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平,梁燕華
(廣西大學 外國語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4)
電視宣傳片中多模態(tài)隱喻與轉喻的認知建構
王小平,梁燕華
(廣西大學 外國語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4)
基于多模態(tài)隱喻理論,結合相關語類的多模態(tài)化特征,聚焦電視宣傳片中的多模態(tài)隱喻和轉喻建構機制,研究發(fā)現:宣傳片訴諸動態(tài)圖像及文字等異質模態(tài)構建了范疇-成員、符號-事物、居民-地點、方式-行為四種轉喻模型,分別映射“和諧共生”理念、“世錦賽”、“賽事主辦方”及其“歡迎態(tài)度”等宣傳要素;而借助“感知上的相似性”、“蒙太奇”等手段建構的三個多模態(tài)隱喻則映射歡迎、籌備以及舉辦世錦賽三個相互承接的宣傳主題;多模態(tài)轉喻與隱喻的互動性則體現在轉喻對隱喻概念域的建構性作用。
多模態(tài)轉喻;多模態(tài)隱喻;多模態(tài)化;認知構建
長久以來,Lakoff&Johnson提出的隱喻理論一直通過研究隱喻在語言中的普遍性與系統(tǒng)性論證其思維性本質,然而作為一種思維方式,隱喻不應只體現在語言層面,圖像、聲音、手勢等非語言符號都可成為隱喻的表征方式[1]19。當前多數隱喻研究依然集中于傳統(tǒng)文本語篇,其思維性與概念性特征亟待在多模態(tài)語篇中得到論證。在此背景下,以荷蘭認知語言學家Forceville為代表的一批西方學者提出了多模態(tài)隱喻理論,將概念隱喻理論拓展到多模態(tài)研究平臺。目前,國內外的多模態(tài)隱喻與轉喻研究多基于語類展開[2]4。國外相關研究圍繞廣告、漫畫等聚焦多模態(tài)隱喻的語類性特征、區(qū)別性特征等問題的探討。而國內學者測重政治漫畫[3,4]和商業(yè)廣告[5-7]等語類中關注多模態(tài)隱喻動態(tài)構建、表征方式及運作機制等問題。而宣傳片作為動態(tài)多模態(tài)語篇中重要的類型,相關研究卻并不多見,且已有研究多關注多模態(tài)隱喻,多模態(tài)轉喻作為比隱喻更為基礎的認知方式卻被忽視??傮w來說,國內以電視宣傳片為代表的多模態(tài)隱喻與轉喻研究尚待進一步開掘。本文基于多模態(tài)隱喻理論,以2014年第四十五屆(南寧)體操世錦賽宣傳片(以下簡稱宣傳片)為例,通過探索圖像、文字等異質模態(tài)在動態(tài)多模態(tài)語篇中的融合與聯(lián)動聚焦多模態(tài)隱、轉喻的認知建構機制。
(一)定義
Forceville[8]22將模態(tài)定義為“借助感官構筑意義的符號系統(tǒng)”,共分為書面文字、有聲話語、動態(tài)圖像、非語言聲音、手勢等9種表現形式,并以此為基礎提出了“單模態(tài)隱喻”與“多模態(tài)隱喻”,前者指利用單一模態(tài)表征其目標域和源域的隱喻,而后者則指源域和目標域分別或主要用不同模態(tài)架構的隱喻[8]24。而根據參與隱喻建構的不同模態(tài)類型,多模態(tài)隱喻又可細化為涉及平面圖像、語言符號等媒介的靜態(tài)多模態(tài)隱喻以及訴諸動態(tài)影像、有聲話語、書面文字等異質媒介的動態(tài)多模態(tài)隱喻。轉喻指一個概念為另一概念實體提供心理通達的認知操作機制[9]21;多模態(tài)轉喻主要借助視覺、聽覺等不同模態(tài)通過突顯源域的特征使目標域背景化[10]18,實現其不同的功能。
(二)多模態(tài)隱喻和轉喻的識解
Forceville[11]469提出了界定多模態(tài)隱喻的三個條件:第一,結合兩個現象所處的語境判斷他們是否分屬不同范疇;第二,兩個現象分別可被認定為源域和目標域,即符合“A是B”的隱喻模式,源域與目標域之間可映現的特征達到一個以上;第三,兩個現象由兩個及以上的符號系統(tǒng)和感官模態(tài)共同表征。此外,“隱喻的本質是基于相似性的跨域映射”[2]7,因此隱喻的識解關鍵在于對源域和目標域間相似性及其表征方式的理解。對多模態(tài)隱喻而言,“感知上相似性”、“共時呈現”以及“鏡頭疊加”、“蒙太奇”等隱喻相似性表征方式的識別與理解非常重要。
