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述君
摘 要: 客家語作為一門歷史悠久的方言,在語音、語法等方面遺留了較多古漢語現(xiàn)象。本文簡單分析客家語中遺留的古漢語語法語音現(xiàn)象及其成因,提出研究客家語古漢語現(xiàn)象是探究古代中原漢語的重要途徑,對繁榮發(fā)展客家文化及樹立母語文化情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
關(guān)鍵詞: 客家語 語法 語音 古漢語
一、客家語語音中古音的保留
在蒙古族統(tǒng)治的元代,蒙古語為當(dāng)時的官方語言,漢語受到了相當(dāng)大的沖擊,發(fā)生了較明顯的變化。從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韻》可以看出:中古入聲趨于消失,被分別歸在平、上、去三聲中;閉口韻尾減至三個;翹舌音“知、蚩、詩、日”始有。現(xiàn)在的客家語卻保留如下特點:基本沒有全濁聲母;完整地保留了入聲和閉口韻尾;沒有翹舌音“知、蚩、詩、日”;四呼不全,如寧都老派客家話就沒有撮口呼韻母[1]。
下面從聲母、韻母兩個方面論述客家語中遺留的古音。
1.聲母
(1)保留了疑母字音
疑母[ng-]在普通話中已經(jīng)完全消失,而客家語保留了疑母字音。以“魚”字為例,普通話讀作[yú],其他方言如粵語讀作魚[jyu4],客家語讀作[ng2]。
疑母的其他字,在客家語中也保留了古音,例如:我[ngai2]、五[ng3]、吾[ng2]、牙[nga2]、外[ngoi4]、眼[ngan3]、臥[ngo4]、誤[ngu4]、悟[ngu4]、鵝[ngo2]、偶[ngiu3]、額[ngiak5]、硬[ngang4]、昂[ngong2]、岳[ngok6]、疑[ngi2]、義[ngi4]、毅[ngi4]、嚴(yán)[ngiam2]、誼[ngi4]、驗[ngiam4]、語[ngi1]、娛[ngu2]、業(yè)[ngiap6]、屹[ngiet5]、銀[ngiun2]、迎[ngiang2]、吟[ngim2]、玉[ngiuk6]、元[ngien2]、研[ngan2]、仰[ngiong1]等,由此可見,客家語對疑母保留得較為完整。
(2)保留了“古無輕唇音”的特點
漢語學(xué)家錢大昕提出的“古無輕唇音”,指出上古時期的唇音聲母只有“幫”組重唇音聲母,沒有“非”組輕唇音聲母。這話的意思是說,凡后代發(fā)輕唇[f-]、[v-]聲母的字,在上古音里都讀為重唇音或[p-]或[m-]?!翱图以捰凇欠蠓畹淖忠脖A糁p唇的痕跡,例如‘肺‘肥‘縫‘符等字念[p'-],‘糞‘復(fù)等字念[p-]”。另外,還有糞[bun4]、斧[bu3]、吠[poi4]等例。
2.韻母
(1)舒聲鼻音韻尾[-m]的遺留
現(xiàn)代客家語中,仍保留了大量帶鼻音韻尾[-m]的字音。
例如“參[cam1]、蠶[cam2]、擔(dān)[dam1]、凡[fam2]、甘[gam1]、函[ham2]、含[ham2]、堪[kam1]、南[lam2]、藍(lán)[lam2]、婪[lam2]、巖[ngam2]、衫[sam1]、禪[sam2]、貪[tam1]、談[tam2]、譚[tam2]、沾[zam1]、詹[zam1]”等字發(fā)音均含[-m]韻尾。
(2)入聲塞音韻尾[-p]、[-t]、[-k]的遺留
例如“壓[ap5]、鴨[ap5]、雜[cap6]、插[cap5]、答[dap5]、法[fap5]、甲[gap5]、鴿[gap5]、合[hap6]、恰[kap5]、狹[kiap6]、納[lap6]、蠟[lap6]、涉[siap6]、塔[tap5]、踏[tap6]、札[zap5]”等字發(fā)音均含[-p]韻尾。
