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嵐
(河南科技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3)
2010年頒布實施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要“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與合作,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要“培養(yǎng)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guī)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該描述明確了“國際化人才”的內涵與培養(yǎng)目標,對國際化外語人才的培養(yǎng)有借鑒意義。目前,國內高校已達成共識,外語人才的培養(yǎng)離不開國際化的教育環(huán)境與全球化意識。但是認為“國際化”就是全盤西化、外語人才培養(yǎng)就是單方面的吸收外來語言與文化的思想是對該理念的誤讀。要防止這種外語教學中一邊倒的傾向,就要努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外語人才。具體到翻譯人才的培養(yǎng),就是要培養(yǎng)既具全球化視野又具本土化意識的國際化創(chuàng)新型人才。因此有必要梳理譯者本土化意識的定義及與其相似、相關概念的關系,借此來探討其培養(yǎng)的重要性與途徑。以下主要是對譯者的本土化意識與本地化翻譯、譯者主體性與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三對概念關系梳理和分析,以期對國際化創(chuàng)新型外語人才的培養(yǎng)提供一些思路。
本土化意識與本地化翻譯都與英文localization有關,但兩者側重的角度不同,因此這里用本土化和本地化加以區(qū)分。前者指的是與翻譯的全球化相對應的概念,翻譯的全球化從長遠來看,必然會導致全球文化一體化,不利于譯者本土文化和多元文化氛圍的保持,使全球文化呈現西方主導文化占優(yōu)勢的單一化和標準化,保持譯者的本土化意識,即要保持翻譯的民族個性;后者指的是 “跨國公司將特定產品轉化成語言和文化都符合不同市場需要的產品的完整過程”(李廣榮,2012),2007年本地化工業(yè)標準協(xié)會(LISA)將后者定義為“對產品或服務進行修改以適應不同市場中出現的差異的過程”。本地化翻譯的過程,即“在本地化語境下,專業(yè)翻譯人才充分運用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結合項目管理技術進行的復雜的專業(yè)性強的翻譯活動”(ibid)。
由此可見,這里所說的本土化與本地化兩者所指范疇不同,前者指翻譯過程中,譯者為避免全球化帶來的弊端而要努力保持的民族性,而后者指的是一系列對全球化的產品的語言及文化進行適應本地市場的再包裝的語言服務。也就是說,本地化作為譯者的一種意識,往往寓于本地化翻譯之中。本地化翻譯要求譯者既要有放眼全球的開闊眼界,又要有著眼當地的本土化意識。從這個意義上說,本地化翻譯離不開本土化意識,本土化意識也需要本地化翻譯的土壤。
既然譯者的本土化意識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所要努力保持的民族性,需要譯者的主觀能動性,那么它與譯者的主體性又有怎樣的關系的?
20世紀70年代,翻譯的“文化轉向”給西方翻譯研究吹來了新風,譯者主體性開始受到廣泛關注。傳統(tǒng)翻譯理論強調的原著中心論和作者中心論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譯者也從受制于原著與作者的“畫家”,“媒婆”,Prometheus和“翻譯機器”等的形象等(屠國元,肖錦銀,1998,30-31)走向“叛逆”的對原文“占有”與“擺布”的主導地位。不可否認,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為達到其翻譯目的,必須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其主體性又不可避免地受到其自身因素,如其所處的語言環(huán)境、價值觀、情感、意志等的影響。因此,屠國元(2003)譯者主體性定義為 “譯者在受到邊緣主體和外部環(huán)境及自身視域的影響制約下,為滿足譯入語文化要在翻譯活動中表現出的一種主觀能動性?!?/p>
從以上定義來看,譯者主體性強調翻譯要“滿足譯入語文化”,而這一點也是本土化意識的出發(fā)點。譯者主體性的涵蓋范圍比本土化意識要更廣泛,譯者的本土化意識只是譯者主體性當中受本土語言體系與文化影響的那一部分主觀能動性,也是最具名族性的一部分。
既然譯者的本土化意識強調克服強勢文化的沖擊而保持翻譯的民族性,那么這就意味著譯者要保持一定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是在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指引下提出的。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文化自覺,主要指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在文化上的覺悟和覺醒,包括對文化在歷史進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認識,對文化發(fā)展規(guī)律的正確把握,對發(fā)展文化歷史責任的主動擔當。文化自信,從根本上說是對文化本質的信念信心。所謂文化自信,主要是指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互為基礎,相互相成。沒有文化自覺就不會有文化自信,沒有文化自信就難以形成真正的文化自覺,從而難以達到真正的文化自強”。
譯者作為翻譯這個跨文化交際中的主要執(zhí)行者,一方面擔負著將外國文化譯介到本國的任務,一方面又承擔著向世界傳播本國文化的使命。在這個雙向互動的過程中要謹防兩種傾向:一種是自卑自棄,對待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認識弱化;另一種是自大自傲,對待外來文化全面排斥。一些譯者,談到先進文化言必歐美、日韓等發(fā)達國家,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程度嚴重不足;一些譯者缺乏民族文化經典常識的認知;一些學生缺乏對國家發(fā)展的自信;還有一些缺乏開放包容的胸懷和開闊的國際視野,文化宗主國意識和民族主義意識較強,缺少對外國先進文化價值的合理認識。
長期以來,我國的外語教學長期偏重單向介紹外國文化,忽視介紹本土文化,外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語言文本,擴大知識面,很少進一步探究產生文化差異的社會歷史根源及其對政治、經濟、社會的影響;外語專業(yè)學生一直以來致力于積極學習外語語言技能和外國文化,以力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融入世界,人們?yōu)槟苷f一口流利的外語而自鳴得意,卻不在意母語表達上的辭不達意、語無倫次,導致在這種模式下培養(yǎng)出來的譯者存在嚴重的中國文化“失語”。因此很有必要針對這一現象,加強外語專業(yè)翻譯教學中對學生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培養(yǎng),也即提高其在翻譯過程中的本土化意識。
培養(yǎng)國際化創(chuàng)新型外語人才是國內高校的歷史使命和永恒追求(張美玲,2010)。作為外語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翻譯人才的培養(yǎng)離不開全球化的視野和國際化的培養(yǎng)環(huán)境,更離不開本土化意識的構建。只有在對本土語言與文化足夠重視的基礎上,培養(yǎng)外語人才的全球化思維與全球化視野,才能擔負起國際交流的使命,具備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能力。
[1]李廣榮.國外“本地化”翻譯研究學術話語的構建[J].上海翻譯,2012(1):14-18.
[2]屠國元,肖錦銀.多元文化語境中的譯者形象[J].中國翻譯,1998(2):28-31.
[3]屠國元,朱獻瓏.譯者主體性闡釋學的解釋[J].中國翻譯,2003(6):6-9.
[4]張美玲.高校創(chuàng)新型外語人才的時代特質與培養(yǎng)機制[J].西北人口,2010(2):113-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