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鵬, 雷勇軍, 段靜波, 謝 燕, 鄭 健
(1. 國防科學(xué)技術(shù)大學(xué) 航天科學(xué)與工程學(xué)院,長沙 410073;2. 中國人民解放軍65739部隊,遼寧 丹東 118006)
由于承載了宇航員和大量的精密試驗儀器,返回艙安全著陸問題是載人航天工程的最關(guān)鍵問題。在著陸瞬間,返回艙會受到很大的沖擊,從而會對艙內(nèi)的宇航員和試驗設(shè)備造成較大影響[1],因此需要對返回艙的著陸安全問題進行分析研究。由于有限元方法具有計算周期短、投入成本低以及重復(fù)性好等特點,可以為結(jié)構(gòu)設(shè)計及相關(guān)試驗等提供先驗指導(dǎo),因而在工程應(yīng)用中有著廣泛的應(yīng)用[2-3]。在利用有限元方法進行仿真分析時,建立真實有效的返回艙著陸沖擊模型十分重要,其中土壤模型的建立是著陸沖擊仿真分析問題的關(guān)鍵[2,4],為保證土壤模型的真實有效,需要對土壤參數(shù)的著陸沖擊特性進行研究。同時,為保證返回艙安全著陸,需要建造返回艙著陸沖擊試驗?zāi)M試驗床[5]并進行相關(guān)試驗,同樣需要對土壤參數(shù)的著陸沖擊特性進行研究。
世界各國針對返回艙的回收安全問題進行了許多研究。根據(jù)國情不同,美國的“水星”、“雙子星座”和“阿波羅”三個系列的載人飛船均是選擇海上回收[6],研究較多的是返回艙的著水沖擊問題[7-9];而國內(nèi)的載人飛船主要是陸地回收,因而需要在土壤模型方面進行深入研究[4-5,10-14]。關(guān)于土壤的計算模型主要有雙線性模型、等效線性模型、粘彈性模型、理想彈塑性模型以及可壓垮式模型等[15]。相關(guān)人員對理想彈塑性模型及可壓垮泡沫模型等模型進行了相關(guān)研究,研究表明可壓垮式泡沫模型綜合考慮了土壤的彈性性能、體積壓縮性能及其特殊的屈服特性,通過修正模型中的各個參數(shù),可以使仿真計算結(jié)果和試驗結(jié)果較好的吻合,因此該模型在返回艙的著陸沖擊仿真分析中得到廣泛應(yīng)用[2,4,14]。就目前而言,針對返回艙著陸沖擊過程中土壤有限元模型的研究還比較少,同時缺少系統(tǒng)的針對土壤參數(shù)對著陸沖擊特性影響方面的研究,如果能夠給出泡沫模型中各參數(shù)對返回艙著陸沖擊特性的影響,可為返回艙著陸沖擊過程的相關(guān)試驗和返回艙設(shè)計提供參考依據(jù)。
本文采用顯式動力有限元軟件LS-DYNA3D對返回艙著陸沖擊過程進行仿真分析。基于實驗設(shè)計的思路[16],首先通過正交試驗從各土壤參數(shù)中選出對目標值影響顯著的參數(shù),然后進一步分析這些參數(shù)對目標值的影響情況,從而較為全面地得到了土壤參數(shù)對返回艙著陸沖擊特性的影響情況。
為滿足氣動外形的要求,返回艙為鐘罩形側(cè)壁加球冠狀大底的密封構(gòu)件。如圖1所示,根據(jù)返回艙的具體結(jié)構(gòu)尺寸及質(zhì)量分布等相關(guān)參數(shù),建立了返回艙的有限元模型。土壤有限元模型采用六面體單元,網(wǎng)格從著陸點向邊緣由細密逐漸變稀疏,并選用可壓垮泡沫模型—LS-DYNA3D TYPE14模型[2,14]進行建模。
圖1 有限元模型
返回艙著陸過程中與地面沖擊時間很短,所產(chǎn)生的沖擊波影響到的土壤面積有限。為降低計算成本及減小計算時間,可以建立有限的土壤模型,通過施加無反射邊界條件來模擬無限大空間的真實土壤情況。
通過強夯法可以計算出返回艙著陸沖擊過程中對土壤的影響深度[17]:
(1)
式中:D為影響深度;α是與土質(zhì)有關(guān)的系數(shù),一般在0.42~0.8之間;M為落體的質(zhì)量;H是落體自由下落的高度。通過計算,土壤模型厚度D為2.0 m。
