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紅
一、教師范讀,激發(fā)興趣
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向師性強,喜歡模仿是他們最明顯的特點,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范讀可以使靜止的文字符號變成動聽的音符,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自然地融入課文所營造的情感之中,從而和作者產(chǎn)生共鳴,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教學蘇教版語文第二冊《螞蟻和蟈蟈》一課時,我在教學時,先用飽含深情的朗讀把學生帶到了烈日炎炎的夏天,使學生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一群正在搬糧食的螞蟻,它們有的拉,有的推,有的背,個個累得滿頭大汗,但是又干勁十足。在教師范讀到這兒的時候,學生都被螞蟻搬糧食的精神所打動,這時候,我故意話鋒一轉(zhuǎn),用輕松而又有著明顯諷刺的語氣讀“幾只蟈蟈看到了,都笑螞蟻是傻瓜……個個自由自在”這幾句話,最后我又用粗重的語氣朗讀“冬天到了,西北風……”在教師的范讀下,學生們個個躍躍欲試,他們都被教師精心營造的朗讀氣氛所感染,急切地想展示自己,在這樣的教學情境下,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fā),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在低年級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個人魅力,在朗讀課文時通過自己有感情的范讀,感染學生,影響學生,使學生產(chǎn)生主動閱讀的興趣,進而讀出情感,讀出韻味,讀出語文教學的魅力。
二、比較品讀,讀中感悟
品讀就是對教材中的文章進行反復朗讀、品味,從而讀出情感,讀出自己的理解感悟,比較品讀就是抓住文中句子的關鍵字或者關鍵詞,通過“加一加,減一減,刪一刪,換一換”等形式,讓學生比較著讀,使學生在比較品讀中加深對文章的理解認識。
在教學蘇教版語文第二冊《春筍》一課時,文章第一自然段是這樣描寫的:“一聲春雷,喚醒了春筍。它們沖破泥土……一個一個地從地里冒出來。”其中“喚醒,沖破,掀翻,冒出來”等幾個動詞的運用把春筍破土而出的一系列動作寫得十分生動形象,怎樣才能使學生對這些詞語的感受更加深刻呢?我主要采取換詞比較的方式,如“冒”字可以換成“鉆”和“長”嗎?請同學們結合詞語換之前和換之后進行朗讀比較。經(jīng)過朗讀,品味,學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冒”字把春筍往上升、十分迅速地往上透的生長過程寫活了,給人一種身臨其境之感,經(jīng)過比較品讀,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感悟也更加深刻。
在語文教學中,由于低年級學生年齡小,知識面狹窄,對文本的理解感悟自然不是很深刻,此時,如果能夠抓住重點詞語引領學生比較品味,那么,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認識,而且有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感。
三、以讀代講,寓講于讀
陶行知老先生曾講過,讓孩子們讀,讀、反復地讀。只有把讀作為理解與感悟的手段,通過讀去解決閱讀教學中所有的問題。只有多讀,才能在讀中理解,才能在讀中運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強朗讀的指導,以讀代講,以讀促理解,以讀促表達。
在教學蘇教版語文第三冊《狼和小羊》一課時,這是一篇寓言故事,主要講了狼為了吃小羊故意找茬,小羊為了反駁據(jù)理力爭的過程,使學生明白對于兇惡的壞蛋是沒有道理可講的,全文語言通俗易懂,因此,在教學時,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讀的教學方法,教師重在對學生朗讀的指導,比如,在讀狼的話時,要讀出兇惡、不講理的感覺,在讀小羊的話時語言要溫和,讀出小羊的善良。通過分角色朗讀,可以使學生真正深入文本,對狼和羊有進一步的認識,這樣教學有助于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對文本中人物的自我建構,有利于學生讀出自己的獨特體驗感受,讀出自己的個性解讀。
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教師總是以分析為主,剝奪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在新課程理念指引下,在低年級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課堂充分還給學生,使學生在讀中理解,起到以讀代講的目的。
四、注重積累,朗讀運用
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優(yōu)美的詞語、句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領學生多讀,熟讀成誦,進而通過朗讀,潛移默化地將文本中的語言內(nèi)化為自己的語言。
在教學蘇教版語文第二冊《小池塘》一課時,課文以擬人化的手法把小池塘描寫得形象生動,字里行間流露了文字美、意境美、情感美,為了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感受到審美情趣,在教學時,我讓學生任選一處自己喜歡的地方朗讀,并說說自己為什么喜歡,在教師的引導下,有學生說:“我喜歡池塘里的水波一閃一閃的,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這句話,因為我覺得一閃一閃這個詞在這用得特別好?!庇袑W生說我喜歡“星星倒映在池塘了里,像許多閃亮的珍珠這句話,因為這個比喻太形象了?!边€有的學生說我喜歡“月牙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彎彎的小船”這句話,它給我的感覺很美。在學生選讀的過程中,不僅深刻地理解了文本,而且也學會了運用。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語言的積累,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蘇州市吳江區(qū)震澤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