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玲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梨園醫(yī)院統計信息科,武漢,430077
慢性病即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作為21世紀危害人們健康的主要問題,是對一類起病隱匿,病程長且病情遷延不愈,病因復雜的疾病的概括性總稱[1]。慢性病的發(fā)病率、致殘率和死亡率都較高,醫(yī)療費用昂貴,但具有明確的預防及控制措施。隨著人口老齡化的逐漸進展、人口結構的逐漸改變、人類疾病譜不斷發(fā)生變化,我國慢性病患者的人數不斷增長,社會和患者的醫(yī)療負擔也逐漸增加[2]。
武漢市某醫(yī)院是一所集醫(yī)療、教學、科研、康復、預防保健為一體的衛(wèi)生部直管綜合醫(yī)院,擁有先進的醫(yī)療設備和雄厚的技術力量。該院是以老年病、慢性疾病治療為特色。本文通過分析該院近5年住院病人慢性疾病譜構成,了解疾病構成及變化情況,為合理配置醫(yī)院資源,搞好醫(yī)、教、研工作和醫(yī)院改革持續(xù)發(fā)展提供科學的依據。
采集武漢市某醫(yī)院病案室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全院住院病人的病例資料,疾病診斷根據ICD-10疾病分類編碼標準進行分類,選擇第一診斷為主要診斷。統計資料來源可靠、記錄完整。
利用Excel 軟件整理數據,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描述分析。主要采用頻數和構成比描述統計指標。
2008-2012年醫(yī)院住院病例共計19987人次,平均每年住院病例中單病種數有近500種,而在排名前20位的單病種疾病中,慢性疾病超過半數。
2.2.1 2008-2012年住院病例前15位慢性疾病構成情況。①近5年來,前15位慢性疾病累積構成比為38.72%-52.69%,集中于心腦血管、呼吸系統和精神性疾病。②近5年來,住院慢性疾病構成中高血壓均居首位,其構成比為第2位的近2倍。③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3種疾病的排序雖稍有變化,但始終位列前5位。④呈上升趨勢的慢性疾?。郝宰枞苑尾?008年的第5位上升到2012年的第2位;腦梗塞后遺癥呈明顯上升趨勢,從2008年的第14位先后上升到第11位、第8位,最后上升到2012年的第6位。⑤呈下降趨勢的慢性疾?。禾悄虿⌒宰悴。瑥?008年的第4位下降到2009、2010、2011年的第5位,2012年又下降到第8位。⑥有波動的慢性疾病:頸椎病從2008年的第7位下降到2010年的第10位,2012年又回升到第7位;而腰椎間盤脫出的排名則從2008年的第12位開始,依次經歷了第9、10、13、9位的變化。⑦2008年和2009年排名前15位的慢病中并沒有老年性癡呆,直到2010年才出現且呈上升趨勢。⑧近5年排名前15位的慢病單病種中先后出現了3種精神疾病,每年都有2個疾病進入前15位,精神疾病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具體見表1所示。
表1 2008-2012年住院病例前15位慢性疾病構成
表2 2008-2012年住院病例前15位慢性疾病與患者年齡的關系
2.2.2 2008-2012年住院病例前15位慢性疾病與患者性別、年齡的關系分析。①除頸椎病和腰椎間盤脫出外,慢病患者均以男性居多;②頸椎病和腰椎間盤脫出以女性為主,可能與女性繁重的家務勞作以及久坐電腦前的工作性質引起的職業(yè)病和不良坐姿等有關;③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男女性別比高達6.24,肺惡性腫瘤的男性患者則是女性患者的2倍多。這可能與男性患者抽煙等不良的生活習慣有關,吸煙是肺部疾病非常重要的病因之一。
將2008-2012年的病歷資料整合成Excel文件,按照疾病種類進行篩選,獲取前15位疾病的所有資料,導入SPSS19.0進行統計分析,按照聯合國世界衛(wèi)生組織年齡段劃分標準,得到每種疾病的各年齡段頻數分布描述,整理后得到表 2。
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的累積構成比是22.20%,是該院慢性病的主要構成部分,構成比也隨年齡增加而升高。這3種疾病的發(fā)生常見于70-79和80-89兩個年齡段。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fā)作的發(fā)病主要集中在70歲以上,肺惡性腫瘤多發(fā)生在50-69、70-79兩個年齡段;糖尿性足病高發(fā)于50-69歲,構成比達到58.80%,高于其他年齡段的總和;腦梗塞主要發(fā)生于50-69、70-79和80-89年齡段,其后遺癥主要發(fā)生在80歲以上。老年性癡呆的發(fā)病人群主要是70歲以上的老年人;頸椎病集中在50歲以上,腰椎疾病集中在49歲以下和50-69兩個年齡段。頸椎病對老年人的生活帶來了不便,多源于年輕時不當的工作姿勢和不適當的體育鍛煉等原因。腰椎病在該院青壯年住院患者構成比較高,對患者工作、勞動和生活質量等影響較大;精神疾病方面,包括精神分類癥和情感性人格障礙,發(fā)病集中在49歲以下青壯年人群。具體見表2所示。
