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敏 鄒衛(wèi)兵
(1.江西中醫(yī)藥大學2011級碩士研究生 南昌 330004;2.江西省新余市人民醫(yī)院 新余 338000)
慢性蕁麻疹是最為常見的皮膚病之一,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全身出現(xiàn)時隱時現(xiàn)的風團,消退后往往很少留下痕跡,病程大多超過6周,根治較難,會對患者生活、工作造成嚴重影響。2012年8月-2013年8月,筆者采用加味消風散配合針刺療法治療慢性蕁麻疹30例,臨床治療效果較好,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60例均為我院門診確定的慢性蕁麻疹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30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齡21-65歲,平均年齡(42.51±10.42)歲,病程最短1年,最長5年;對照組30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齡24-67歲,平均年齡(42.71±11.42)歲,病程最短6個月,最長6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和納入排除標準 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yī)學會皮膚性病分會的蕁麻疹診療指南(2007版)[1]。排除對氯雷他定片過敏的患者,1個月內使用免疫抑制劑、皮質類固醇治療的患者,無哺乳期或妊娠期的婦女,排除心、肝、腎、血液、腫瘤疾患和糖尿病患者,以及合并其他皮膚病患者。
1.3 治療方法 (1)治療組:口服加味消風散。處方:荊芥10g,當歸6g,牛蒡子10g,生地15g,胡麻仁10g,防風10g,蟬蛻6g,知母12g,生石膏(先煎)10g,苦參10g,蒼術6g,秦艽15g,刺蒺藜15g,甘草6g。1劑/天,煎煮400mL,分早晚溫服。配合針刺三陰交、曲池、血海、合谷、足三里,每周針刺2次。(2)對照組:口服氯雷他定片(江蘇亞邦愛普森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chǎn),商品名:開瑞坦)每次10mg,1次/天。(3)療程及注意事項:4周為一療程。治療期間忌食辛辣、蝦蟹等食物。
2.1 療效標準 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中慢性蕁麻疹的療效判定標準。臨床痊愈:無風團、紅斑發(fā)生,無瘙癢;顯效:發(fā)作時風團發(fā)作減少70%,瘙癢明顯減輕;有效:發(fā)作時風團發(fā)作減少30%以上,瘙癢癥狀減輕;無效:癥狀及體征無明顯改善。以臨床痊愈、顯效、有效計總有效率。
2.2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計算機統(tǒng)計軟件SPSS13.0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
2.3 結果 見表1。兩組總有效率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觀察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慢性蕁麻疹屬中醫(yī)學癮疹的范疇。中醫(yī)學認為慢性蕁麻疹主要病因為風邪入侵。古有云“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消風散對風邪郁于脈絡而發(fā)生的瘙癢癥有較好療效。消風散首見于明·陳實功所著《外科正宗》,它的功效有養(yǎng)血祛風、清熱除濕。方中荊芥味辛性溫,善除血中之風;防風,能發(fā)表祛風、勝濕;苦參善清熱燥濕、止癢,蒼術燥濕、辟穢、發(fā)汗、健脾,兩者合用,燥性更強,既燥濕止癢,還可散風除熱;牛蒡子疏散風熱、透疹、解毒;蟬蛻散風熱、透疹;石膏、知母可清熱瀉火;刺蒺藜養(yǎng)血祛風止癢;胡麻仁、生地、當歸滋陰養(yǎng)血潤燥,其中生地善清血中之熱,與清氣分熱的石膏、知母同用可共除內熱。當歸還可活血,并寓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理;秦艽在臨床上有祛風濕、清濕熱、止痹痛的功效,有較強的消炎抗菌、鎮(zhèn)靜止痛、抗過敏、調節(jié)中樞系統(tǒng)、調節(jié)免疫系統(tǒng)、抗氧化的作用[3];甘草清熱解毒,又可調和諸藥,其中甘草甜素和甘草次酸的抗炎和抗變態(tài)反應作用,是其皮質激素作用的重要表現(xiàn)之一,治療蕁麻疹療效切實可行[4]。諸藥合用,具有養(yǎng)血祛風、清熱除濕功效。配合針刺三陰交、曲池、血海、合谷、足三里的作用在于:三陰交有補脾胃、助運化、利水濕、疏下焦、理肝腎、通氣滯、通經(jīng)絡、祛風濕之功;血海、曲池具有祛風清熱、調和氣血之功;合谷,《圣惠方》治“目不明,生白翳,皮膚痂疥,遍身風疹”;足三里具有調理胃腸、理氣消脹、化積導滯、行氣止痛、利水消腫之效,又能健脾和胃、化痰止咳、降氣平喘,還能疏通經(jīng)絡、調和氣血、和胃安眠、強體健身,為補虛要穴,有扶正祛邪之功效。諸穴合用,共奏養(yǎng)血祛風、清熱除濕之效。因此加味消風散配合針刺療法治療慢性蕁麻疹,可以獲得滿意療效,值得臨床推廣。
[1]中華醫(y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蕁麻疹診療指南[J].2007,40(10):591-593.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物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7:86.
[3]肖艷皎.秦艽的研究進展[J].甘肅科技,2007,23(12):218-220.
[4]沈映君.中藥藥理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