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 ,,
(1.第三軍醫(yī)大學西南醫(yī)院超聲科,重慶 400038;2.重慶市九龍坡區(qū)第二人民醫(yī)院超聲科,重慶 400052)
小腿深筋膜在脛骨內踝下后方形成屈肌支持帶,張于內踝與根骨結節(jié)間,形成的管狀結構為跗管。跗管是小腿后區(qū)通向足底的重要路徑,小腿和足底的感染,可經跗管相互蔓延。距小腿關節(jié)內后方的外傷出血也可壓迫跗管內容物,引起跗管綜合征[1-2]。高頻超聲具有操作簡便、實時動態(tài)和分辨率高的特點[3],廣泛應用于淺表肌肉神經組織病變的檢查與診斷。掌握正常跗管結構的聲像圖解剖,是跗管疾病準確超聲診斷的基礎。本研究對正常健康成人跗管結構聲像圖進行分析,為跗管病變的超聲診斷提供參考。
選取健康志愿者40人,男20例,女20例,年齡20~40歲,男性平均(29.2±5.7)歲,女性平均(29.3±5.5)歲,2者比較無顯著差異(t=-0.57,P=0.955)。實驗過程均依照醫(yī)院相關規(guī)定及倫理委員會規(guī)定獲得受試者的知情同意。
檢查對象采取坐位,雙腿呈外展位,采用Philips IU22超聲診斷儀L12-5探頭MSK Gen條件(頻率12 MHz),對雙足內踝部進行掃查(深度2.5 cm,聚焦0.7 cm)。采用直接掃查法,將無菌耦合劑均勻涂抹于內踝皮膚表面,將超聲探頭置于皮膚表面檢查。以跗管短軸和長軸切面動態(tài)連續(xù)掃查,觀察跗管內組織結構,并與正常解剖結構相對照。以儀器自帶測量軟件于短軸面測量跗管與脛神經短軸切面面積。繼而囑受試者行踝關節(jié)屈伸運動,實時超聲觀測跗管內結構運動表現。
聲像圖能清晰顯示跗管解剖結構。屈肌支持帶向深部發(fā)出3個纖維隔,將跗管分為4個骨性纖維管,分別包繞脛骨后肌腱(TP),趾長屈肌腱(DF),脛后動(A)、靜脈(V)及脛神經(N),長屈肌腱(HFL)。聲像圖短軸切面觀察(圖1):可見骨性成分呈高回聲,后方可見聲衰減,跗管淺層的屈肌支持帶呈纖薄的帶狀中等回聲,跗管內結構從前至后依次排列為脛骨后肌腱、趾長屈肌腱、脛后動靜脈、脛神經、長屈肌腱。肌腱短軸切面表現為境界清晰的橢圓形中等回聲,內部紋理為叢樣點狀稍高回聲。動靜脈血管橫切面呈類圓形的無回聲區(qū)。神經短軸切面表現為橢圓形蜂窩狀結構,內部蜂窩狀結構的低回聲即為神經束橫切面。長軸切面觀察(圖2):肌腱呈條帶狀,內部可見密集細線狀紋理;血管呈管狀無回聲,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可見管腔內血流信號充盈;神經呈粗細均勻的條狀結構,內部可見平行排列的明暗相間紋理。囑檢查對象行踝關節(jié)屈伸動作時動態(tài)掃查可見肌腱在跗管中呈上下穿梭運動。
跗管短軸切面面積:男性為(7.61±1.00)cm2,女性為(6.61±1.07)cm2,2者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t=3.053,P<0.01)。跗管內脛神經短軸切面面積:男性為(9.59±0.75)mm2,女性為(8.91±0.74)mm2,2者間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t=2.887,P<0.01)。
AN:前側;P:后側;TP:脛骨后肌腱;DF:趾長屈肌腱;HFL:長屈肌腱;N:脛神經;V:脛后靜脈;A:脛后動脈
圖1跗管橫截面正常超聲聲像圖和示意圖