在動態(tài)多模態(tài)語篇中,多模態(tài)轉喻通常借助圖像等視覺模態(tài)突顯其源域,語篇所要表達的意義也更多地通過特定的鏡頭設計和畫面得到傳達,不能簡單地將畫面理解為物理圖像,它們更重要的功能是喚起受眾腦海中的特定場景或概念結構[10]18。因此識解轉喻關鍵在于理解語篇中具體畫面所指代的概念或事件。
宣傳片指利用現代媒介手段,訴諸動態(tài)圖像、有聲話語、文字、音樂等異質媒介有針對性地向受眾傳播信息的影(視)片[12]101。按照不同的功能或宣傳目的,又分為城市宣傳片、旅行宣傳片、政治宣傳片、體育(賽事)宣傳片等不同類型[12]。根據多模態(tài)話語理論的定義,涉及兩種及兩種以上不同模態(tài)(如影像、文字等)的話語為多模態(tài)話語[13]83;而根據訴諸的模態(tài)類型,多模態(tài)話語又分為涉及圖片、文字等平面媒介的靜態(tài)多模態(tài)話語和使用動態(tài)影像、聲音、手勢和文字等超文本介質的動態(tài)多模態(tài)話語。按照這一分類標準,宣傳片屬于典型的動態(tài)多模態(tài)話語。其動態(tài)性突出體現在鏡頭剪輯的“時空序列”和聲音的延續(xù)性[2]5,語篇“通過視覺的延展建構一個包含行為事件鏈的隱喻場景”[2]5,再現事件的發(fā)展過程。多模態(tài)化則體現在影像、文字等跨模態(tài)介質的持續(xù)性聯(lián)動上,借助多種模態(tài)的組合隱喻性地將相對抽象的概念或事物外化為具體可感的形象。基于以上討論發(fā)現,宣傳片是研究動態(tài)多模態(tài)隱喻的理想語料。本文所選取的語料是2014年第四十五屆體操世界錦標賽宣傳片(http://www.fun.tv/vplay/v-2138078/)。這一賽事將于2014年10月份在廣西南寧開幕。在1分40秒的時間內,宣傳片不僅利用動態(tài)圖像、動作、文字等異質模態(tài)動態(tài)呈現宣傳主題和語篇意義;而且透過鏡頭的排列組合與蒙太奇手法建構了大量的隱喻和轉喻,畫面不再是簡單的物理圖像而在其中蘊含著深刻的含義[14]10。因此研究宣傳片的主題意義必須對其中的多模態(tài)轉喻和隱喻及其互動關系進行解讀。
宣傳片作為典型的動態(tài)多模態(tài)語篇,借助動態(tài)影像及文字等多種模態(tài)的協(xié)同作用建構多模態(tài)隱喻和轉喻。下面以一則宣傳片為例,對動態(tài)多模態(tài)語篇中多模態(tài)隱喻和轉喻的認知構建機制及兩者的互動關系進行深入解析。
(一)多模態(tài)轉喻的認知建構
動態(tài)圖像與文字相比更加形象化,更能引起觀眾的情感與思維共鳴。多模態(tài)視頻的每幀畫面都有所指,而這些所指都基于認知轉喻機制[14]14。研究發(fā)現,本片主要訴諸Kovecses和Radden提出的范疇-成員、符號、行為和地點等轉喻模型[9](如表1所示),通過動態(tài)圖像與文字的互動建構并表征語篇意義。
表1 宣傳片中的多模態(tài)轉喻類型統(tǒng)計
1.轉喻映射“和諧共生”理念。這一映射又分別體現在兩個方面:一,轉喻映現“各民族和諧相處”。宣傳片一開始,利用“范疇-成員”轉喻模型,分別以片中出現的不同民族的人轉指其所屬民族,一方面突顯廣西地區(qū)的鮮明特點(民族多樣性)。另一方面也以各民族同胞相處融洽的畫面映現 “各民族和諧相處”。二,轉喻映現“傳統(tǒng)與現代和諧共生”。百科知識,高層建筑、立交橋、現代體育場館、公園、交誼舞、騎行等是現代都市生活不同方面的典型代表;木雕、刺繡、戲曲、太極拳、劃龍舟等則都是傳統(tǒng)文化的典型成員。兩類圖像在影片中交替出現,同樣借助“范疇-成員”轉喻模型,借助視覺模態(tài)的畫面呈現突顯賽事主辦城市“傳統(tǒng)與現代和諧共生”的特點。
