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彥,袁越峰,陳慧娜
(紹興市婦幼保健院 特需科,浙江 紹興 312000)
以撫觸方式延遲處理早產兒胎脂的臨床效果觀察
馮彥,袁越峰,陳慧娜
(紹興市婦幼保健院 特需科,浙江 紹興 312000)
目的探討以撫觸方式延遲處理早產兒胎脂對新生兒體溫、感染以及皮下出血的影響。方法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2010年2月至2012年6月紹興市婦幼保健院的187例孕周在35~37周的早產兒,采用抽簽法分為觀察組(87例)和對照組(100例),觀察組采用撫觸方式延遲去除胎脂,對照組出生后即去除胎脂,觀察兩組新生兒的體溫變化、感染發(fā)生情況以及觀察組新生兒的皮下出血情況。結果觀察組新生兒出生后即刻、1 h、2 h的體溫均高于對照組,48 h內新生兒感染的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觀察組新生兒進行撫觸后無皮下出血點,出生后3 d內均未發(fā)生皮膚感染。結論以撫觸方式延遲處理早產兒胎脂對于近足月早產兒減少低體溫的發(fā)生及降低新生兒感染率有明顯益處,而且實施過程方便、安全,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早產兒;胎脂;體溫;感染;撫觸
新生兒出生后(特別是早產兒),皮膚表面有一層胎脂,是由皮脂腺分泌和脫落的表皮形成。過去認為,胎脂只能在出生前防止羊水浸漬胎兒皮膚及在分娩時有潤滑的功能;現在已逐漸認識到,胎脂在出生后有防止早產兒體溫散失及微生物入侵皮膚等方面的作用。擦洗胎脂也常使皮膚受傷,而易引起皮膚感染。特別是一些無產科并發(fā)癥且近足月的早產兒,由于出生時生命體征較平穩(wěn),往往無需送到新生兒監(jiān)護中心治療,但卻可能因為護理不當或者照顧不周導致此類早產兒發(fā)生低體溫或感染。我科自2010年2月至2012年6月對近足月早產兒行延遲處理皮膚胎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2010年2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產科住院的早產兒。納入標準:無產科并發(fā)癥,經陰道分娩,Apgar評分≥7分,均未至新生兒監(jiān)護中心觀察治療。共納入早產兒187例,其中男97例、女90例,胎齡35~37周;出生時體質量2200~3100 g,其中2200~2500 g 101例,>2500 g 86例。采用抽簽法將187例早產兒分為觀察組87例和對照組100例,兩組早產兒的性別、胎齡、出生時體質量、Apgar評分、早接觸早開奶時間等情況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新生兒在擦干全身及頭部的羊水和血跡后,按常規(guī)用無菌柔軟紗布醮強生嬰兒油擦拭頭部及全身胎脂進行油浴。觀察組新生兒僅擦干全身及頭部的羊水和血跡。兩組新生兒均立即穿衣包裹,進行早接觸、早吸吮30 min,2 h后送母嬰同室病房(母嬰同室室溫保持在24~26℃,相對濕度55%~65%)。觀察組新生兒出生后36~48 h,由經過培訓具有撫觸資格的護理人員應用撫觸程序(新生兒撫觸室室溫保持在25~28℃)代替紗布擦拭進行油浴,去除多余的胎脂。腋下及腹股溝處有胎脂者,采用局部撫擦手法,同時觀察新生兒胎脂附著處皮下出血情況。
1.3 觀察指標 (1)體溫:測量新生兒出生后即刻、1 h和2 h的肛溫。(2)全身感染癥狀:觀察新生兒出生后48 h內肺炎和敗血癥等的發(fā)生情況。(3)皮膚狀況:包括有無出血點(出血點<5個計為無出血點,≥5個計為有出血點)、胎脂消退情況及有無皮膚感染。
2.1 兩組新生兒的肛溫比較 從表1可見,兩組新生兒出生后即刻、1 h和2 h的體溫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
2.2 兩組新生兒的感染率比較 出生后48 h內,觀察組和對照組新生兒感染的發(fā)生率分別為2.3%(2/87)和12.0%(12/1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32,P<0.05)。其中觀察組發(fā)生新生兒肺炎1例、新生兒敗血癥1例,對照組發(fā)生新生兒肺炎8例、新生兒敗血癥4例。
表1 兩組新生兒出生后體溫比較℃)
2.3 觀察組新生兒的皮膚狀況 觀察組新生兒進行撫觸后無皮下出血點;出生后8 h軀干及皺褶處胎脂已逐漸消失,26例新生兒腋下、腹股溝處有少量胎脂;出生后3 d內均未發(fā)生皮膚感染。
新生兒因體溫調節(jié)中樞功能尚不完善,皮下脂肪薄,體表面積相對較大,皮膚表皮角化層差,易散熱,早產兒尤甚。寒冷時無寒戰(zhàn)反應,而靠棕色脂肪化學產熱,早產兒棕色脂肪少、產熱能力差,寒冷時更易發(fā)生低體溫[1]。同時新生兒角質層薄,皮膚柔嫩,皮膚pH值偏堿性,抗損傷與防感染的保護作用相對較差,易發(fā)生細菌或真菌感染[2]。
本研究中,觀察組新生兒出生后即刻、1 h、2 h的體溫均高于對照組(P<0.01),而且隨著時間變化,體溫回升明顯,說明延遲處理新生兒皮膚胎脂,可有效減少散熱,使體溫迅速回升,減少新生兒低體溫的發(fā)生。觀察組新生兒感染的發(fā)生率也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胎脂對皮膚具有保護作用,可阻止微生物通過皮膚侵入體內,有效降低新生兒感染發(fā)生率。由于新生兒感染會造成永久性病理損害或死亡[3],因此通過延遲處理新生兒皮膚胎脂來預防感染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新生兒胎脂于出生后8 h后已逐漸吸收,48 h后多數新生兒只有腋下、腹股溝剩余少量胎脂,以撫觸代替紗布擦拭進行油浴能有效去除剩余的胎脂,達到清潔皮膚的目的,同時可以避免新生兒皮膚擦傷。此外,撫觸不僅能使新生兒兒茶酚胺、腎上腺素、自清素等分泌平衡,加強免疫反應性,并調節(jié)腎上腺激素的分泌,從而增強新生兒的免疫功能和應對環(huán)境壓力的能力[4],減少感染的發(fā)生;而且還可以使局部組織溫度升高,通過物理作用促進局部組織血液循環(huán),減少低體溫的發(fā)生[5]。
綜上所述,以撫觸方式延遲處理早產兒胎脂對于近足月早產兒減少低體溫的發(fā)生及降低新生兒感染率有明顯益處,而且實施過程方便、安全,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 楊錫強,易箐文.兒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107-108.
[2] 宮道華,吳升華.小兒感染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23.
[3] Rennie J M.羅伯頓新生兒學[M].4版.劉錦紛,主譯.北京: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2009:1110-1111.
[4] 蔡紅,孫虹.關于嬰兒撫觸的進一步探討[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3,26(10):49-50.
[5] 鄭雅琴.復方丹參注射液局部涂抹按摩治療新生兒硬腫癥48例的護理[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9,26(12A ):77-78.
(本文編輯:仇瑤琴)
2013-04-20
2013-09-28
馮彥,本科,主管護師,主要從事產科護理工作
10.3969/j.issn.1008-9993.2014.04.026
R473.72
A
1008-9993(2014)04-007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