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襯喜??曾曉華??韓瓊華
[摘要] 目的 探討改良式留置胃管固定在食管癌術后患者中的應用。 方法 以我院2013年1月~ 2014年1月間收治的100例食管癌術后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患者采用工型鼻貼聯合活瓣式臉貼固定的方式進行固定,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方法。比較兩組患者胃管留置情況、不適感、固定效果和壓瘡發(fā)生率之間的差異。結果 觀察組患者留置情況和固定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不適感和壓瘡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改良式留置胃管固定方式可以在食管癌術后患者中起到積極作用,其不僅可以提高胃管使用效果,改善患者不適感,還可以預防壓瘡的發(fā)生。
[關鍵詞] 胃管;固定方式;食管癌
[中圖分類號] R735.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4)15-192-03
有研究顯示,食管癌的發(fā)病率呈現明顯上升趨勢[1]。手術是治療食管癌最有效的方法,如手術治療及時,患者預后情況較好[2]。留置胃管進行胃腸減壓是食管癌術后的常規(guī)做法,其主要目的在于排空胃內分泌物,減輕胃、食管吻合口的張力,進而降低吻合口瘺的發(fā)生,而吻合口瘺是導致手術失敗的重要原因[3]。可以說,留置胃管能否順利在患者體內發(fā)揮作用,是影響患者預后的重要因素。同時,常規(guī)留置胃管方法會讓患者感到不適,患者總會試圖調整胃管固定位置,以減少不適感,也會造成胃管留置的失敗[4]。在本研究中,我們以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間收治的食管癌術后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就改良胃管留置固定方法在食管癌術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做一評價,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文研究對象為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間收治的100例食管癌術后患者,入選條件如下:年齡>18歲,并<65歲,臨床及術后病理學檢查確診患有食管癌,知情同意。排除條件如下:患者有其他系統嚴重疾病、藥物依賴史、精神不正常、復發(fā)食管癌。隨機將研究對象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50名患者中,男29例,女21例,平均年齡(43.3±5.5)歲,在病灶部位方面,中段38例,下段12例。腫瘤平均長度(4.38±1.84)cm。對照組50名患者中,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齡(42.9±5.3)歲,在病灶部位方面,中段36例,下段14例。腫瘤平均長度(4.26±1.79)cm。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灶部位及腫瘤大小方面未見顯著差異(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方案已上報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并獲得批準,所有患者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相同圍手術期治療與護理,胃管置入時間皆為手術前30min。觀察組采用改良的留置胃管固定方法,即采用工型鼻貼聯合活瓣式臉貼固定的方式,首先需要制作鼻貼,用粘結性棉布伸縮膠帶,做一個“工”字型鼻貼,可根據患者實際臉型,調整大小,我們常規(guī)是“工”字上橫左右長2cm,上下寬2cm,一豎上下長2cm,左右款1.5cm,下橫左右長5cm,上下寬1cm。在貼的時候,上橫貼在留置胃管一側的鼻翼上,一豎與胃管平行,環(huán)形固定在胃管至上,而下橫則一端向下一端向上的螺旋式包裹胃管?;畎晔侥樫N則要根據患者臉部大小和臉型進行調整,一般是邊長6cm左右的正方形,對折后,在中心位置做一個小孔(此時活瓣上應有兩個對稱的孔),可以使棉珠繩從小孔中穿過。之后,用這個孔固定胃管。對照組患者仍采用常規(guī)固定方法,即用白扁帶系雙套結固定。
1.3 研究指標及評價方法
研究指標包括三部分,首先是對兩組患者的胃管留置效果做一比較,主要包括固定后更換間隔時間和更換操作時間,此部分資料來源于患者的護理記錄。本研究第二部分是對兩組患者的鼻腔舒適度進行比較,使用《視覺模擬評價量表》(VAS),對兩組患者固定時、術后6h、25h及72h時的不適感進行比較,此部分滿分10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不適感越強烈。本研究第三部分是對兩組患者胃管固定效果做一比較,主要是患者是否發(fā)生移位、脫出、自行拔除情況,比較兩組患者胃管固定情況。本研究第四部分是對兩組患者壓瘡發(fā)生率進行比較,主要是耳廓、臉部及鼻部,比較兩組患者壓瘡發(fā)生率之間的差異。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經Epidata雙向核查輸入計算機,使用SPSS17.0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表示,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組間各指標比較使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方法,率的比較使用x2檢驗,α=0.05。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胃管留置情況的比較
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更換間隔時間大于對照組,更換操作時間小于對照組,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據見表1。
2.2 兩組患者胃管留置期間鼻腔不適感的比較
研究結果顯示,在兩組患者鼻腔不適感的比較中,兩組患者在固定時不適感無顯著差異(P>0.05),在術后6h、24h和72h時,觀察組患者鼻腔不適感得分低于對照組,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據詳見表2。
2.3 兩組患者胃管固定效果的比較