2.轉喻映射“世錦賽”。這一映現的實現則主要借助“符號-事件”轉喻模型。在多模態(tài)環(huán)境中,與文字相比,圖像等異質媒介作為多模態(tài)語篇中使用廣泛的符號系統(tǒng)承載了更多的語篇信息,并在受眾的認知域中喚起相應的概念結構[14]11,因此圖像等非語言符號本質上是轉喻的表征方式?!绑w操世錦賽”作為一個復雜事件,本身很難用圖像直觀地表達,而其會徽及其他標志或符號則很容易在畫面中呈現。這一映射也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利用會徽標記,在片頭與片尾分別借助文字(世錦賽的中英文名稱)與視覺模態(tài)(會徽)的共現建構“符號-事件”轉喻模型,以會徽轉指世錦賽,凸顯本片的宣傳主題。二是通過刺繡版賽會吉祥物 “南南”、“寧寧”(兩只白頭葉猴)在宣傳片的不同階段轉指世錦賽及其舉辦地。
3.轉喻映射賽事主辦地。地點模型通常指居民-地點轉喻,即以居民的形象轉喻其居住地。南寧作為壯鄉(xiāng)廣西的首府,最典型的原住民為壯族同胞。宣傳片一開始出現的正在刺繡的壯族少女,年輕美麗,心靈手巧,作為居民代表象征著南寧這座美麗而又有底蘊的城市。廣西實際上又屬于多民族聚居區(qū)域,除壯族之外,還有苗、瑤、仫佬等多個少數民族和諧共居于此。為了突出這一特征,宣傳片利用“居民-地點”轉喻模型,通過在片中展現廣西民族同胞友好、開放的性格(借助“行為模型”通過表情、動作表現)映現賽事舉辦地南寧對世錦賽的歡迎與開放態(tài)度。
4.轉喻映射對世錦賽的“歡迎”。宣傳片中的“方式-行為”模型與“居民-地點”轉喻聯(lián)系非常緊密,兩者多結合起來,以居住者的動作等行為方式轉指行為,并將這一行為特征投射至地點。這一轉喻關系多借助特定的某個動作基于概念臨近的關系表征某個意義泛化的場景[10]22-23。如在本片中“歡迎”作為一種相對抽象的概念,很難以多媒體符號直接呈現,但借助“方式-行為”轉喻模型,通過突顯南寧市民 “眺望遠方”、“歡笑”的表情以及張開的雙臂等通常表示歡迎的動作或方式,從形象直觀的角度再現受眾熟悉的“歡迎”場景;再通過“居民-地點”模型將居民的行為特征投射到居住地即南寧,突顯南寧及廣西對世錦賽的歡迎態(tài)度。
(二)多模態(tài)隱喻的認知建構
訴諸“感知上的相似性”、“蒙太奇”以及多模態(tài)影像的時空序列性特征,宣傳片建構了三個不同的多模態(tài)隱喻,分別映現 “歡迎世錦賽”、“籌備世錦賽”、“開展世錦賽”三個相互關聯(lián)的宣傳主題。
1.隱喻映射對世錦賽的“歡迎態(tài)度”。宣傳片在一開始就同時訴諸視覺(壯族少女)與文字(南寧中英文名稱)模態(tài)共同構建“居住者-地點”轉喻,隨后利用“方式-行為”轉喻,通過突顯各民族同胞滿臉歡笑的表情及張開雙臂的動作表現南寧居民的歡迎行為;這一多模態(tài)隱喻的建構充分利用感知的相似性即聽覺(音質、音量、音高)或視覺(姿勢、大小、顏色等)上的近似或相近[2]7。此處則主要涉及視覺上的相似性,結合百科知識(歡迎客人通常的動作及表情),利用片中人物的外在表情及動作(面對鏡頭歡笑、張開雙臂等)塑造歡迎客人與歡迎世錦賽“感知上的相似性”,并以此為基礎建構“歡迎世錦賽是歡迎客人”的隱喻(見表2);并利用這一隱喻將迎接客人的欣喜與歡迎特征映射至目標域即迎接世錦賽。
表2 “歡迎世錦賽是歡迎客人”隱喻映射
2.隱喻映射“世錦賽籌備過程”。這一映現過程首先依賴視覺模態(tài)(壯族少女)與文字模態(tài)(南寧中英文名稱)共同建構的“居住者-地點”轉喻,以壯族少女轉指南寧;隨后鏡頭特寫少女正在刺繡的圖案(世錦賽吉祥物“南南”、“寧寧”),利用“符號-事物”轉喻,以吉祥物轉指世錦賽;并以此為基礎,以“(少女)正在刺繡吉祥物”映現“(南寧)正在籌備世錦賽”(見表3),建構隱喻 “籌備世錦賽是繡一副傳統(tǒng)刺繡”。這一多模態(tài)隱喻在建構過程中充分發(fā)揮了非語言模態(tài)的“時空序列性特征”[2]5,利用視覺模態(tài)的延展創(chuàng)造一個蘊含“行為事件鏈的隱喻場景”[2]5;而在這一過程中,吉祥物刺繡的作用不容忽視。宣傳片先以未完成的吉祥物刺繡轉指籌備中的世錦賽,而后以繡好的吉祥物則映現籌備完成的世錦賽,利用前后兩個鏡頭間的時空與視覺上的延展突顯源域 “吉祥物刺繡”從未完成到完成的發(fā)展過程,并利用其中間隔的相關畫面展示主辦城市的運動場館等軟硬件設施,以此建構隱喻的目標域映現賽事的籌備工作,三者共同建構了世錦賽籌備工作由開始至結束的行為事件鏈。
