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虹 成紅學
【摘要】 目的 探討D-二聚體檢測在急性腦梗死患者合并下肢靜脈血栓(LDVT)中的臨床應用。方法 急性腦梗死合并LDVT患者10例為觀察組, 同期確診為腦梗死但未發(fā)生LDVT的患者 30例為對照組, 兩組患者行D-二聚體檢測并進行比較分析。結果 觀察組患者血漿D-二聚體水平(1081.43±36.42)ng/ml, 對照組D-二聚體水平(402.15±32.27)ng/ml,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血漿D-二聚體檢測對急性腦梗死合并LDVT有早期診斷價值, 可以盡早識別出高危患者, 改善預后。
【關鍵詞】 D-二聚體檢測;急性腦梗死;下肢靜脈血栓
急性腦梗死患者是下肢深靜脈血栓(LDVT)的高危人群[1], 而LDVT是引起肺栓塞(PTE), 導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因此, 早期及時地診斷和治療LDVT, 對改善患者的預后, 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D-二聚體檢測對診斷血栓性疾病有重要價值。本文通過比較10例急性腦梗死合并LDVT患者與30例非LDVT患者血漿D-二聚體檢測情況, 探討D-二聚體檢測對急性腦梗死患者合并LDVT診斷的臨床價值,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科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急性腦梗死合并LDVT 患者10例為觀察組, 同期確診為腦梗死但未發(fā)生LDVT的患者30例為對照組, 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腦梗死診斷標準, 且經頭顱CT或MRI證實;LDVT根據患者下肢疼痛腫脹等臨床表現(xiàn)診斷, 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證實。觀察組10例, 男7例, 女3例, 平均年齡(67.1±6.3)歲;對照組30例, 男21例, 女9例, 平均年齡(63.4±5.2)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血漿D-二聚體檢測 晨起空腹抽取靜脈血2 ml, 用3.2%枸櫞酸鈉抗凝, 靜脈血與抗凝劑比例為9:1, 3000 r/min離心10 min后取血漿, 3 h內上機檢測。檢測儀器為日本Sysmex公司CA-7000全自動血凝儀及配套試劑, 采用免疫比濁法。D-二聚體臨界值取500 ng/ml, 高于臨界值為陽性, 低于臨界值為陰性。
1. 2. 2 下肢靜脈超聲檢查 包括患側與健側的深靜脈和淺靜脈。
1. 2. 3 血栓的標準[2] ①靜脈管徑增粗。②血管腔內為低回聲或無回聲, 部分或完全充填管腔。③可壓縮性消失。④側支循環(huán)形成。
1. 3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得數(shù)據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 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 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 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D-二聚體水平(1081.43±36.42)ng/ml, 明顯升高, 對照組D-二聚體水平(402.15±32.27)ng/ml,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LDVT的發(fā)病機制主要是靜脈血流瘀滯、血管壁損傷和高凝狀態(tài)等, 多見于手術或創(chuàng)傷后、長期臥床、肢體制動患者。腦梗死患者易發(fā)生LDVT與患者臥床、肢體癱瘓、高齡、脫水治療等有關[3]。研究表明急性腦梗死患者LDVT發(fā)病率達21.7%[4]。
機體內纖維蛋白原在凝血酶作用下形成交聯(lián)纖維蛋白, 導致血小板和紅細胞的異常凝聚, 出現(xiàn)異常凝血, 在凝血過程的同時, 纖溶系統(tǒng)也被激活, 生成纖溶酶, 其可降解交聯(lián)纖維蛋白, D-二聚體是交聯(lián)纖維蛋白的降解產物, 反映體內存在高凝狀態(tài)和繼發(fā)纖溶亢進的分子標志物。在血栓形成的早期階段, D-二聚體即迅速升高, 因此作為靜脈血栓篩查的標記物。
有研究表明, 急性腦梗死后體內出現(xiàn)高凝低溶的失衡狀態(tài), 血腦屏障破壞后腦組織成分進入血液循環(huán), 纖溶功能進一步增強, D-二聚體含量隨之升高[5]。本研究顯示, 急性腦梗死患者D-二聚體水平均在正常范圍, 與上述研究不符, 可能與采血化驗距腦梗死發(fā)病時間較短, 或者與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有關, 有待進一步研究。
腦梗死患者并發(fā)LDVT后, 易引起肺栓塞導致患者死亡, 另外, 患者下肢制動, 嚴重影響癱瘓肢體的康復, 影響預后, 本研究顯示, 急性腦梗死患者發(fā)生LDVT后D-二聚體水平明顯升高, 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急性腦梗死患者檢測D-二聚體水平, 能早期發(fā)現(xiàn)LDVT, 及時治療, 對改善患者預后, 縮短病程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 血漿D-二聚體作為反映體內血栓前狀態(tài)和纖溶亢進的重要指標, 能準確反應機體的高凝狀態(tài)程度, 作為血栓性疾病的首選篩查排除指標, 具有經濟、方便及可重復測量等特點, 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1] Shinohara Y, Katayama Y, Uchiyama S, et al. Cilostazol for prevention of secondary stroke(CSPS2):an aspirin-controlled, double-blind, randomised non-inferiority tira1. Lancet Neurology, 2010, 9(10): 959-968.
[2] 李俊來,宋陽光,唐杰.提高下肢靜脈血栓超聲診斷水平的對策. 中華醫(yī)學超聲雜志(電子版), 2009(5):6-9.
[3] 孫葵葵,王辰,龐寶森,等.急性腦卒中住院患者深靜脈血栓形成危險因素分析.中華流行病學雜志, 2004, 25(12): 1019-1023.
[4] 孫葵葵,王辰,龐寶森,等.住院腦卒中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發(fā)病情況分析.中華醫(yī)學雜志, 2004,84(8):637-641.
[5] 陳奕農,胡仁平,儲照虎,等.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血漿蛋白質z和相關凝血因素的變化及臨床意義.實用醫(yī)學雜志, 2011, 27(8):1418-1420.
[收稿日期:2014-04-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