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溱
6月10日,《人民日報》刊發(fā)河南三門峽市委書記楊樹平的文章《向為官不為者開刀》,6月25日,該報刊登評論文章《不貪不占,豈能也不干》,緊接著26日、27日,又在頭版連續(xù)刊發(fā)評論員文章,矛頭直指官員不作為現(xiàn)象。3篇評論員文章之后,7月2日該報又刊發(fā)《從政莫為“鄉(xiāng)愿官”》,批評一些干部“面對丑惡現(xiàn)象不敢說不,遇到歪風邪氣和稀泥,遇到矛盾問題更是繞道走?!?月7日,一篇名為《基層干部如何“敢擔當”》的報道刊出。至此,半個月以來,《人民日報》共發(fā)表6篇文章,深入探討“太平官”“慵官”出現(xiàn)的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
“太平官”“庸官”的最大問題是行政不作為,不想干事,也干不成事。明哲保身,瞻前顧后,小心翼翼,樹葉掉下來怕打破頭。工作中,人云我云,唯別人馬首是瞻,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這實際上是一種失職、瀆職行為。這些人能力水平固然有限,但“保全”意識,更是支配其行為的基礎(chǔ)。許多人為官的目的就是維護既得利益,生怕有點閃失,喪失來之不易的榮耀,更不愿意因為“冒險”而丟棄視之為貴的“烏紗帽”。一個單位,如果有這樣一個“庸官”當?shù)溃聵I(yè)必定無法發(fā)展,工作更無半點進步,嚴重的直接影響到黨和政府的形象。而現(xiàn)實中,這種官員不在少數(shù)。這就是極端可悲又很值得深思的問題。
“庸官”“太平官”之所以能站住腳,甚至官運亨通,根本在于這些人有其“特點”,并被人們相對認可。首先這些人不貪不占,兩袖清風,這與那些貪得無厭的官僚相比,自然贏得高分;其次這些人普遍是“好人”,“聽話”,對上唯唯諾諾,言聽計從,深得“信任”;對下管理上不會嚴刑峻法,批評時不會聲色俱厲,和風細雨,必然有人擁護;最后,這些人因為“無能”“無為”,反而引不起同僚們的嫉妒和打壓,常常在鷸蚌相爭時,脫穎而出,鶴立雞群。
“太平官”“慵官”歷朝歷代都有,關(guān)鍵在于如何對待。
雍正統(tǒng)治時期,可以說是政治清明,國泰民安。這除了他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之外,主要還應(yīng)歸功于他高超的用人藝術(shù)。雍正在論巡撫的職責時說:“巡撫一官,原極繁難,非勉能清、慎、勤三字便可謂勝任也。用人雖不求備,惟至督撫必須全才,方不有所貽誤”。直隸吳橋知縣常三樂,廉潔安分,也沒有什么過錯,但是他膽小軟弱,以致地方好多事久拖不決,很難有什么起色。為此,直隸巡撫李維鈞擬把常三樂從縣令職位上調(diào)離,吏部卻認為常三樂沒有什么劣跡而不予批準。雍正得知后,毫不含糊地指出:常三樂當官軟弱,實屬失職,應(yīng)當免去官職。山東曹縣知縣王錫,在到任后1年多的時間里,對20多起案件沒有1件審完,也沒有拿獲1名人犯,雖然沒有什么貪贓枉法之事,但雍正認為不干事本身就是失職犯罪,不僅摘掉了這個知縣的烏紗帽,還讓他坐了5年的大牢。雍正八年,罷免了才力不濟官34名,軟官13名;雍正九年,罷免了才力不濟官6名,軟官3名;雍正十一年,僅在浙江等幾省就罷免了才力不濟官25名,軟官39名??梢姡萌酥栏鷩也⑹蔷o密相關(guān)的。如果當年雍正放任那些“庸官”像木偶般地混跡在官場,也就不可能有后來的康熙盛世的延續(xù)了。
當然,不能說“庸官”“太平官”就是“孬官”,就個人人品來說,這些人甚至可以令人稱道。在世風不佳的大環(huán)境下,能保持潔身自愛當屬不易了,更何況有的還是“出淤泥而不染”,就更令人刮目相看。
然而,為官畢竟是肩負責任。既然有責任,就應(yīng)該有作為。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對官員的起碼要求?!盀跫喢薄辈皇谴髦夂每吹模芙o老百姓辦事,讓老百姓得到好處,享受到普惠,看到希望,這才是稱職的官員。四平八穩(wěn),無風無浪,看似太平,但老百姓得不到絲毫實惠,相信無人會從內(nèi)心里滿意。
改變“庸官”“太平官”現(xiàn)象,必須從用人制度上下功夫。一個官員能力水平,人品高低,絕不是用票可以衡量出來的。毛澤東當年被紅四軍黨代會投票,失去了領(lǐng)導資格。而實際呢?還是那句話,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有點毛病缺點并不怕,只要出于公心,能帶領(lǐng)大家乘風破浪勇往直前,就應(yīng)該得到重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