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平
(安徽經濟管理學院信息工程系 安徽合肥 230059)
基于校園網平臺的教學過程質量監(jiān)管研究*
李亞平
(安徽經濟管理學院信息工程系 安徽合肥 230059)
以高等院校校園網建設及教務網絡管理系統(tǒng)開發(fā)應用為背景,從教學過程質量監(jiān)管存在的問題出發(fā),探討并設計了教學過程信息的采集內容與方式、教學過程信息的流轉模式等,這對于教學過程監(jiān)管信息化將是有益的。
校園網,教學過程,監(jiān)管,信息化
教學管理是以教育教學規(guī)律為依據(jù),以課堂教學為核心,以服務教學環(huán)節(jié)為抓手,對教育資源進行更加合理有效的配置,從而提高教學質量的一種教育組織管理行為[1]。教學質量的提高已經成為教學工作的重點。從全面質量管理的角度看,產品質量的提升關鍵在于對生產過程質量監(jiān)控與改進[2]。因此,通過加強對教學過程進行有效監(jiān)控和評估已成為提高教學質量的必要手段和現(xiàn)實的需要。校園網作為向學校師生提供教學、科研和綜合信息服務的寬帶多媒體網絡,隨著高校校園網絡建設的日趨完善,高等學校尤其是高職院校在校園網應用方面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這也為基于校園網平臺的教學過程質量監(jiān)管提供了必要的實施環(huán)境。
隨著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不斷修訂,高校教育教學實踐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①課程內容更加廣泛,從純粹的理論教學延伸到具體案例、實踐技能、前沿動態(tài)的教學,同時也出現(xiàn)了各具特色的校本課程;②教學形式更加多樣,從傳統(tǒng)的板書教學拓展到電子課件、網絡教學、課堂討論、校內實踐、校外實習等。這些變化對教學質量提升和教學過程監(jiān)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得當前教學過程監(jiān)管主要面臨三方面的壓力。
1.1 全員參與難以實現(xiàn)。
教學過程監(jiān)督,不只是教學管理部門對教師授課的單方向監(jiān)督,更應該是調動學生、教師、管理部門、督導組等多方面參與的監(jiān)督并不斷實現(xiàn)自我優(yōu)化體系。目前,學生和教師的主動參與性明顯不足。
1.2 過程監(jiān)督表現(xiàn)時間點監(jiān)督,而非全程監(jiān)督
目前過程監(jiān)督為學期初、中、末時間點監(jiān)督,而非全程監(jiān)督。當前條件下,教學管理部門無法實時了解掌握教學過程,例如不能及時掌握教師的遲到早退,教師的課程進度,不能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意見,不能及時采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實際需求和困難,同時也不能及時掌握教師調停課和教室資源的使用情況等。
1.3 教學考評以靜態(tài)考評為主。
在特定的時間點集中采集學生、教研室、管理部門等的評價意見,從而形成綜合評價意見。尤其在教研室、管理部門的評價意見方面,由于教研室、系教學管理部門同樣無法實現(xiàn)對所有教師實現(xiàn)聽課、考勤、教案檢查等,因此其數(shù)據(jù)來源相對主觀,這在反映任課教師的教學效果全面性、真實性和有效性上存在局限性。
由此可見,與日益增長的提升教學質量的訴求相比,教學過程質量監(jiān)管方法、手段的更新相對滯后,單方向的監(jiān)督檢查、懲處獎勵,并不適宜日益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同樣愈加不適宜于服務學生學習、服務教師提升、服務教育發(fā)展的理念。
教學過程信息從來源上可以包括學生、教師、系部教學管理人員、教學督導人員等,在形式上可以是紙質、電子文檔、圖片、語音、視頻等多種類型,信息采集的內容不僅受到指標體系的約束,同時也受到校園網和高校教務網絡管理系統(tǒng)功能的限制,因此設計可行的采集內容和采集方式尤為重要。由此,可以從指標體系[3]的角度設計、篩選需要裁減的教學過程信息,相應的指標框架如圖1所示。
圖1 教學過程評價信息
從可操作性的角度,在實際信息采集過程中,還需對圖1所示的教學過程信息進行明確與細化,例如:①師德師風: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著裝、舉止以及關心學生、道德育人等方面的具體表現(xiàn);②教學紀律:上下課時間,調停課情況;③作業(yè)輔導:理論作業(yè)、實踐作業(yè)的布置情況,作業(yè)批改及課堂輔導情況;④應用:主要是指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設計與引導;⑤教學工具:主要指是否采用ppt、視頻、圖片等信息載體以及網絡互動等新興手段的情況。
