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建軍 張月敬 段輝彥
(河北省欒城縣中醫(yī)院內(nèi)科,河北 欒城 051430)
玉香參附湯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臟收縮功能的改善作用※
呂建軍 張月敬1段輝彥
(河北省欒城縣中醫(yī)院內(nèi)科,河北 欒城 051430)
慢性??;心力衰竭;心室功能;湯劑;玉竹;香加皮;人參;附子;中醫(yī)藥療法
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和原發(fā)性高血壓、冠心病等常見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病率的上升,慢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正逐漸升高。據(jù)統(tǒng)計,我國成年人慢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為0.9%,其中男性為0.7%,女性為1.0%[1]。目前,盡管對慢性心力衰竭的認識與治療方面有了極大進展,但其死亡率仍很高,遠不能達到令人滿意的療效[2]。2009-01—2013-01,我們在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應用玉香參附湯治療慢性心力衰竭58例,并與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57例對照,觀察對患者心臟收縮功能的改善作用,結(jié)果如下。
1.1 診斷及排除標準
1.1.1 診斷標準 中醫(yī)診斷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中心力衰竭氣陰兩虛、痰(水)瘀互阻證標準[3]。西醫(yī)診斷標準及心功能分級標準均參照《實用內(nèi)科學》中紐約心臟病學會(NYHA)標準[4]。
1.1.2 排除標準 ①由于其他臟器功能衰竭導致心力衰竭者;②具有下列因素:長QT綜合征、阿斯綜合征、嚴重心律失常、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嚴重的心臟瓣膜病、心包填塞、肺栓塞、嚴重的肺部感染及頑固性高血壓等。
1.2 一般資料 全部115例均為河北省欒城縣中醫(yī)院內(nèi)科住院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58例,男31例,女27例;年齡35~78歲,平均(65.03±10.16)歲;心功能分級:Ⅱ級18例,Ⅲ級27例,Ⅳ級13例。對照組57例,男29例,女28例;年齡37~75歲,平均(64.40±10.28)歲;心功能分級:Ⅱ級17例,Ⅲ級30例,Ⅳ級10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參照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關于“慢性收縮性心力衰竭治療建議”[5]中的治療標準,應用血管緊張素轉(zhuǎn)化酶抑制劑(ACEI),根據(jù)病情可與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洋地黃制劑等合用。
1.3.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應用玉香參附湯。藥物組成:玉竹20g,香加皮5g,人參(先煎)10g,制附子(先煎)10g,冬瓜皮30g,女貞子10g,桑寄生10g,丹參15g,澤蘭10g,白前10g。伴畏寒、咯吐清稀泡沫痰者加干姜2g、細辛3g;咳逆者加紫蘇子12g、鐘乳石15g;水腫明顯者加茯苓皮15g、萬年青10g;不欲飲食者加大黃8g、炒麥芽18g;喘甚者加蛤蚧10g、五味子15g。日1劑,水煎2次取汁400mL,分早、中、晚3次口服。
1.3.3 療程 2組均20d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 比較2組療效,觀察2組治療前后癥狀、體征量化積分[3]變化和左室射血分數(shù)變化。
1.5 療效標準 痊愈:癥狀、體征消失;顯效:主要癥狀、體征量化積分減少2/3以上;有效:主要癥狀、體征量化積分減少1/3以上;無效:主要癥狀、體征量化積分減少不足1/3或病情加重[3]。
2.1 2組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2組療效比較 例(%)
與對照組比較,*P﹤0.05
由表1可見,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2.2 2組治療前后癥狀、體征量化積分比較 治療組58例,治療前癥狀、體征量化積分(16.10±3.70)分,治療后癥狀、體征量化積分(7.76±4.95)分。對照組57例,治療前癥狀、體征量化積分(15.53±3.28)分,治療后癥狀、體征量化積分(10.16±4.38)分。2組治療后癥狀、體征量化積分均低于本組治療前(P<0.05),且治療組降低更明顯(P<0.05)。