可壓垮泡沫模型中的相關(guān)參數(shù)可以利用Drucker-Prager模型[17]進行求解,其表達式[2]為:
(2)
I1=σii=σ1+σ2+σ3=-3p
(3)
(4)
(5)
其中,J2為應(yīng)力偏量的第二不變量,p為靜水壓力,φ為摩擦角,c為粘結(jié)力參數(shù)。
屈服函數(shù)φ用J2、p和常數(shù)a0,a1,a2來表示[18]。
φ=J2-[a0+a1p+a2p2]
(6)
(7)
可得土壤的屈服滿足下列關(guān)系:
J2=a0+a1p+a2p2
(8)
由式(2)、(3)及(8)可得:
a0=k2,a1=6αk,a2=9α2
(9)
根據(jù)土壤物理及力學(xué)性質(zhì)指標變化范圍,通過上述計算可以得出模型中各參數(shù)理論取值范圍。在理論取值范圍內(nèi),通過調(diào)整不同的參數(shù)組合,計算分析各參數(shù)的影響趨勢,并與試驗數(shù)據(jù)進行比較,可以得到與相關(guān)試驗數(shù)據(jù)[2]較為吻合的結(jié)果,如圖2所示。從而驗證了所建模型的有效性,因此可以利用該模型進行下一步的分析。
圖2 模擬驗證結(jié)果
加速度響應(yīng)特點可由最大加速度和脈寬來體現(xiàn),本文選用返回艙的最大加速度a及其脈寬W作為分析研究的目標值,通過返回艙在10 m/s的著陸速度下進行仿真計算。在土壤模型中,影響返回艙加速度曲線的參數(shù)主要有:剪切模量G,體積模量K以及屈服參數(shù)A0、A1和A2。根據(jù)試驗設(shè)計的思路,設(shè)計試驗并對結(jié)果進行分析。
為了表述方便,用A到E分別代表剪切模量G、體積模量K以及三個屈服參數(shù)A0、A1和A2,各因子取3個水平,初步選定各因子的水平值如表1所示。
表1 因子水平表
首先在不考慮交互作用的情況下對各因子的主效應(yīng)進行分析,再根據(jù)分析結(jié)果將所有因子按影響大小分為兩組,然后分別在考慮交互作用的情況下進行試驗分析,從而得到全面綜合的試驗分析結(jié)果[3],其中每組試驗分別以最大加速度a和脈寬W為目標值進行試驗分析。
首先不考慮土壤模型中各參數(shù)間的交互作用影響,對以上5個因子的主效應(yīng)進行分析。此時采用的正交表至少需要5列,因此采用L18(37)正交表,其試驗表頭如表2所示。
表2無交互作用時的表頭設(shè)計
Tab.2The head of table when interaction effect is ignored
列數(shù)1234567因子ABCDE
正交表確定之后,嚴格根據(jù)正交表中參數(shù)的組合方式進行模擬計算試驗,記錄下每組試驗的結(jié)果,從而得到相關(guān)的各個數(shù)據(jù)。以最大加速度a和脈寬W為目標值時的方差分析見表3和表4。
從表3中可以看出,當(dāng)以最大加速度a為目標值時,僅因子B對試驗指標(最大加速度a)有顯著作用,對其他4個因子進行分析可知,其中因子A和E的F值比因子C和D的F值明顯偏大,因此,將因子A和E、因子C和D分別組成兩組,在考慮有交互作用的情況下分析其顯著性。
表3 以最大加速度a為目標值的方差分析表
注:取α=0.005,F(xiàn)0.995(2,7)=12.40,*表示對試驗指標作用顯著。
當(dāng)以脈寬W為目標值時(如表4所示),同樣僅因子B對試驗指標(脈寬W)有顯著作用。其余4個因子中因子A的F值明顯偏小,因此可以將因子C、D和E組成一組,在考慮交互作用的情況下其顯著性,然后再單獨分析因子A的顯著性。
表4 以脈寬W為目標值的方差分析表
注:取α=0.005,F(xiàn)0.995(2,7)=12.40,*表示對試驗指標作用顯著。
