加只會增大有豎向支撐貨架的自振頻率。
(3) 通過模態(tài)分析和瞬時動力分析,基于梁單元的有限元模型可有效地計算貨架的基本自振頻率,并且獲得貨架的振動曲線。
(4) 在沒有設置豎向支撐的貨架中,各根立柱的振動是同步的,由此提出了兩種計算此類貨架基本頻率的簡化計算模型。
[1]CECS23:90, 鋼貨架結(jié)構(gòu)設計規(guī)范 [S]. 北京: 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xié)會, 1990.
[2]MH16.1, Specification for the design, testing and utilization of industrial steel storage racks [S]. Charlotte, USA: Rack Manufacturers Institute (RMI), 2008.
[3]EN 15512, Steel static storage-systems Adjustable pallet racking systems-Principles for structural design [S]. Brussels, Belgium: European Committee for Standardization (CEN), 2009.
[4]王拓, 趙憲忠, 陳以一. 組裝式鋼貨架結(jié)構(gòu)研究現(xiàn)狀 [J]. 建筑鋼結(jié)構(gòu)進展, 2010, 12(6):1-10.
WANG Tuo, ZHAO Xian-zhong, CHEN Yi-yi. State of the art on assembled steel storage racks [J]. Progress in Steel Building Structures, 2010, 12(6): 1-10.
[5]李曉東, 李永錄. 鋼貨架結(jié)構(gòu)倒塌實例分析 [J]. 鋼結(jié)構(gòu), 2012, 27(7): 49-51.
LI Xiao-dong, LI Yong-lu. Case study for collapse of a steel pallet rack structure [J]. Steel Construction, 2012, 27(7): 49-51.
[6]Gilbert B P, Rasmussen K J R. Impact tests, parametric impact studies and design impact forces on drive-in steel storage racks [R]. Research Report R903,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ydney, 2009.
[7]Zhang H, Gilbert B P, Rasmussen K J R. Drive-in steel storage racks Ⅱ: reliability-based design for forklift truck impact [J].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2012,138(2): 148-156.
[8]Hua V, Rasmussen K J R. The dynamic study of drive-in racks under horizontal impact load [R]. Research Report R915,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ydney, 2011.
[9]崔迪, 李宏男, 宋鋼兵. 形狀記憶合金混凝土柱動力特性試驗研究 [J]. 振動與沖擊, 2010, 29(4):150-154.
CUI Di, LI Hong-nan, SONG Gang-bing. Experimental study of dynamic properties of SMA reinforced concrete columns [J]. 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shock, 2010, 29(4): 150-154.
[10]Gilbert B P, Rasmussen K J R. Finite element modelling of steel drive-in rack structures [R]. Research Report R901,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ydney, 2009.
[11]Chopra A K. 結(jié)構(gòu)動力學理論及其在地震工程中的應用(影印版)[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