從不同的評價主體看,對于教學過程的參與程度、方式有所不同,因此在具體的評價內容上也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對不同的評價主體分配不同的評價內容。相應分配如表1所示。
表1 評價內容的不同主體分配
學生通過參與課堂教學對教師教學質量進行評價,同行、教學管理人員、督導則主要通過旁聽、抽查教案等形式對教師教學質量進行評價。因此,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對于子指標項的評價,更適宜的方式是將定性評價的部分分配給學生,而將定量評價的部分分配給同行、教學管理人員和督導。例如,對于教學效果而言,可以將“學生能力”“學生興趣”的評價分配給學生,而將“學生成績”評價分配給教學管理人員。
以校園網和教務網絡管理系統(tǒng)為平臺,設計教學過程
信息采集、量化、統(tǒng)計、反饋等環(huán)節(jié),將可以改變教學評價在時間上、方法上的單一性,主要的信息流轉模式如圖2所示。
圖2 教學過程信息流轉模式
如圖2所示,教學過程信息流轉的模式可解釋如下:
(1)學生作為最重要的評價主體,可以在教學整個過程中隨時隨地以計算機終端、手機終端登錄教務網絡管理系統(tǒng),提供教學質量信息,形式上可以是評價分數(shù),也可以是文檔、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的信息;
(2)同行通過查看學生的教學評價信息,自主選取合適的教師、課程、班級進行旁聽,并提供相應的評價信息,以此促進教師間的相互學習交流;
(3)督導通過查看學生、教師同行的教學評價信息,進行有針對性的旁聽和抽查,抽查則主要針對教案、上下課時間等;
(4)教學管理人員通過查看學生、同行、督導的教學評價信息,動態(tài)地選取相應的教師、課程、班級進行抽查。
(5)授課教師通過查看學生、同行、督導、教學管理人員的評價信息,對自身的教學過程進行修正、完善和提升。
對主客體間的信息量化和反饋過程進行必要的細化,教學過程信息量化與反饋具體流程如圖3所示。
圖3 教學過程信息量化與反饋
如圖3所示,教學過程信息量化與反饋流程描述如下:
(1)客體用三元組(教師,課程,班級)進行界定,用以表示教學過程中的受評對象單元;
(2)主體:學生、同行、督導、教學管理人員;
(3)不同主體對客體的評價信息報送至教務網絡管理系統(tǒng)的信息采集模塊,并通過信息量化模塊進行量化,將量化處理的評價信息反饋給客體,便于客體在教學過程的及時修正;
(4)同時按照院系設定的權重比例(Wi,…,Wj),實時計算對于特定客體的綜合評價信息V。
綜合評價V值及其形成的各子指標評價信息,用作教師獎懲的依據(jù),有其定量評價的優(yōu)勢,同時,整個評價過程的動態(tài)性也可以呈現(xiàn)出一個教學質量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可以對教學過程的監(jiān)管提供更為及時和直觀的反映。
教學過程質量監(jiān)管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同時也是教學管理的關鍵。加大教學過程信息的采集、處理、反饋成為實施教學質量工程的必由之路,與此同時,各高等院校的校園網、教務管理系統(tǒng)的建設為教學過程信息化提供了可行的物質條件。筆者對教學過程信息采集、處理、量化進行了探討,以期對教學過程質量監(jiān)管的信息化提供有益的建議。
[1]藺兵兵,郭秀穎,張洪田,等.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學運行管理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冶金教育,2008,17(1):73.
[2]向華.淺析高等教育產品的全面質量管理[J].教育教學論壇,2013,5(13):11.
[3]徐偉剛.教學過程質量控制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科技世界,2012,2(25):147.
(責任編輯李平)
安徽省2013年高校省級優(yōu)秀青年人才基金重點項目(2013SQRW115ZD),安徽經濟管理學院2013-2014年度院級課題青年項目(YJKT1314Q04)、院級教學研究項目(yjjxyj201303)
2014-06-25
李亞平(1982.2-),男,安徽長豐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信息管理。
G 203
A
1674-9545(2014)04-01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