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會 楊秀娜 孫磊 張傳靜
·論著·
持續(xù)恒溫氣道濕化在氣管切開患者中的臨床應用
劉新會 楊秀娜 孫磊 張傳靜
目的觀察脫離機械通氣的氣管切開患者應用持續(xù)恒溫氣道濕化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脫離機械通氣的氣管切開患者100例,隨機選擇50例為試驗組,行持續(xù)恒溫氣道濕化,選擇50例為對照組,行間斷常溫氣道濕化,比較2組濕化良好率、濕化過度率和濕化不足率,同時比較2組氣道各種反應的發(fā)生率。結果持續(xù)恒溫氣道濕化法與間斷常溫氣道濕化方法相比,濕化良好率(90%VS 72%)明顯升高,濕化不足率(6%VS 24%)明顯下降(P<0.05)。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持續(xù)恒溫氣道濕化組明顯低于間斷常溫氣道濕化(P<0.05)。氣管切開術后不良反應有如下幾種:痰液阻塞、肺不張、肺部感染、刺激性咳嗽、氣道黏膜出血、患者自覺不適感等。結論持續(xù)恒溫氣道濕化法對氣管切開患者氣道濕化效果明顯優(yōu)于間斷常溫氣道濕化法,且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少,臨床應用效果好。
持續(xù)恒溫:氣道濕化;氣管切開
氣管切開術是臨床救治呼吸衰竭患者常用的方法。氣管切開致使氣道開放,吸入的空氣避開了鼻腔的濾過、加溫、加濕作用。干燥、寒冷的空氣進入氣道后大大降低了氣道內溫度及濕度,刺激呼吸道黏膜,導致氣管及支氣管痙攣、呼吸道黏膜干燥、痰液排出不暢、肺部感染等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升高。大量的研究發(fā)現,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可達30%~60%[1]。因此,對于氣管切開術后的患者給予保持氣道適宜的溫度、濕度等是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的重要措施。氣道的有效濕化是護理人工氣道患者一項非常重要的措施,而濕化的效果直接影響患者的病程及愈后。我院呼吸科重癥監(jiān)護室和ICU對脫離機械通氣后保留氣管切開的患者采用持續(xù)恒溫氣道濕化法進行氣道濕化,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于2007年11月至2012年8月就診我院呼吸科重癥監(jiān)護室和ICU的氣管切開并脫離機械通氣的患者100例。包括:重癥肺炎引起的呼吸衰竭8例,支氣管哮喘呼吸衰竭1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30例,腦血管疾病影響呼吸中樞23例,心源性猝死5例,肺纖維化引起呼吸衰竭5例,冠心病心功能衰竭15例,重癥有機磷中毒例4例。隨機選擇50例為試驗組,其中男26例,女24例;年齡20~77歲,平均年齡47.1歲;氣管切開時間8~30 d,應用持續(xù)恒溫氣道濕化法。隨機選擇50例為對照組,男25例,女25例;年齡25~76歲,平均年齡47.8歲;氣管切開時間7~33 d,應用間斷常溫氣道濕化法。
1.2 方法
1.2.1 試驗組(持續(xù)恒溫氣道濕化):在無菌操作原則下,應用一次性使用的無菌注射器(50 ml)抽取1.25%NaHCO3液50 ml,取下注射器針頭,將注射器與延長管連接,排氣后將延長管遠端的2~4 cm置入氣管套管中,并用3M膠帶固定,將輸液增溫器置于距離氣管套管大約10 cm處的延長管上,使?jié)窕旱臏囟缺3衷?3℃左右。將加有濕化液的注射器裝入1235N注射泵中,將注射泵注入速度調至4~6 ml/h,使?jié)窕撼掷m(xù)、勻速的泵入氣管套管內。治療過程中可根據患者痰液的量、粘稠程度及排出難易程度等,隨時調整濕化液泵入速度,泵速一般不超過12 ml/h。無菌注射器、延長管及濕化液保證每日更換。
1.2.2 對照組(間斷常溫氣道濕化):在無菌操作原則下,取一次性使用無菌注射器(5 ml)1個,抽取1.25% NaHCO3液5 ml,取下注射器針頭 ,沿氣管套管內側壁,于患者深吸氣時緩慢注入濕化液3~5 ml。每小時注入1次,每日更換注射器和濕化液。
1.3 氣道濕化效果評定標準 濕化滿意:痰量適中,痰液稀薄,無痰塊或痰痂,能順利通過吸痰管,容易吸出。兩肺呼吸音清,或聞及少量痰鳴音,呼吸順暢,患者無不適主訴。濕化過度:痰量過多,痰液過度稀薄,吸之不盡,患者咳嗽頻繁,精神煩躁,聽診肺內大量痰鳴音。可出現血氧飽和度下降、心率及血壓等改變。濕化不足:痰量較少,痰液較為粘稠,不易吸出,或進入吸痰管后易形成痰癡,聽診肺內聞及大量干鳴音。嚴重時出現吸氣性呼吸困難、血氧飽和度明顯下降,患者煩躁不安。
1.4 統計學分析 應用SAS 8.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種氣道濕化方法的效果對比 持續(xù)恒溫氣道濕化組的濕化良好率與間斷常溫氣道濕化組相比顯著升高,而濕化不足率明顯低于間斷常溫氣道濕化組,濕化過度率2組無明顯差異(P>0.05)。持續(xù)恒溫氣道濕化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間斷常溫氣道濕化組(P<0.05)。見表1。
