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芝芳(本刊記者)
用愛撐起殘疾孩子的“家”
文/梁芝芳(本刊記者)
張小俠背著丈夫和母親,立下捐獻器官的遺言;身體三分之二癱瘓,每天坐著輪椅給聾啞孩子上課,拄著雙拐上下樓梯,查看智障兒童宿舍,她與她貧困的一家人支撐著一群殘疾智障學生的學校……
“如果我從手術臺下不來,請把我的器官捐獻出去,建設特殊教育學校,讓殘疾孩子有一個家?!鄙砘夹刈挡克鑳饶[瘤的張小俠,背著丈夫和母親立下遺囑。
42歲的張小俠,是渭南市臨渭區(qū)曙光特殊教育學校校長。這位身體三分之二癱瘓的特教老師,每天坐著輪椅給聾啞孩子上課,拄著雙拐上下樓梯,查看宿舍……每每提到自己的特教事業(yè),張小俠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是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共同撐起這個沒有血緣關系的‘大家’?!?/p>
“我從小對聾啞人有特殊的感情,知道他們需要健全人的照顧和關愛。”張小俠的四姐從小聾啞,為了給四姐治病,父母花光了所有積蓄,卻始終未能如愿。張小俠想,如果學會了手語,就能和姐姐溝通,教她和別人交流、融入社會。她開始自學手語,高中畢業(yè)時已能和四姐進行一些簡單的“對話”。
1993年,21歲的張小俠辭掉國企的工作,成了臨渭區(qū)陽郭鎮(zhèn)一所民辦聾啞學校的特教老師,工資一下子降了一大截。許多人說她傻,張小俠卻說:“幫助和四姐一樣的殘疾孩子,讓他們像正常孩子一樣上學,是我從小的夢想。”
由于辦學經費緊張,聾啞學校苦撐3年之后突然停辦。幾名聾啞學生家長找到張小俠,希望她在渭南辦一所特教學校??粗议L們期待的眼神,想起父母為四姐治病時那流不干的眼淚,她告別新婚不久的丈夫,打起鋪蓋搬進了出租屋。
申辦、選址、籌集資金……張小俠東奔西跑,終于在朝陽小區(qū)找到了單元房,當作曙光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室。
兩位教師、幾排課桌、一溜用磚頭支起的床鋪和21名聾啞、智障學生,1996年9月,張小俠重新站上了特教講臺。
特殊教育學校像一個全托的幼兒園,老師不僅要上課,還要全天候照料殘疾孩子的生活。開學頭幾個月,人手少,張小俠不顧自己有孕在身,買菜、背面、搬煤、做飯、洗衣服,從早到晚忙個不停。
語音教學,是聾啞兒教育最難的一項工作。張小俠動員家長們給孩子買助聽器,可一副助聽器要4000元,很多人買不起。
張小俠決定給學校買一臺語訓機——十幾個孩子同時戴上耳機,都能聽到老師的聲音,這比光看口型學得快多了。一臺語訓機1.8萬元,這對將全部身家投到學校的張小俠無疑是個天文數(shù)字。無奈,她只好跟丈夫商量,到銀行做了抵押貸款。
有了語訓機,張小俠又在學校成立了語訓部,還增加了一個近20人的學齡前兒童語訓班。
“這儀器好多公辦聾啞學校都沒有,你真敢弄。就沖你對殘疾兒童的這份愛心,這錢我出了。”省殘聯(lián)理事長來參加聾兒語訓部成立儀式,堅持給張小俠“報銷”了買語訓機的錢。
聾兒語訓部成立儀式上,張小俠突然感到胸椎一陣劇烈抽痛,渾身癱軟,摔倒在地上。送到醫(yī)院一查,是胸椎部髓內腫瘤。醫(yī)生偷偷告訴她愛人牛金星,如果不抓緊手術治療,最多活不過三年。
其實并非沒有預兆。建校不久,張小俠就時常頸椎疼、腰腿發(fā)酸,蹲坐時間一長就站不起來。從渭南市人民醫(yī)院轉到西京醫(yī)院,醫(yī)生看著核磁共振片子訓斥牛金星:“咋才送來,真不想要命了?”