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共有5例、3例和4例患者發(fā)生留置胃管移位、脫出和自行拔除,對照組則分別有10例、12例和8例。經x2檢驗,觀察組患者胃管固定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據見表3。
2.4 兩組患者壓瘡發(fā)生情況的比較
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50例患者中,有6例患者發(fā)生臉部、鼻部或耳廓壓瘡,壓瘡發(fā)生率為12.00%,對照組有15例患者發(fā)生壓瘡,壓瘡發(fā)生率為30.00%,經x2檢驗,兩組患者壓瘡發(fā)生率不同(x2=4.88,P<0.05),觀察組患者壓瘡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具體數據見表4。
3 討論
食管癌術后保持胃管的固定和通暢是提高患者術后胃腸功能回復、防止手術吻合口瘺發(fā)生的關鍵[5-6],但由于食管癌患者術前伴有進食困難,而術后又常常被要求禁食,所以體內會發(fā)生營養(yǎng)失調,導致頭面部油脂和汗液分泌異常[7]。傳統的胃管固定方法中使用的白扁帶在被油脂或汗液浸濕后,與皮膚的粘合能力下降,會導致患者胃管發(fā)生脫落或移位的風險加大,且由于傳統留置胃管固定方法主要是借助白扁帶在耳廓位置獲得的支撐[8],而患者面部活動時,又會由于胃管的拉力或壓力,導致與胃管接觸和固定的位置受到摩擦力,長時間多次數后,會使其接觸皮膚發(fā)生潮紅、發(fā)癢、潰爛等,進而發(fā)生壓瘡[9]。同時,如前文所述,異常分泌的汗液和油脂,也會加大壓瘡的發(fā)生風險。在本研究中,我們對留置胃管的固定方式進行了改良,采用“工”型鼻貼和活瓣式臉貼進行固定,“工”型鼻貼固定牢靠,不易摩擦到鼻孔周圍的黏膜,且對于鼻孔的堵塞程度較小,患者呼吸不受影響,同時,我們采用的這種3M粘結性棉布伸縮膠帶不米白色,比肌膚顏色更相近,相比于傳統的白扁帶,能給患者帶來更好的主觀體驗。而另一項活瓣式臉貼則考慮到了患者個體差異,與臉部接觸面積較大,其在患者臉部活動時,能分散接觸部位受力,其活瓣更能將胃管的擺動控制在活瓣上,而不影響其他接觸皮膚,進而可以減輕患者不適感和壓瘡發(fā)生的風險。在本研究中,我們采用前瞻性病例對照研究的方法,就改良后的留置胃管固定方式與傳統固定方向的效果進行對比,初步證明了改良后的留置胃管固定方式可以在食管癌術后患者的治療和護理中發(fā)揮更積極的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更換間隔時間大于對照組,更換操作時間小于對照組,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我們采用改良的留置胃管固定方式后,胃管單次留置時間延長,且更換胃管時更簡單,這有利于減輕患者醫(yī)療負擔,提高護理工作效率。同時,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兩組患者鼻腔不適感的比較中,兩組患者在固定時不適感無顯著差異(P>0.05),在術后6、24h和72h時,觀察組患者鼻腔不適感得分低于對照組,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食管癌術后患者意識恢復較快,常常對留置的胃管表示出難受的情緒[10],在我們采用改良固定方式后,患者的鼻腔不適感有所下降,我們認為,這是有利于患者術后康復的,尤其是對于患者主觀拔管,具有很重要的影響,同時,有研究顯示,提高留置胃管患者舒適度對于改善患者預后水平有重要作用[11-13]。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胃管固定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也說明了這一點。另外,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壓瘡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正如前文所述,我們認為,是活瓣式臉貼的活瓣分散了患者頭面部肌肉活動時對貼服處的拉力和壓力,進而降低了貼服處發(fā)生壓瘡的風險。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改良式留置胃管固定方式可以在食管癌術后患者中起到積極作用,其不僅可以提高胃管使用效果,改善患者不適感,還可以預防壓瘡的發(fā)生。值得在臨床護理中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張晴晴,戚艷波,萬崇華,等.食管癌患者生命質量的影響因素分析[J].廣東醫(yī)學,2013,34(12):1842-1844.
[2] 許潔,賀曉,李秀敏,等.不同治療方式對食管癌患者生存質量影響的研究進展[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20):1840-1842.
[3] 毛寶宏,白亞娜,劉玉琴,等.老年人群主要惡性腫瘤疾病負擔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5):3722-3723.
[4] 蔣琳緋.留置胃管及鼻腸管固定方法改良[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2,18(6):651.
[5] 張靜濤,朱曉紅.高齡食管癌患者術后管路護理[J].腫瘤預防與治療,2012,25(2):96-97,111.
[6] 王慶淮,吳勛寧,譚寧,等.食管癌術后早期腸內營養(yǎng)治療的臨床研究[J].實用癌癥雜志,2013,28(6):636-638.
[7] 馮志英,馮燕芳,黃素娟,等.食管癌手術患者留置胃管和鼻腸管置人時機的比較[J].國際醫(yī)藥衛(wèi)生導報,2011,17(24):3092-3094.
[8] 宋瑞梅,錢火紅,高青,等.兩種鼻胃管固定方法對鼻翼部壓瘡發(fā)生率的影響[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3,30(5):67-69.
[9] 周燕萍,陸維軍.50例鼻胃管壓瘡原因分析[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0,16(23):2831.
[10] 劉曉麗,張巖.胃管固定器的設計與應用[J].護理學雜志,2013,28(22):12.
[11] 張廣艷,王家鳳.橡皮圈套頭式鼻胃管固定法[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1):147.
[12] 繆紅梅.個性化質量管理在老年腦卒中患者留置胃管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3(24):2284-2286.
[13] 許靜.舒適護理在留置胃管患者中的應用[J].中華損傷與修復雜志(電子版),2013,8(5):538-539.
(收稿日期:2014-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