2.3 2組治療前后左室射血分數(shù)比較 治療組58例,治療前左室射血分數(shù)(38.75±5.90)%,治療后左室射血分數(shù)(46.01±7.36)%。對照組57例,治療前左室射血分數(shù)(37.18±6.59)%,治療后左室射血分數(shù)(42.06±8.11)%。2組治療后左室射血分數(shù)均高于本組治療前(P<0.05),且治療組升高更明顯(P<0.05)。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種病因所致心臟疾病的終末階段,其主要特點是呼吸困難、水腫和乏力,心力衰竭收縮功能障礙的主要指標是左室射血分數(shù)下降[4]。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種復雜的臨床癥狀群,由于任何原因的初始心肌損傷(心肌梗死、血液動力負荷過重、炎癥)引起心肌結(jié)構(gòu)和功能的變化,最后導致心室泵血功能低下。目前已明確認為,導致慢性心力衰竭發(fā)生發(fā)展的基本機制是心室重塑。因此,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關鍵就是阻斷心肌重塑。左室輔助泵、心肌同步化治療,心肺聯(lián)合移植等心臟外科和介入新技術的應用,也為終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展示了良好的治療前景,但因其技術難度和昂貴的治療費用,難以得到推廣。應用正性肌力藥直接刺激心肌收縮,以及應用血管擴張劑減輕左室射血阻抗以增加左室射血的一些治療措施,在初期都能改善臨床癥狀,但長期應用卻導致死亡率增加,某些藥物還會導致猝死。然而,一些能改善心肌重塑的神經(jīng)內(nèi)分泌拮抗劑如ACEI和β受體阻滯劑,雖然在治療早期對血流動力學的改善不明顯,但長期應用卻能改善心肌的生物學功能,改善臨床癥狀和心功能,增加左室射血分數(shù),提高生活質(zhì)量,降低死亡和心血管事件的危險性。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療已有了轉(zhuǎn)變,從短期血液動力學/藥理學措施轉(zhuǎn)為長期、修復性的策略,治療目標不僅是改善癥狀、提高生活質(zhì)量,更重要的是針對心肌重塑的機制,防止和延緩心肌重塑的發(fā)展,從而降低心力衰竭的死亡率和住院率[5]。
慢性心力衰竭屬中醫(yī)學胸痹、心悸、喘證、痰飲、水腫等范疇,心力衰竭之本在于正虛,心為五臟六腑之主,與其他臟腑在生理上相互聯(lián)系,病理上相互影響,病變涉及五臟,形成以心為中心,肺、腎、肝、脾皆可致病的病理特征,氣陰兩虛為病理基礎,病久陰損及陽,致陰陽兩虛;痰飲、瘀血為病理產(chǎn)物,可進一步加重病情。玉香參附湯方中人參大補元氣;玉竹、女貞子滋養(yǎng)心陰;冬瓜皮、香加皮利水消腫;制附子溫心陽,通心絡;桑寄生補腎水以濟心火;丹參、澤蘭活血祛瘀以通心經(jīng);白前化痰平喘。諸藥合用,共奏益氣養(yǎng)陰、溫陽利水、化瘀通絡、化痰平喘之功?,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人參、玉竹、女貞子、制附子、桑寄生、澤蘭具有明顯的強心作用,女貞子還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力及利尿作用[6];桑寄生、丹參能擴張冠狀動脈,減慢心率,改善心肌缺血,提高耐缺氧能力,對缺氧心肌有保護作用,減緩和阻止心肌重塑[6]。
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應用玉香參附湯治療慢性心力衰竭,在改善患者臨床癥狀、體征及左室射血分數(shù)方面優(yōu)于單純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且未發(fā)生明顯不良反應,可提高患者生活質(zhì)量,改善心功能,升高左室射血分數(shù)。但本研究觀察時間短,研究樣本量偏少,仍需擴大樣本量及服藥時間以對玉香參附湯的療效、對心肌重塑的影響及毒副作用進一步觀察。
[1] 顧東風,黃廣勇,何江,等.中國心力衰竭流行病學調(diào)查及其患病率[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3,31(1):3-6.
[2] 張子彬,TsungO.Cheng,張玉傳.充血性心力衰竭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2:1-3.
[3]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77-85.
[4] 陳灝珠,林果為.實用內(nèi)科學[M].1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1371-1372,1366.
[5] 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慢性收縮性心力衰竭治療建議[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2,30(1):7-23.
[6] 高學敏.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2:229-274,376-383,498-559.
(本文編輯:習 沙)
※ 項目來源:河北省中醫(yī)藥管理局2013年度中醫(yī)藥類科研計劃項目(編號:2013230)
呂建軍(1971—),男,副主任中醫(yī)師,學士。從事心腦血管病中醫(yī)臨床治療與研究工作。
R287;R331.31;R541.610.531
A
1002-2619(2014)12-1801-02
2014-05-30)
1 河北省石家莊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醫(yī)務室,河北 石家莊 05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