A:脛骨后肌腱;B:趾長屈肌腱;C:脛神經;D:長屈肌腱;E:脛骨后血管(管腔內可見彩色多普勒信號)
圖2跗管內結構長軸切面正常超聲聲像圖
跗管綜合征是Keck及Lam于1962年首先報道。足部疼痛的一個重要原因,其發(fā)生與跗管解剖結構特點密切相關。跗管位于內踝部,為一狹窄的骨性纖維管,由屈肌支持帶包繞與內踝、跟骨內側面之間共同構成。支持帶向深部發(fā)出3個纖維隔,將跗管又分隔成4個骨纖維管,脛神經及脛后血管、肌腱位于這些骨纖維管內。由于跗管管壁堅硬、伸縮性小,占位性病變、靜脈曲張及踝關節(jié)的反復扭傷造成局部軟組織出血機化或直接損傷等,均可使跗管內容物增加,容易造成脛神經壓迫[4-5]。
高頻超聲分辨率高,能清晰顯示淺表組織結構,目前在肌肉骨骼系統檢查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6]。本研究結果顯示,超聲能清晰顯示跗管正常解剖結構,肌腱、神經與血管在聲像圖中具有不同的聲學特點。肌腱短軸切面表現為境界清晰的橢圓形中等回聲,內部紋理為叢樣點狀稍高回聲,長軸切面表現呈條帶狀,內部可見密集細線狀紋理,踝關節(jié)屈伸時,可實時觀察到肌腱的上下穿梭運動。神經短軸切面表現為低回聲橢圓形蜂窩狀結構,長軸切面呈粗細均勻的“電纜樣”結構。血管表現為管狀無回聲區(qū),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可見血流信號充盈。超聲還能對跗管結構厚度、徑線及面積進行測量。本研究超聲解剖圖顯示,男女間跗管短軸面積及脛神經短軸面積有差異性,推測與男女本身解剖差異性有關,但測值與以往研究結果相似[7]。
掌握正常跗管解剖聲像圖的特點,可以對跗管內結構病變特別是跗管綜合征進行定位診斷。例如,聲像圖可測量跗管容積,直觀顯示神經受壓早期輕微病變,表現為神經干回聲的減弱及直徑增粗,可精確測量神經橫截面徑線與面積,可與正常結構聲像正常值比較,顯示其細微差別,有助于病變的檢出,并可顯示其累及的范圍,判斷病變發(fā)展程度。超聲還可顯示引起跗管綜合征的病因,如跗管內占位性病變、炎癥或損傷,以及它們與跗管內結構的關系,從而有助于進行針對性治療[8]。此外,踝關節(jié)運動時的動態(tài)掃查,有助于識別肌腱病變,跗管內結構是否有粘連。
[參考文獻]
[1] 楊崇林,徐向陽.跗骨竇綜合征[J].國際骨科學雜志,2011,32(3):149-151.
[2] 尹望平,陳德松.跗管綜合征[J].實用骨科雜志,1997,3(4):226-228.
[3] 吳 蔚,卓麗莎,丁 俊,等.大鼠心臟急性排斥反應模型的超聲表現[J].局解手術學雜志,2010,10(4):257-260.
[4] Ahmad M,Tsang K,Mackenney PJ,et al.Tarsal tunnel syndrome:A literature review[J].Foot Ankle Surg,2012,18(3):149-152.
[5] 徐 祎,杜世偉,李冬梅,等.改良微創(chuàng)脛后神經減壓術治療跗管綜合征[J],武警醫(yī)學,2012,23(11):973-975.
[7] 殷春霞,李 莉,張文云,等.高頻超聲在踝管綜合征手術中的價值[J].河北醫(yī)藥,2007,29(4):334-335.
[8] Lopez-Ben R.Imaging of nerve entrapment in the foot and ankle[J].Foot Ankle Clin,2011,16(2):21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