該院住院病例慢性疾病主要集中在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和精神方面的疾病。除精神疾病多發(fā)于青壯年群體外,老年人仍是慢性疾病的高發(fā)人群,原始數據資料表明該院70歲以上的老年患者基本上是反復住院的病人,且多病共存現象在這類人群中較為常見。尤其針對生活不能自理、病情重、多種疾病共存的老年患者,應制定合理的飲食,加強特殊護理和針對性治療。
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仍然是高發(fā)的慢性疾病,這與遺傳因素、社會因素、氣候因素、醫(yī)療條件、個人生活方式、職業(yè)有關,個人生活方式和職業(yè)因素尤為突出?;颊叨酁橥诵萑藛T,家庭條件優(yōu)越、能量攝入充足,但是由于交通便利、家務勞動自動化等原因,導致能量消耗低而失去平衡造成身體脂肪積累,增大了糖尿病、高血壓等發(fā)病風險,進而增加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此外,腦梗塞與高血壓、糖尿病等都有很大的相關性,具有極高的病死率和致殘率(運動障礙、認知障礙、言語吞咽障礙),且患病人群趨于年輕化。而慢病的防控是一種綜合的干預模式,應重視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全過程,包括高危人群的管理、患病后的臨床診治、保健康復以及并發(fā)癥的防治等[3-4]。
呼吸系統疾病在人群中的發(fā)病率高,且男性高于女性。城市建設、工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帶來的環(huán)境污染致使居民暴露于環(huán)境危險因素的機會大大增加,城市改造的工地揚塵、嚴重的汽車尾氣、餐飲油煙,都嚴重影響了居民的生活環(huán)境質量。大量流行病學研究發(fā)現,無論是短期還是長期暴露于高濃度顆粒物環(huán)境中,均會增加人群中呼吸系統疾病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5]。呼吸系統疾病發(fā)病率逐年升高,且男性患者居多,與吸煙的不良習慣和暴露的工作環(huán)境都有很大關系。
城市快節(jié)奏生活以及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導致精神疾病增長迅速,對家庭和社會造成很大的潛在危害,成為不容忽視的慢性疾病,且以年輕人群為主。如果早期發(fā)現、接受正規(guī)系統治療,多數患者可以康復。反之,則可能會發(fā)展為抑郁癥或者精神分裂癥。因此,年輕人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應注意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調節(jié)心態(tài),提高適應能力。此外,很多人缺乏預防保健意識,出現早期癥狀也沒有引起足夠重視,耽誤了最佳治愈時機。還有一些患者由于內心的自卑或考慮到工作等原因,刻意隱瞞病情,排斥就醫(yī)。針對這種現象,醫(yī)務工作者應該做好此類患者的心理疏導和認知干預工作,使人們正確認識精神疾病,及時治療,避免造成嚴重后果。
搞好慢病管理重在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先進技術手段,加強宣傳和普及疾病的防治知識,減少信息不對稱,提高自我保健意識。患者因所患慢病而引起的消極心理狀態(tài),患者與其所患慢病相關的行為方式都是健康干預的對象[6]。通過向患者傳遞健康知識以改變患者的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指導人群消除疾病的危險因素,從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開始,起居有常、身心愉快、控制飲食、戒煙少酒、勞逸結合,調控體重,推廣全民健身運動。
[1]楊金俠,王章澤.基于社區(qū)健康管理的慢性病綜合防控策略構想[J].中國衛(wèi)生經濟,2010(7):67-69.
[2]李強.某綜合醫(yī)院三種慢性病患者平均住院費用及住院日影響因素研究[D].山東大學, 2012.
[3]趙玉生.加強老年人慢病防控,提升健康水平[J].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2013,12(9): 641-642.
[4]欒海麗,孫國珍,邵筱敏.慢性病患者延續(xù)護理研究進展[J].護理學雜志,2014,29(4):92-94.
[5]陳仁杰,闞海東. 霧霾污染與人體健康[J].自然雜志,2013,35(5):342-344.
[6]周業(yè)勤.論慢病管理的對象及方法[J].中國衛(wèi)生事業(yè)管理,2011(10):78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