在西京醫(yī)院,張小俠幾乎每天都看到有人離世,她想:我要真的不行了,那些孩子咋辦?年僅27歲的她背著家人,立下捐獻器官的遺言。
手術從早上7點一直做到下午2點,張小俠的胸口切開了30厘米,縫了21針。脊髓全部打開,進行神經剝離。由于椎髓不能麻醉,為抗住電鉆椎骨那一陣陣撕心裂肺的疼痛,她把嘴里咬的一塊毛巾都快咬透了。
住院期間,丈夫和婆婆在醫(yī)院日夜守護。張小俠大便拉不出來,臉憋成了醬紫色,婆婆用手幫她摳出來。公公知道她放不下那些學生,搬到學校幫她“看門”。
婆婆住院,張小俠片刻不離悉心照料,洗頭、擦身、想方設法逗她開心;愛人弟弟受傷,一家人輪流看護,四處想辦法籌集手術費……
雖然威脅生命的腫瘤全部清除,但張小俠腰腿以下幾乎全部癱瘓。牛金星每天5點起床,幫張小俠做康復訓練,給她按摩腿部肌肉。張小俠舍不得離開學生,妹妹張小利陪著她搬到學校,一邊照顧她,一邊給孩子們上課、批改作業(yè)。
團結、和睦、向善的力量,讓命運再次眷顧這個平凡的小家——張小俠的左腿和腰部慢慢能用上力了。于是,靠著一副拐杖、一把輪椅,張小俠重新站了起來。
聾啞、智障孩子接受能力差,無論學習還是生活,都得一遍遍反復教。常常剛教會,轉臉就忘了;有時講得多了,學生非但不聽,還耍小脾氣。性格風風火火的張小俠這時卻格外有耐心,總是苦口婆心循循善誘,從沒發(fā)過一次火。
張小俠的辦公室里,除了幾張桌椅、一個書柜,堆滿了學生繡成的十字繡。原來,為了全面啟發(fā)學生的智能,除口音手語訓練、文化課學習外,學校特意開設了體育、美術、舞蹈、手工、勞動、社會見習和慈善文化等課程和課外活動。課后,牛金星和孩子們一起打籃球,張小俠拄著拐杖教學生在屋后種菜,張小利蹬著三輪車帶大伙去超市見習……
“一半老師一半娘”,這是對特教老師工作的真實寫照。干好“頭一半”不易,做好“后一半”更難。張小俠說:“只要心中有愛,再難也能克服?!睘榱朔奖愎ぷ鳎驼煞虺宰≡趯W校。每天早起,叫學生起床、做口部體操,晚上督促他們睡覺、查房。夏天孩子們出汗多,張小俠每天幫他們洗澡;冬天天冷夜長,她和值班老師每天半夜起來叫他們起夜。
剛生完孩子40天,張小俠就迫不及待地回到學校。她把親友送的新被褥鋪在聾啞學生的床上;學生病了,她和姐妹們輪流在床前看護,拿著零食一口口哄著學生吃藥;流感來襲,她一鍋鍋地熬姜湯,看著學生喝下去才放心。有的學生離家遠,幾個星期不回家,她便帶回自己家,給他們洗衣服、理發(fā)。
一些學生家長嫌棄孩子,幾個月不來看一次,張小俠主動聯(lián)系家長,告訴他們孩子的成長和進步。2011年寒假前,張小俠請來70多名家長,組織了一場聯(lián)歡會。當看到平時木訥內向的聾啞孩子在舞臺上表演歌伴手語舞《感恩的心》《隱形的翅膀》,活潑可愛、朝氣蓬勃的情景時,很多家長哭了。
一名家長緊緊握住張小俠的手,淚流滿面:“謝謝張老師!謝謝您讓我們的孩子能夠像正常孩子一樣快樂學習、生活,您給我們這樣的殘疾家庭帶來了幸福和希望?!?/p>
“全國三八紅旗手”“陜西省道德模范”“渭南市最美女性”……張小俠說,這些榮譽不僅屬于她自己,也是全家人共同的驕傲。