2.2.1 以最大加速度a為目標值
首先只針對A、E兩個因子在考慮有交互作用下進行試驗設(shè)計。將因子B、C和D分別固定為15、20和4,因子A、E的3個水平值仍如表1所示。由于各因子有3個水平值,則每個單因子的自由度為2,而交叉因子的自由度為4,至少需占用2列,一共至少需要4列,因此選用L18(37)正交表,其表頭設(shè)計如表5所示。
表5分析A、E兩因子時的表頭設(shè)計
Tab.5TheheadoftablewhenAandEareanalyzed
列數(shù)1234567因子AEAE1AE2
利用相同方法對C、D兩個因子進行試驗設(shè)計。將因子A、B和E分別固定為9、15和0.4,因子C、D的3個水平值仍如表1所示。選用L18(37)正交表,其表頭設(shè)計如表6所示。
表6 分析C、D兩因子時的表頭設(shè)計
表7 關(guān)于A、E兩因子的方差分析表
注:取α=0.005,F(xiàn)0.995(2,9)=10.11,F(xiàn)0.995(4,9)=7.96,*表示對試驗指標作用顯著。
表8 關(guān)于C、D兩因子的方差分析表
注:取α=0.005,F(xiàn)0.995(2,9)=10.11,F(xiàn)0.995(4,9)=7.96,*表示對試驗指標作用顯著。
分別進行模擬試驗得到試驗結(jié)果,對其試驗結(jié)果進行方差分析,得到以最大加速度為目標值的方差分析表,如表7和表8所示。從表中可以看出因子A、D、E和CD對最大加速度a的作用顯著,即剪切模量G、屈服參數(shù)A1、屈服參數(shù)A2、屈服參數(shù)A0與屈服參數(shù)A1的交互作用達到顯著,其他因子作用不顯著。
2.2.2 以脈寬W為目標值
首先只對C、D、E3個因子進行試驗設(shè)計,同時考慮因子間的交叉作用。將因子A、B分別固定為9、15。其他因子的3個水平值仍如表1所示。由于交叉因子的自由度為2,至少需要2列,一共至少需要9列,因此選用L27(313)正交表,其表頭設(shè)計如表9所示。
通過對模擬試驗數(shù)據(jù)進行方差分析,可以得到以脈寬W為目標值的方差分析表,如表10所示。從表中可以看出僅因子E對脈寬W的作用達到顯著,即屈服參數(shù)A2的作用顯著,而因子C、D、CD、CE和DE的作用不顯著。
表9分析C、D、E三因子時的表頭設(shè)計
表10 關(guān)于C、D、E三因子的方差分析表
注:取α=0.005,F(xiàn)0.995(2,8)=11.04,F(xiàn)0.995(4,8)=8.81,*表示對試驗指標作用顯著。
將因子B、C、D和E分別固定為15、20、4和0.4,通過改變因子A的大小分析其對脈寬W作用的顯著性,如表11所示。可知脈寬W的變化范圍均在2ms以內(nèi),可以認為因子A對脈寬W的作用不顯著。
表11 因子A的顯著性分析
通過利用正交表對5個因子的顯著性進行了分析,確定了其中影響較為顯著的因子后,再對各因子的影響效應(yīng)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在分析各因子影響效應(yīng)過程中,除在研究因子外,其他因子均固定在水平2值(如表1)。
圖3為最大加速度a和脈寬W隨體積模量的變化曲線。從圖3(a)可知,最大加速度a隨體積模量的增加而增加。
從圖3(b)中可知脈寬W先隨體積模量的增加而呈近似線性減小,當(dāng)增加到18 MPa后又逐漸增大。對加速度曲線波形觀察可知,當(dāng)體積模量小于18 MPa時,加速度曲線呈前鋸齒波形,且在第一個大波峰后還出現(xiàn)一小波峰;當(dāng)體積模量大于18 MPa時,加速度曲線大波峰后的小波峰消失。
圖3 體積模量對沖擊響應(yīng)特點的影響
