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修
歷史的車輪永遠(yuǎn)有著無數(shù)“大人物”的推動,凝視他們被刻進(jìn)史書的名字,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都跳動著一顆胸懷天下、憂國憂民的心,而這正是所有時代對人才的要求——時代要求真正的人才針砭社會弊病,為人民為國家發(fā)出正義的聲音。
作為封建社會的史官,司馬遷是最為“獨(dú)特”的一個,他為女人作傳,為商人作傳,即使身受酷刑,仍然秉持公正,批評日益腐敗的政治局面,忠于知識分子的責(zé)任,勇于直言。他的一言一行不但代表人民大眾向帝王陳情,更為后世君主提供借鑒。正是由于有他以及和他一樣心系天下民生、胸懷江山社稷的“大人物”們,晚年的漢武帝才重新睜開雙眼審視他的江山,反省自己窮兵黷武之過,頒布了“罪己詔”。
作為史官,司馬遷以筆堅定地書寫人民的歷史,書寫他心中的價值觀。到了近代,則有魯迅棄醫(yī)從文,以知識分子的筆為匕首直插敵人的心臟。
生在清政府沒落,國人愚昧,外國列強(qiáng)入侵的時代,魯迅是少數(shù)的清醒者之一。他難以忍受國民伸長脖子看熱鬧的心理,棄醫(yī)從文,以筆為刀,以我血薦軒轅,力圖喚醒國人不再沉迷舊夢。他以義不容辭的社會責(zé)任感寫下了一篇又一篇震撼人心、發(fā)人深省的文章,傳播著以國為重、推翻封建禮教以救國家的價值觀。他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都令人贊嘆。
歷史上有范仲淹的心懷天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有顧炎武的心懷天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zé)”;卻也有投靠元朝滅掉南宋的宋人張弘范于懸崖上刻的“張弘范滅宋于此”這樣舍本忘宗的字句。魯迅一母同胞的弟弟周作人,也以才華著稱于文壇,卻始終難以企及魯迅精神的高度。在侵華戰(zhàn)爭中因貪圖安逸,他拋棄了國家、民族大義,以漢奸的面目出現(xiàn),震驚中國。相同的教育下,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價值觀。在對民族大義的選擇問題上,周作人背離大道,越走越遠(yuǎn),終致罵名滾滾。
“大人物”之大,在心胸之大,在包容萬民之大,而非有怎樣的驚世之才。
【作者系云南省蒙自高級中學(xué)毓秀文學(xué)社社員,指導(dǎo)教師: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