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耀忠 胡顯明 李明海 石安斌
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對椎動脈型頸椎病的MRI診斷不符合率的研究
黃耀忠 胡顯明 李明海 石安斌
目的 研究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CDFI)和磁共振成像(MRI)在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方面的不符合率。方法 對80例擬診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進行CDFI和MRI檢查, 記錄共160支椎動脈的檢查結果, 結果正常的設為陰性, 結果正常的設為陽性, 將數(shù)據(jù)進行比較分析。結果 經(jīng)χ2檢驗, 兩種檢測方法的陽性率不等, P<0.05, 且CDFI檢測的陽性率較高, 二者的不符合性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CDFI檢查在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方面具備很高的準確性, 有相當高的應用價值。
椎動脈型頸椎病(CSA);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CDFI); 磁共振成像(MRI);不符合率
椎動脈型頸椎病(CSA) ,是頸椎病中的一種常見類型,其發(fā)病僅次于神經(jīng)根型頸椎?。?]。頸性眩暈為椎動脈型頸椎病的主要表現(xiàn),常伴有視物模糊、耳鳴、聽力下降、惡心、嘔吐, 甚至猝倒等癥狀。彩色多普勒技術(CDFI) 和磁共振成像(MRI)檢測為目前臨床常用的診斷方法,彩色多普勒技術(CDFI)檢查能通過比較準確的血流速度檢測, 較為清楚地顯示椎動脈的腔內情況, 但不能很好地顯示椎動脈的毗鄰結構。磁共振成像(MRI)檢測雖不能反映雙側椎底動脈的血流速度情況,但能清楚地反映椎動脈和與周圍組織的關系。本文報告80例擬診CSA患者經(jīng)CDF和MRI檢測后, 兩者對照,觀察椎動脈的形態(tài)學改變及其血流動力學改變, 分析兩者的不符合率。
1. 1 一般資料 2013年1月~2013年8月本院門診及住院部患者80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43例;年齡最小38歲,最大78歲,平均59.6歲。所納病例均曾有過明顯的眩暈癥狀,經(jīng)X光攝片檢查提示頸椎異常, 臨床擬診椎動脈型頸椎病,全部病例需均經(jīng)過CDFI 和MRI檢測。
1. 2 研究方法
1. 2. 1 病例選擇 ①診斷標準:參照1993年全國第2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提出的CSA 診斷標準[1]:a.頸性眩暈,可有猝倒史;b.旋頸試驗陽性;c.X 線片顯示頸椎節(jié)段不穩(wěn)或鉤椎關節(jié)增生;d.多伴有交感癥狀。②病情分級標準:參照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治療眩暈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眩暈輕重分級標準[2]執(zhí)行。分輕、中、重3 度。③納入標準:a.符合CSA 診斷標準,按病情分級屬中、重度者;b.年齡38~78 歲;c.簽署知情同意書。④排除標準:a.其他原因(梅尼埃病、腦動脈硬化、位置性眩暈、內耳藥物中毒、神經(jīng)官能癥、鎖骨下動脈竊血綜合征等) 所致眩暈者;b.合并其他嚴重疾病。
1. 2. 2 CDFI檢測 ①檢測方法:Sequoia 512彩超儀, 用8MHz脈沖式探頭置于頸部, 檢測雙側椎動脈, 包括觀察其走行并測量內徑, 管內徑單位為mm, 頻譜標度為速度,單位為cm/s, 檢測指標包括收縮峰期血流速度(Vp) 、舒張末期血流速度(Vd) 、平均血流速度(Vm) 、血管搏動指數(shù)(PI) 、血管阻力指數(shù)(RI) 。②檢測值判定:各指標的正常值,參考周永昌等綜合國內16 家單位的數(shù)據(jù)[3]。只要有1項指標檢測值高于或低于正常參考值范圍即判為異常。
1. 2. 3 MRI檢測 使用德國西門子1.5T超導型磁共振成像儀, 進行頸椎MRI平掃(矢狀位T1WI、T2WI,軸位T2WI掃描),及頸部血管MRI成像(MRA)檢查, 觀察內容包括頸椎椎體形態(tài)、椎間盤形態(tài), 椎動脈的走行、粗細、有無狹窄及移位[4]。
1. 3 統(tǒng)計學方法 CDFI檢測數(shù)據(jù)和MRI檢測數(shù)據(jù)一起均按規(guī)范錄入電腦,運用EpiData2.1a 軟件建立數(shù)據(jù)庫。用SPSS1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配對四格表資料的χ2檢驗, 顯著性檢驗水準α= 0.05。
2. 1 CDFI檢測結果 本組80例160支椎動脈,形態(tài)正常的47支, 占29.4%; 形態(tài)異常的113支, 占70.6%。流速正常(Vm 20~40 cm/s) 的39支, 占24.4%; 流速異常的121支, 占75.6%。形態(tài)和流速均正常的有34支, 占21.3%, 形態(tài)或流速有一項不正常即列為異常, 有126支, 占78.7%。
2. 2 MRI檢測結果 本組80例160支椎動脈, 形態(tài)正常的58支, 占36.3%, 有形態(tài)學改變的102支, 占36.3%。椎動脈形態(tài)改變依次為椎動脈不規(guī)則狹窄(45例),椎動脈纖細(29例),骨質增生壓迫(18例),椎動脈走行異常(5例),纖維束帶牽拉椎動脈移位(2例),骨質畸形壓迫(2例),椎動脈閉塞不顯示(1例)。
2. 3 結果分析 CDFI檢測正常且MRI檢測正常的為18支, CDFI檢測正常而MRI檢測異常的為16支, CDFI檢測異常而MRI檢測正常的有40支, CDFI檢測異常且MRI檢測異常的有86支。檢測結果正常的設為陰性, 檢測結果異常的設為陽性, 得四格表資料。見表1。
表1 兩種方法的檢測結果(單位:支)
經(jīng)χ2檢驗, 兩種方法的陽性率不等, 認為兩種檢測方法結果不符合率較高,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過去普遍認為骨性因素為椎動脈型頸椎病的主要原因[4],本次研究從MRI檢測結果上看, 骨質增生、骨質畸形、纖維束帶牽拉等骨性因素共22 支,占總數(shù)的13.8% ,而椎動脈本身因素共80支,占總數(shù)的50%。這說明骨質增生壓迫并非主要原因,而椎動脈本身因素占主導地位。而從CDFI監(jiān)測結果上看, 本組病例形態(tài)正常的47支, 占29.4%; 形態(tài)異常的113支, 占70.6%。血流屬正常流速的39支, 占24.4%;流速異常的121支, 占75.6%。無論從形態(tài)上還是從流速上看, CDFI檢測的陽性率都比MRI監(jiān)測要高, 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這說明CDFI監(jiān)測對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的診斷準確性很高, 且CDFI監(jiān)測具有經(jīng)濟、方便的特點, 有相當高的應用價值。
[1] 馮世慶,楊明杰,孔曉紅,等.椎動脈型頸椎病血漿內皮素變化.中華骨科雜志, 1997 ,17(6):287.
[2] 國家藥品食品監(jiān)督管理局.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 2001:35-38.
[3] 周永昌,鄭萬學.超聲醫(yī)學.第3 版.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1998:274.
[4] 茹選良,葛煥祥,趙大正,等.螺旋CT 血管成像(SCTA) 診斷椎動脈型頸椎病.頸腰痛雜志, 2001,22(1):526.
516006 中信惠州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