張小俠和孩子們在一起
學校經費緊張,加上場地租賃費、教職工工資、購置教學儀器等開支巨大,常常入不敷出。張小俠花光家里所有的積蓄“補窟窿”,還背上了一身債,牛金星從未抱怨一句。最困難的時候,孩子們眼看要斷糧,張小俠坐在路邊放聲痛哭,不知所措。牛金星蹬上三輪車,陪她去市里擺地攤賣對聯(lián)、年畫,一直到學期結束。
隨著學校步入正軌,學生、教職工數(shù)量逐年增長,教室不夠用。張小俠決定建一所新校舍,她拿出了全家人東拼西湊的35萬元——這筆錢,是為她到北京做干細胞移植手術準備的。為了籌錢,牛金星連自己跑運輸?shù)拇罂ㄜ嚩假u了。
許多人覺得“不可思議”,可牛金星明白,張小俠為了夢想能把前半生豁出去,也會用后半生去拼搏,他又一次選擇跟她站在了一起。
2012年3月,新校舍動工,張小俠天天泡在工地上,張小俠的公公、愛人、弟弟當起了免費小工,搬磚、打圍墻、壘廁所、硬化庭院、清除垃圾;妹夫出資5萬多元,在樓前蓋了5間活動板房用作食堂和辦公室;公公的退休金全部貼補了學校;婆婆則承包了所有的“雜活”,給孩子們做飯、打掃衛(wèi)生……
很快,面積800多平方米的二層小樓蓋了起來,教室寬敞明亮,宿舍干凈整潔。趕在暑假前,學校8個教學班、88名學生、11名老師全部搬進了新家。
共同的愛心,讓一個人的志向成了整個家庭的向心力,張小俠一家與曙光特殊教育學校融匯成了一個大家庭,和殘疾孩子成了沒有血緣關系的“親人”。
“說句心里話,我能活到現(xiàn)在,多虧了這些孩子,是他們給了我快樂……”在西京醫(yī)院,和張小俠一起做腫瘤切除手術的5個人中,只有她一個人邁過了癌癥病人的5年“生死坎”。
剛做完手術時,張小俠躺在床上,吃不下飯。孩子們端著一碗熱氣騰騰的燴面片給她送來,一個平時很少說話的自閉癥孩子把飯碗往她跟前一伸,倔強的聲音帶著哭腔:“老師不吃,我也不吃?!?/p>
教師節(jié)下大雨,幾個學生用自己的零花錢,瞞著張小俠跑出去給老師買禮物。張小俠找不到孩子,急得直掉淚,拿了拐杖就往雨里沖。這時,孩子們回來了,從懷里拿出一束康乃馨和一盒蛋糕:“張老師,節(jié)日快樂!”看著渾身被澆透的孩子小心翼翼地用衣服護住蛋糕,張小俠又氣又感動,眼淚一下子又流了出來。
一家人的付出換來了殘疾孩子的新生。從曙光畢業(yè)的160多名學生,大多謀到薪酬不錯的工作,過上和正常人一樣的生活。其中,有8名考上大學,2名被錄入省殘疾人藝術團,2人成了省級運動員,還有4名學生在省殘疾人文藝匯演和殘疾人藝術作品會展中獲獎。為此,曙光特殊教育學校還成了陜西省特殊藝術人才培養(yǎng)定點學校。
聾啞學生馬浩畢業(yè)后在華縣刻皮影,精細的技術和優(yōu)秀的人品,讓他很快在廠里嶄露頭角,不但能養(yǎng)活自己,每個月還能存下不少錢。一有時間,他總喜歡回學校看看,幫張小俠加固輪椅,給學弟學妹們帶去書包、畫筆和巧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