“八[bat5]、察[cat5]、撤[ciet5]、發(fā)[fat5]、伐[fat6]、活[fat6]、結(jié)[giet5]、瞎[hat5]、辣[lat6]、襪[mat5]、末[mat6]、潑[pat5]、拔[pat6]、設(shè)[siet5]、舌[siet6]、達(dá)[tat6]、挖[vat5]、滑[vat6]、折[ziet5]”等字發(fā)音均含[-t]韻尾。
“扼[ak5]、百[bak5]、尺[cak5]、客[hak5]、劇[kiak5]、瀝[lak5]、歷[lak6]、脈[mak5]、麥[mak6]、額[ngiak5]、逆[ngiak6]、魄[pak5]、白[pak6]、石[sak6]、鵲[siak5]、笛[tak6]、劃[vak6]、摘[zak5]、跡[ziak5]”等字發(fā)音均含[-k]韻尾。
以上例字反映客家語保留了至遲在北宋鼎盛以前的中原漢語的入聲韻特點,而且對應(yīng)比較嚴(yán)整。
二、客家語語法中的古漢語現(xiàn)象遺留
1.同義復(fù)詞的保留
同義復(fù)詞指的是意思相同的兩個(或兩個以上)詞連用,表示同一個意思的復(fù)合詞。在古代漢語里不乏其例,如《后漢書·孟嘗傳》中“于是行旅不至,人物無資”一句,“行”和“旅”都是“來往的旅客”的意思;又如《觸龍說趙太后》中“老臣病足……故愿望見太后”一句,“愿”和“望”都是“希望”的意思。
客家語繼承了古漢語同義詞復(fù)全使用的規(guī)律,保存了一些同義復(fù)詞。如客家語有“行嫁”一詞,意為女子出嫁。“行”、“嫁”在古漢語中是同義詞?!秲x禮·喪服》有云:“凡女行于大夫以上曰嫁,行于士人曰適人。”《高唐賦》亦有:“赤帝女瑤姬,未行而亡”的句子,這些句子中的“行”和“嫁”都是同義的,可見“行嫁”是一個同義復(fù)詞。又如“箸梜”一詞,意思是筷子。古時“箸”和“梜”同義,如《禮記·曲禮》中寫道:“羹之有菜者,用梜?!碧拼畎住缎新冯y》中寫道:“停杯投箸不能食?!敝两駨V東興寧梅縣地區(qū)的客家人,仍沿用這個同義復(fù)詞,將筷子叫做“箸梜”。
2.保存了動詞重疊的構(gòu)詞方式
動詞重疊是古代漢語構(gòu)詞的一大特色,在古代詩文中比比皆是。如詩經(jīng)《大雅·公劉》“于時處處,于時廬旅。于時言言,于時語語”中的“言言”、“語語”;又如《古詩十九首》中“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的“行行”等。
客家語中不乏其例,如“走走走走,袋里個東西都漏凈呃(走著走著,口袋里的東西全漏光了);“話話話,兩個人打起來黎(說著說著,兩個人打起來了)。
3.詞綴保留了某些古語詞的用法并加以發(fā)展
如“儕”,普通話中已經(jīng)不再使用?!墩f文》:儕,等輩也,從人齊,春秋傳曰:吾儕小人。又如《左傳·成公二年》文王猶用眾,況吾儕乎?
客家語中,“儕”,在口語中大量保留下來。大致相當(dāng)于一個量詞或詞綴。既可以放在數(shù)詞后面:如一儕,二儕,等于說一個人,兩個人。
又可以放在動詞語素后面,構(gòu)成一個名詞[2]。如看儕,買儕,賣儕,聽儕,做儕,讀儕,講儕,意義等于看的人,買東西的人,賣東西的人,聽眾,做事的人,讀者,講話的人。
還可以放在形容詞后面,如大儕,細(xì)儕,肥儕,高儕,矮儕,相當(dāng)于個頭大或年齡大的人,個頭小或年齡小的人,胖的人,瘦的人,高個子,矮個子。
更可以放在形容詞或動詞詞組后面,如耕田儕,有錢儕,相當(dāng)于耕田的人(農(nóng)民),有錢的人(富人)。
參考文獻(xiàn):
[1]李國敏,萬海燕,鄧明.普通話對贛南客家話的影響[J].江西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2004(02):65.
[2]黃雪貞.客家方言的詞匯和語法特點[J].方言,1994(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