表3 “籌備世錦賽是繡一副傳統(tǒng)刺繡”的隱喻映射
3.隱喻映射“世錦賽場”。這一隱喻的建構主要借助蒙太奇手法,即將分屬不同范疇與時空的事物在鏡頭中按先后次序呈現,以此建構兩個不同概念域的相似關系。在以巨大的“邕”(南寧簡稱)字為背景的舞臺上,戲劇演員各顯身手;隨后鏡頭切向現代都市,以不同的高層建筑為背景,體操選手表演各式難度動作,此處利用畫面的串接暗示二者的相似性,構建“體操運動員是戲劇演員”的隱喻。以“邕”字為背景的戲劇舞臺(圖像模態(tài))配合文字模態(tài)(南寧中英文名稱)暗示在南寧舉辦的體操世錦賽是一個巨大的表演平臺,而舞臺上的戲劇表演(圖像模態(tài))則映現生活中的事件即世錦賽,兩者合二為一建構“現實中的事件是舞臺上的表演”的隱喻,具體到本片中即為“參加世錦賽是在舞臺上表演戲劇”(見表4)。
(三)多模態(tài)隱喻與轉喻互動
隱喻和轉喻雖然同為人類基本的認知模型,但轉喻比隱喻更為基礎,總是發(fā)生在隱喻的源域或目標域,對隱喻和相應的概念結構起輔助性作用[15]5。多模態(tài)語篇借助不同媒介表征的事物多為原型成員、部分、行為、結果等,以此建構隱喻映射所依賴的轉喻并激活其源域和目標域,然后再進行跨域映射[2]6。如在隱喻“歡迎世錦賽是歡迎客人”源域“歡迎客人”的構建過程中,宣傳片借助“方式-行為”轉喻,以壯族少女為代表的各民族同胞滿臉歡笑的表情及張開雙臂等表示歡迎的動作轉指歡迎行為,隱喻源域與目標域間映現的重要特征“歡迎”,通過視覺模態(tài)得以突顯和強調;基于轉喻呈現的視覺感知上的相似性,建構“歡迎世錦賽是歡迎客人”隱喻。再如隱喻“(南寧)籌備世錦賽是(少女)繡一幅傳統(tǒng)刺繡”,利用“符號-事物”轉喻,以刺繡版世錦賽吉祥物象征世錦賽,建構源域的核心部分。另外,吉祥物刺繡(未完成)和吉祥物刺繡(完成)分別象征世錦賽籌備不同階段的同時,也利用鏡頭的排列順序仿擬特定事件發(fā)展的動態(tài)過程,從而誘發(fā)受眾對目標域“世錦賽籌備”場景的動態(tài)解讀。
基于多模態(tài)隱喻理論,以一則宣傳片為例,探討了電視宣傳片為代表的動態(tài)多模態(tài)語篇中多模態(tài)隱喻與轉喻的認知建構過程。訴諸多元化的呈現方式,多模態(tài)轉喻與多模態(tài)隱喻利用圖像、文字等模態(tài)間的動態(tài)互動與融合將抽象晦澀的概念或事件外化為更為形象直觀的多模態(tài)表征,極大地增強了語篇意義可解讀性,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 “讀圖時代”受眾的審美需求。當前概念隱喻理論突破傳統(tǒng)語言研究范式,在多模態(tài)研究領域的多面延伸與拓展彌補了長期以來隱喻研究完全基于文字層面的理論局限;而隨著信息化及多媒體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和普及,多模態(tài)隱喻理論的重要性將更加凸顯。若能結合實驗、調查以及語料庫等實證性研究方法,突破傳統(tǒng)內省法的局限,多模態(tài)隱喻研究必將會在揭示人類的隱喻性思維等方面做出更大貢獻。
[1]Forceville C.Non-verbal and multimodal metaphor in a cognitivist framework:Agendas for research[G]//GITTE K M A R D. Cognitive linguistics;current application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2007.
