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劍利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0-0012-02
“先學后教”理論是江蘇洋思中學原校長校長蔡林森提出的一種新的教學理念,是經過長期探索、創(chuàng)新并且在洋思中學和其他學校的教學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的教學方法,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
所謂先學后教,在歷史與社會課中而言,簡單地說,就是在課堂上,根據(jù)老師給出的課題和教學目標,學生先進行自學,通過練習發(fā)現(xiàn)和討論問題,然后由教師對討論不能解決的問題進行解答,最后是課題練習鞏固的教學方式。其操作程序為可以概括為四個環(huán)節(jié):輔助環(huán)節(jié),即出示課題、教學目標和自學指導,自學指導就是指導學生如何看書;先學,即學生看書,檢測和提問;后教,即學生更正、學生討論和教師點撥;當堂訓練,即當堂完成作業(yè)。重點在全程學生自學,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學生有效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即使是后教,也不是教師教課本,而是學生矯正學生存在的錯誤,只有當學生討論也解決不了的時候老師才點撥解答。其理論主題是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課堂的主角,從思想深處激發(fā)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參與性和積極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與新課程理念相吻合。那如何真正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讓先學后教、以導促學真正行之有效呢?根據(jù)幾年的實踐,我有了些許體會。
一、研讀新課標,設計自學內容是前提
先學,首先要讓學生知道學什么和怎么學,就是說要確立教學目標和列出如何自學的內容。而教學目標和自學指導內容的確立必須依據(jù)新課標,不能把要求拔高或者降低。實施過程中必須按照新課標的要求,考慮到全體學生,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在加強教師引導的同時,幫助學生在發(fā)現(xiàn)問題的基礎上,收集并運用有關信息,自己得出結論,并有機會闡釋各自的觀點和看法,同時鼓勵學生依據(jù)材料,開展合理的想象,從多角度、多層面思考,大膽提出自己的創(chuàng)見。所以教學要有效,就必須熟悉課程標準,特別是每一堂課要實現(xiàn)的三維目標,并且融為一體、協(xié)調一致。只有這樣才能夠做到綱舉目張,教學有針對性,從而提高學生的能力。
比如在進行九年級全一冊《“冷戰(zhàn)”后的和平》一課內容時我出示了這樣的自主學習要求:
1.社會主義在世界范圍內遭受的歷史性挫折有哪些?
2.當今世界格局的特征是怎么樣的?當今時代的主題之一是什么?
3.當今世界的基本態(tài)勢是什么?
4.威脅世界和平的因素有哪些?根據(jù)教材第34-35頁,說說導致這些事件的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5.根據(jù)新聞媒體等方式,分別列舉一個體現(xiàn)與違背和平主題的例子。
通過這樣的自學指導,充分利用教材資源,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自學,結合不同層次同學的回答和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知識運用能力,關注維護人類共同利益的問題。
二、用課程資源,編制訓練題目是關鍵
在先學后教的教學方式中,無論是新授課,還是復習課,最后一環(huán)是當堂練習,其中復習課可以專門用一堂課來作為“當堂鞏固”。練習是對所學知識或者方法的鞏固和熟練,同時也發(fā)現(xiàn)存在的問題。需要教師運用各種課程資源,特別是教材課程資源、時事政治等資源和學生的實際,結合教學目標來編制。
比如在復習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相關內容和答題方法時,我先采用了紹興市2006年的最后一道中考題中的一小題讓學生討論,雖然有些年頭,可是題目比較典型。(題目略)問:結合表一和所學知識,分析國家在提出“十一五”時期發(fā)展的預期性指標時,為什么還要制定表二所示的兩個約束性指標?
