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東成 易長江
摘 要:中國武術發(fā)展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其技術已經(jīng)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在世界范圍內遙遙領先于其他國家。而武術系統(tǒng)理論研究相對薄弱,特別是武術分支理論、武術分支文化研究等等研究少之又少。本文以“棍文化”研究為從發(fā)點對“棍術”起源進行研究。望有助于為武術文化研究做一份綿薄之力。
關鍵詞:棍文化;起源;武術
近年來對于文化問題的討論,大家也持有不同意見,眾說紛紜,呈現(xiàn)了百家爭鳴的景象,可謂學術界的一大盛舉。然而對于文化的研究問題,相當復雜,至今為止沒有形成統(tǒng)一認識,大家各抒己見,紛紛建言獻策,開辟文化研究的新道路。文化是屬于人類社會的一種現(xiàn)象,文化研究的復興,是歷史的必然。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諸如“酒文化”、“茶文化”、“陶瓷文化”、“飲食文化”等提法也都應運而生。
1 棍文化的興起
中國武術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歷經(jīng)文化洗禮,已成為一項獨具文化特色的民族瑰寶。武術文化的提出,同“茶文化”、“酒文化”一樣,都是在相同的歷史文化背景下,順應學術研究的趨勢而應運而生。武術文化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分支,已經(jīng)包含了文化出版、影視制作、文化旅游等產業(yè)內容,并且與歌舞、詩詞、祭祀、宗教、表演等各項目都有聯(lián)系。武術文化既具有教化作用,又具有娛樂宣傳作用,能滿足人們各方面的需要,對提高我國在世界上的文化競爭力,豐富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具有重要意義。
對于棍文化的研究,正是在武術文化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的,棍屬于武術器械的一種,種類繁多,技法技藝門派眾多。是人們日常生活中較為多見的器具,棍文化的發(fā)展史可以深刻反映武術的發(fā)展史,通過對棍文化的研究可以更透徹的解讀傳統(tǒng)文化。研究棍文化首先我們先從武術棍術起源開始。
2 棍術的起源
2.1 遠古時代“棍”興起
中華武術里有十八般兵器,是對武術器械種類之多的褒揚。棍就是其中一個最早的、重要的項目。棍被稱為“百兵之首”。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類的一切,棍及棍術也不例外。在古代,人類為了生存,要不斷的同大自然和自然界其他生物相互斗爭。然而原始人類,也就是猿人擁有其他生物無法相比的智慧。在與大自然的斗爭中逐漸適應了大自然,學會了利用自然界的工具石器、木棒等,與禽獸做斗爭。云南滄源的崖畫上,就有手持木棒與野獸搏斗的描繪。畫上兩人赤手空拳與野獸搏斗,一人兩手各持木棒前來支援。“另外還有西藏珞巴人集體擒野獸的情況,在老虎經(jīng)常出沒的地方埋伏好,等老虎出來,各手持木棒蜂擁而至,將老虎按倒,然后專門有一人用尖木棒直接插入老虎肛門,虎即立斃。”人們在閑暇時間或祭奠活動時,拿著棍子舞弄著搏獸的場景。這雖然稱不上是棍術,但這種舞棍搏獸廝殺的場景已經(jīng)具有了棍術的因素。
2.2 棍術由遠古時代向近代的演變
原始后期人類發(fā)展壯大過程,技術的進步,不斷的將原始的石器、木棒進行加工改造。由先前比較粗糙的木棒進行改造,木棒的粗細、長短、質地的堅硬度、形制、彎曲度等,加以選擇。在加上人類利用這些木棒與禽獸、原始部落之間斗爭,《呂氏春秋.蕩兵》說到:“未有蚩尤之時,民固剝林木以戰(zhàn)矣。”可見棍已成為當時主要的武器。又有《世本》記載:“蚩尤作五兵,即戈、殳、戟、酋矛、夷矛。”]“殳”即棍,在當時棍是作為戰(zhàn)爭的主要武器之一,“戈”“戟”“酋矛”“夷矛”這四種主要武器也都是在“殳”的基礎上經(jīng)過粗略的加工改造而成的。西周時期《詩經(jīng).衛(wèi)風.伯兮》曰:“伯也執(zhí)殳,為王前驅。”西周時期,英雄的士兵手拿“殳”為國效力的真實寫照。正是由于戰(zhàn)爭,促使人類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積累使用棍的搏斗技巧與棍在實戰(zhàn)中的技戰(zhàn)術動作和攻防姿態(tài),逐漸形成了自覺運用棍的搏斗技術。春秋戰(zhàn)國時期,軍事戰(zhàn)爭運用了陣戰(zhàn),由于作戰(zhàn)的方式與以前大不相同,棍由原來的戰(zhàn)爭開始轉向健身、娛樂、表演性等功能等。棍的社會功能發(fā)生了多樣化的轉變,練習棍的目的開始由原來戰(zhàn)爭的廝殺轉向了社會生活中的比賽。這個時期雖未形成棍術,但它使棍術的發(fā)展自覺的走向技術化。漢朝時期賈誼的《過秦論》:“斬木為兵,揭竿為旗”,這是因為當時秦王收繳天下兵器,民間禁武的結果,沒有其他武器與之對恒,只有鉏耰白梃用來作戰(zhàn)。棍棒用來戰(zhàn)爭似乎更為便捷?!段簳?朱爾榮傳》:“人馬逼戰(zhàn),倒不如棒”?!度龂?吳志.賀齊傳》:記載賀將軍討山賊“中有善禁者,每交戰(zhàn),官軍刀劍皆不得拔,將軍乃多做勁木白棓擊之。禁不復行,因而克賊。”這一事例說明了我國的棍技的發(fā)展已經(jīng)走向了成熟。而棍真正的被用作正式的武器,應該是在元代,元代的時候,蒙古人將華夏分為了四個等級,而漢人處于最底層,漢族人多而蒙古人少,為了便于蒙古人的統(tǒng)治,蒙古人頒布了《元典章》,“一概禁絕”的法令。統(tǒng)治者禁武令,收繳了所有的鐵器。所以民間的練武者,把更多的注意力轉移到了棍術的研究。于是棍法逐漸發(fā)展成熟。到推翻元朝統(tǒng)治者的時候,棍變?yōu)檎傻奈淦鳌R彩怯捎谶@個原因,從元朝開始民間的習武社團逐漸發(fā)達起來了,“槍棒社”“拳棒社”等。直至明朝時期我國棍法才各臻妙際?!犊傉撥娖鳌分姓劦?,“使棍之家,三十有一”。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程宗猷所著的《少林禪宗棍法》。俞大猷的《劍經(jīng)》。
參考文獻
[1]國家體委研究院.中國武術史[M].人民體育出版社,1996
[2]呂不韋.呂氏春秋.蕩兵[M].陜西出版社,2006.12
[3]世本[M].中華書局出版,1997.06
[4]詩經(jīng).衛(wèi)風.伯兮[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10
[5]魏書.朱爾榮傳[M].寧夏文學社,2201.12
作者簡介
馬東成(1983-),男,碩士研究生,云南省保山市保山學院體育學院,研究方向:武術理論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