[2]趙秀鳳.概念隱喻研究的新發(fā)展——多模態(tài)隱喻研究——兼評Forceville&Urios-Aparisi《多模態(tài)隱喻》[J].外語研究,2011(01):1-10.
[3]俞燕明.新聞漫畫多模態(tài)隱喻表征方式研究——模態(tài)配置的類型、特點及理據[J].外語研究,2013(01):1-9.
[4]趙秀鳳.多模態(tài)隱喻構建的整合模型——以政治漫畫為例[J].外語研究,2013(05):1-8.
[5]趙秀鳳,蘇會艷.多模態(tài)隱喻性語篇意義的認知構建——多模態(tài)轉喻和隱喻互動下的整合[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04):18-24.
[6]藍純,蔡穎.電視廣告中多模態(tài)隱喻的認知語言學研究——以海飛絲廣告為例[J].外語研究,2013(05):17-23.
[7]霍穎.語篇中多模態(tài)隱喻的認知構建——以一則保險平面廣告為例[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2):180-184.
[8]Forceville C.The Role of music in non-verbal sound andmultimodal metaphor[G]//FORCEVILLE C,E U.Multimodal Metaphor. Berlin/NewYork:Mouton de Gruyter,2009.
[9]Radden G,Kovecses Z.Towards a theory of metonymy[G]// KLAUS-UWE P,RADDEN G.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 Amsterdam:John Benjanmins,1999.
[10]張輝,展偉偉.廣告語篇中多模態(tài)轉喻與隱喻的動態(tài)構建[J].外語研究,2011(01):16-23.
[11]Forceville C.Metaphors in pictures and multimodal representations[G]//R.W.GIBBS J.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Language and Though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12]國玉霞,吳祥恩.宣傳片的歷史探源[J].新聞愛好者,2011 (04):100-102.
[13]朱永生.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方法[J].外語學刊,2007(05):82-86.
[14]潘艷艷,張輝.多模態(tài)語篇的認知機制研究——以《中國國家形象片·角度篇》為例[J].外語研究,2013(01):10-19.
[15]楊波,張輝.隱喻與轉喻的相互作用:模式、分析與應用[J].外語研究,2008(05):1-8.
(責任編輯:章永林)
Cognitive Construction of Multimodal Metaphor and Metonymy in TV Promos
WANG Xiao-ping,LIANG Yan-hua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Guangxi 530004,China)
Based on multimodal metaphor theory,the processes of cognitive construction of Multimodal Metaphor and Metonymy in dynamic multimodal discourse are analyzed with a TV promo as the subject,the findings of which are as follows:four different types metonymic models including category-member, symbol-event,resident-location and approach-behavior are constructed with the dynamic collaboration of different modalities like pictures and words,projecting to the notion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world championships,the hosting city and welcoming attitude;three different multimodal metaphors are constructed with the help of different ways like perceptual resemblance and montage,emanating to the three interrelated themes,viz.to welcome,prepare and hold the championship.The interaction of metonymy and metaphor is manifested in the constructive role of metonymy in the cognitive domains of multimodal metaphor.
multimodal metonymy;multimodal metaphor;multimodality;cognitive construction
H030
:A
:1008—7974(2014)05—0017—05
2013-11-20
王小平(1988-)山東膠州人,廣西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認知隱喻學;梁燕華(1972-)女,廣西柳州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語言學。
廣西研究生教育創(chuàng)新計劃資助項目“廣西旅游宣傳片多模態(tài)隱喻構建機制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YCSW201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