經過學生討論后出示答案,老師總結思路:1.(理論依據(jù):資源+環(huán)境的重要性)自然資源是人類安身立命的基本條件,是國家經濟發(fā)展的命脈;自然環(huán)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物質基礎。2.(現(xiàn)實依據(jù):現(xiàn)狀+影響。言之有理即可)我國人均資源占有量少,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對自然資源和自然環(huán)境的依賴加大,若再不加快轉變傳統(tǒng)的經濟增長方式,勢必會加劇經濟發(fā)展與資源、環(huán)境的矛盾。3.(結合題目答約束性指標的意義)制定這兩個約束性指標,有利于有效地降低能耗,提高資源利用率,有利于保護和改善環(huán)境,有利于促進經濟發(fā)展與資源、環(huán)境相協(xié)調,從而推動“十一五”時期經濟又快又好的發(fā)展。
然后用新的題目,為了減負,充分利用現(xiàn)有的資源,我采用了浙江省教研室編的作業(yè)本第19頁中的題目。
《中國環(huán)境報》曾有一篇題為“吃燒烤等于‘吞綠蔭,少年呼吁不能‘為嘴傷林”的報道。報道介紹了兩名小學生對大街小巷到處分布燒烤攤點的現(xiàn)象進行調查,并算了一筆賬,然后向社會公眾呼吁“口下留情救樹林”。請從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點出發(fā),解釋呼吁“口下留情救樹林”的原因。
在做題目時,我就要求學生按照這樣的模式作答:理論依據(jù)、現(xiàn)實依據(jù)、“口下留情救森林”的意義。通過這樣的自學、討論、后教、模仿訓練,幫助學生掌握了這類題目的解題方法,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滲透是升華
原來我們強調“雙基”,新課程在實施建議中提出,要注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維目標之間的關聯(lián),有機地把三者結合起來,特別是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更是新課程特別強調的。
先學后教的方法也有這方面的體現(xiàn)。首先是這種方法本身就能夠解放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參與性和興趣。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也就有了責任心。其次,自主學習的過程本身就包含了探索、鉆研精神的培養(yǎng)。再次是自主學習的內容中本身也有情感方面的成分,如在七年級地理部分內容學習時,能夠通過自學熟悉祖國的疆域,增強學生自己的歸屬感和民族自豪感。最后先學后教也強調通過教師的個人魅力來體現(xiàn)。
我以為,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對歷史與社會課而言可以說是生命,不是可有可無的,我們除了通過上述方式外,還可以通過教師講解、補充資料等方式來體現(xiàn)。如,在進行九年級全一冊歷史與社會《一國兩制》內容教學時,在新課標要求的難度內,增加了臺灣的歷史復習內容外(《馬關條約》),還專門通過幻燈片對當前熱點釣魚島爭議的由來,以及日本不反省歷史的現(xiàn)狀而私下買賣釣魚島的行徑進行了簡要分析,很自然地讓學生對國家核心利益的關切和認同,激發(fā)了學生的愛國熱情。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的教育是在知識技能基礎上的升華,在先學后教中要強化,不是貼標簽而是要有意識地在課堂教學中去滲透,否則課堂就無法體現(xiàn)歷史與社會的人文性,先學后教只會是被強化了的應試的工具,學生也只是會答題考高分的機器而已。
總之,先學后教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它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先學中的自己看書、練習,以及后教中的學生教學生,能夠促進優(yōu)生對知識的理解鞏固和融會貫通,讓后進生也有所進步。在這個過程中更需要教師發(fā)揮指導作用,教師應該要幫助學生注意分析、討論錯誤的原因,尋找出規(guī)律,知其所以然,幫助學生上升為理論,指導學生注意運用時可能會出現(xiàn)的問題等等,否則課堂就會死氣沉沉或者徹頭徹尾的應試教育,最后淪為形式主義。教學中,在考慮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實際、教學環(huán)境及自身素質等多種因素的基礎上,應合理選擇和使用適合本課程的教學方法,如講授、演示、參觀訪問等。創(chuàng)造出多種適宜的教學方法和策略,才能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也就是說,先學后教這種教學方法也不是萬能的。葉圣陶先生也曾經說過,“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所以我們應該在日常教學中用多種教學方式,當然即使在其他教學方法中,也應該滲透先學后教的理念,讓學生主動學習,在學習中發(fā)現(xiàn)疑問,然后再由教師引導講解,這樣才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