圖4為不同屈服參數(shù)A2下最大加速度a隨剪切模型G的變化曲線,從圖中可知,隨著剪切模量的增加,最大加速度a逐漸增加,且增加的幅度逐漸減小。同時可以看出,當(dāng)屈服參數(shù)A2增加時最大加速度a隨剪切模量的變化幅度有明顯增加。
圖5為不同屈服參數(shù)A0下最大加速度a隨屈服參數(shù)A1的變化曲線,從圖中可知,隨著屈服參數(shù)A1變化,a的變化范圍均在0.5 g以內(nèi),因此,可以認為屈服參數(shù)A1的影響作用很小。
不同剪切模型G下最大加速度a及脈寬W隨屈服參數(shù)A2的變化曲線如圖6所示。從圖6(a)中可知,最大加速度a隨屈服參數(shù)A2的增加而逐漸增加;同時隨著剪切模量G由15 MPa變?yōu)? MPa、3 MPa時,最大加速度a隨屈服參數(shù)A2的變化幅度逐漸減小,當(dāng)剪切模量G為3 MPa時,其變化曲線近似水平。從圖6(b)中可知,脈寬W隨著屈服參數(shù)A2的增加而增加,當(dāng)剪切模量G由3 MPa變?yōu)? MPa或15 MPa時,其變化曲線的斜率增加。
圖5 不同屈服參數(shù)A0下最大加速度a隨屈服參數(shù)A1的變化曲線
圖7 屈服參數(shù)A0和A1的雙因子響應(yīng)面
在固定其他參數(shù)的情況下,同時更改屈服參數(shù)A0和A1進行模擬試驗,可以得到一個響應(yīng)面,如圖7所示。從圖中可知,最大加速度a隨屈服參數(shù)A0和A1的變化范圍均在1 g以內(nèi),從整體看雙因子響應(yīng)面近似水平于XY平面,屈服參數(shù)A0和A1的交互作用對最大加速度a的影響不顯著。
本文利用顯式動力有限元軟件LS-DYNA建立了可以真實模擬返回艙著陸紅酒過程的有限元模型,并利用試驗設(shè)計的思路,對土壤模型中主要材料參數(shù)對著陸沖擊響應(yīng)特性的影響進行了顯著性分析。
土壤模型中涉及的參數(shù)較多,按通常方法進行分析難度較大,本文靈活應(yīng)用正交試驗方法,全面有效地分析了土壤模型參數(shù)對返回艙著陸沖擊特性的影響情況,得到的主要結(jié)論如下:
(1) 對最大加速度影響最為顯著的有體積模量、剪切模量及屈服參數(shù)A2,對脈寬影響較大的有體積模量及屈服參數(shù)A2,屈服參數(shù)A0及A1對兩者的影響都不大。
(2) 對加速度峰值影響顯著的因子進行了分析,最大加速度隨剪切模量、體積模量及屈服參數(shù)A2的增加而增加。同時,屈服參數(shù)A2越小,剪切模量對最大加速度的影響作用越弱;同樣剪切模量越小,屈服參數(shù)A2對最大加速度的影響越弱。
(3) 對脈寬影響顯著的因子進行了分析,脈寬隨體積模量的增加先減小后增大、隨屈服參數(shù)A2的增加而增加;屈服參數(shù)A0及屈服參數(shù)A0和A1的交互作用對最大加速度的影響不大。
(4) 在相關(guān)問題研究中對計算模型修正時,可根據(jù)實際工程需要并在一定物理條件約束下,根據(jù)各土壤模型參數(shù)的影響規(guī)律對相關(guān)參數(shù)進行微調(diào),從而得到可以有效反映真實土壤特性的土壤模型。
參 考 文 獻
[1]劉炳坤,王憲民,王玉蘭.人體對模擬著陸沖擊動態(tài)響應(yīng)特性研究[J].航空學(xué)報,1999,20(增):68-70.
LIU Bing-kun, WANG Xian-min, WANG Yu-lan. Study on characterestics of human body dynamic responses to simulated landing impact[J].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1999, 20(Sup.):68-70.