表1 兩種氣道濕化方法的效果對比 n=50,例(%)
注:與間斷常溫濕化組比較,*P<0.05
2.2 兩種不同氣道濕化方法的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持續(xù)恒溫氣道濕化組出現肺部感染、肺不張、痰液阻塞、氣道黏膜出血、刺激性咳嗽、患者自覺不適等不良反應率明顯低于間斷常溫氣道濕化組(P<0.05)。見表2。
表2 兩種氣道濕化方法的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n=50,例(%)
注:與間斷常溫氣道濕化組比較,*P<0.05
氣管切開是解除氣道梗阻、搶救各種呼吸功能障礙患者的重要措施。良好的氣道管理是保證術后患者呼吸道通暢、改善通氣療效、減少肺部感染發(fā)生率的關鍵[2]。氣管切開后,患者的呼吸途徑、呼吸模式、呼吸生理發(fā)生改變。患者吸入的空氣避開了鼻腔的濾過、加溫、加濕作用。干燥、寒冷的空氣進入氣道后大大降低了氣道內溫度及濕度,刺激呼吸道黏膜,導致氣管及支氣管痙攣、呼吸道黏膜干燥、痰液排出不暢等,從而使呼吸道的抗感染能力下降,容易并發(fā)肺部感染,同時使肺泡表面的活性物質遭到破環(huán),導致肺順應性下降從而引起或加重缺氧、炎癥[3]。 由此可見有效的氣道濕化對于氣管切開的病人極其重要。
大量研究證實,氣管切開后的患者吸入絕對濕度小于30 mg/L的氣體后,出現纖毛擺動減弱,使氣道分泌物排出延遲或受阻,氣道內易繼發(fā)細菌感染。然而細菌感染可誘發(fā)黏膜上皮細胞分泌大量的黏多糖、粘蛋白,致使痰量增多,痰液黏稠[4]。另有研究證實肺部感染發(fā)生率與氣道濕化程度密切相關[5]。因此吸入適宜濕度的氣體可使氣道管壁纖毛運動活躍,利于氣道內分泌物排出。適宜的氣道濕化方法利于痰液稀釋,利于維持呼吸道的黏液-纖毛系統的正常生理功能及防御功能。對于氣管切開患者保證有效的氣道濕化顯得至關重要,濕化不足和濕化過度均會導致患者病情加重[6]。
正常情況下,呼吸道內溫度和濕度是恰當的。同樣,氣切后進入氣道的濕化液的溫度應該適宜,應保持在32~35℃,進入呼吸道后逐漸升溫至正常體溫水平,相對濕度可維持纖毛活動的生理需求,對下呼吸道黏膜的刺激性較小。如果溫度過低,纖毛的運動將會受到抑制,濕化作用喪失,個別氣道過敏者易引起支氣管痙攣,進而誘發(fā)哮喘發(fā)作。濕化液溫度也不可過高,若溫度高于40℃時,纖毛的活動將會消失,可出現喉部痙攣及發(fā)熱等癥狀。嚴重者可引起呼吸道黏膜燒傷。因此控制濕化液溫度更有利于達到良好的氣道濕化效果,是維持氣道黏膜生理要求的必要條件。
本實驗組(持續(xù)恒溫氣道濕化法)采用輸液增溫器,將濕化液的溫度恒定于33℃左右,正符合纖毛正常擺動的生理要求。同時采用輸液泵調控濕化液注入氣道的量和速度,每次滴入氣管內液體量極少,且速度均勻,對氣道黏膜的刺激性較小、不易引發(fā)咳嗽,使氣道始終處于濕化狀態(tài),減少了吸痰次數及其對氣道粘膜的損傷[7]。它克服了以往間斷常溫氣道濕化的缺點(如:滴速不均勻、刺激性咳嗽、吸痰次數增多、氣道粘膜出血、SPO2下降等)。持續(xù)恒溫給藥符合氣道持續(xù)丟失水分的生理需要,使氣道始終處于恒溫、濕化狀態(tài),效果明顯優(yōu)于間斷給藥,減輕護士的工作量,節(jié)省護理人力資源,易于被患者及家屬接受。
總之,持續(xù)恒溫氣道濕化法對氣管切開患者氣道濕化效果優(yōu)于間斷常溫濕化法,而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間斷常溫濕化法。持續(xù)恒溫氣道濕化的方法值得在臨床推廣。
1 Pepin JL,Leger P,Veal D,et al.Side effect of nasal continuous.Postive airway pressure in Sleep apnea syndrome:study of 193 patients in two Fench sleep centers.Chest,2000,107:375-381.
2 魏丹,董艷.氨溴索持續(xù)濕化在氣管切開氣道管理中的應用.中國廠礦醫(yī)學,2009,22:343.
3 蘇虹煕主編.重癥加強監(jiān)護學.第1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6.259.
4 劉文文.0.45%氯化鈉作為人工氣道濕化液的臨床觀察.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09,6:1828-1829.
5 李有蓮,郭樓英.氣管切開后呼吸道護理相關因素的監(jiān)護.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0,10:141.
6 張慧.機械通氣中人工氣道的護理進展.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8,9:74-76.
7 余輝.兩種人工氣道濕化方法的效果比較.中國鄉(xiāng)村醫(yī)藥雜志,2003,10:217-218.
10.3969/j.issn.1002-7386.2014.13.023
050031 河北省石家莊市第三醫(yī)院
R 653.1
A
1002-7386(2014)13-1978-02
2014-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