[2]杜匯良.飛船返回艙故障著陸沖擊緩沖系統(tǒng)改進計算分析[D].北京:清華大學(xué),2003.
[3]張?zhí)搼?,杜匯良,馬春生.返回艙著水的數(shù)值模擬及沖擊特性分析[J].清華大學(xué)學(xué)報(自然科學(xué)版),2010,50(8):1297-1301.
ZHANG Xu-huai, DU Hui-liang, MA Chun-sheng. Water impact simulations and analyses of space capsule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J].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Sci & Tech), 2010,50(8):1297-1301.
[4]趙俊鋒, 劉莉, 周思達, 等. 月球探測器軟著陸沖擊力學(xué)環(huán)境研究[J]. 振動與沖擊,2012,31(3):37-42.
ZHAO Jun-feng, LIU Li, ZHOU Si-da, et al. Dynamic environment research for soft landing for lunar lander[J]. 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Shock, 2012, 31(3): 37-42.
[5]賈世錦.返回艙結(jié)構(gòu)緩沖仿真分析[R].中國宇航學(xué)會飛行器專業(yè)委員會2004年學(xué)術(shù)研討會,2005.
[6]彭友君,金淮.航天返回艙著陸沖擊模擬試驗床建造過程控制研究[J].巖土工程技術(shù),2007,21(2):74-77.
PENG You-jun, JIN Huai. Research on building process control of the impact imitating test bed of spaceflight's return capsule landing[J].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Technique, 2007,21(2):74-77.
[7]卞韓城,黃寧,袁亞軍,等.國外載人航天器返回著陸分析與啟示[J].載人航天,2011(6):1-6.
BIAN Han-cheng, HUANG Ning, YUAN Yajun. etal. Enlightenment and analyses of foreign mannde spacecrafts' landing[J]. Manned Spaceflight, 2011(6):1-6.
[8]Seddon C M,Moatamedi M.Review of water entry with applications to aerospace structur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pact Engineering,2006,32:1045-1067.
[9]Wang J T, Lyle K H.Simulating space capsule water landing with explicit finite element method[R].AIAA-2007-1779,2007.
[10]Roland S J.Simulation of the apollo command module uprighting system using LS-DYNA[R].AIAA-2011-2591,2011.
[11]孫國江,于登云,吳瓊.飛船返回艙著陸撞擊分析數(shù)學(xué)模型[J].航天器工程,1998,7(2):36-43.
SUN Guo-jiang, YU Deng-yun, WU Qiong. Mathematic model of space capsule’ landing impact[J]. Spacecraft Engineering, 1998,7(2):36-43.
[12]郭鵬,程文科,秦子增.返回艙垂直著陸過程動力學(xué)研究[J].國防科技大學(xué)學(xué)報,2010,32(6):93-99.
GUO Peng, CHENG Wen-ke, QIN Zi-zeng. Research on dynamic model of the capsule's vertical landing[J]. Journal of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hechnology, 2010,32(6):93-99.
[13]馬春生,黃世霖,張金換,等.LS-DYNA的ALE方法在飛船返回艙著陸仿真中的應(yīng)用[J].清華大學(xué)學(xué)報(自然科學(xué)版),2006,46(8):1455-1457.
MA Chun-sheng, HUANG Shi-lin, ZHANG Jin-huan. Simulations of the landing of manned spacecraft with parachutes using the ALE method in LS-DYNA[J].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Sci & Tech), 2006,46(8):1455-1457.
[14]賈世錦.載人飛船返回艙著陸沖擊仿真分析[R].北京力學(xué)會第17屆學(xué)術(shù)年會,2011.
[15]謝定義.土動力學(xué)[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xué)出版社,1988.
[16]王萬中.試驗的設(shè)計與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7]孔令偉,袁建新.強夯的邊界接觸應(yīng)力與沉降特性研究[J].巖土工程學(xué)報, 1998,3: 86-92.
KONG Ling-wei, YUAN Jian-xin. Study on surface contact stress and settlement properties during dynamic consolida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1998,3: 86-92.
[18]龔曉南.土塑性力學(xué)[M].杭州:浙江大學(xué)出版社,1990.
[19]LS-DYNA KEYWORD USER’S MANUAL [M].Livermore Software Technology Corporation,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