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佳圓
摘 要:近些年,無視生命的吶喊,事不關己,明哲保身的事件已屢屢報端在人們的視野中,這些問題無不透漏出道德的冷漠。所以本文旨在分析道德冷漠的教育成因以及減少道德冷漠的教育可能。
關鍵詞: 道德冷漠;教育反思;教育定位
近年來道德冷漠現(xiàn)象的屢屢報端,不禁讓我們一再深思我們身處的社會是否進入一種病態(tài)。在有139010人參與的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如果遇到老人倒地,公眾的第一反應會是什么?”這項調查中,55.5%的人選擇直接走開,23.4%的人選擇留下證據(jù)或找到證人后再扶,12.6%的人選擇撥打110并等待,僅有5.4%的人選擇毫不猶豫主動扶起來。試想,一個曾以“仁義禮智信”為美德的國家、一個數(shù)千年來都遵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國家,為何“扶不扶”這種原本樸素的道理竟會成為一個需要加以衡量的選擇問題。
1 道德冷漠的教育成因
對于學生而言,冷漠的環(huán)境猛于虎,當大家不再將他們看作一個唇齒相依的共同體,而是看作相互競爭、相互敵對的原子時,那么,我們對道德的期望只能越來越低。我們只能要求互不傷害,而不能要求互相幫助?,F(xiàn)在我們能經常發(fā)現(xiàn)許多學生對自己的父母動輒吆喝;對自己朝夕相處的同學老師動輒出言不遜,拜金主義有所滋長。如果我們民族的希望也開始變得無情無禮無仁無義,失去同情、感恩、憐憫、仁義之心。那我們不禁要反問:“我們的道德教育怎么了?以下,便是對我們當今的道德冷漠現(xiàn)象教育成因的思考
1.1 教育內容過于追求“有用性”造成教育的功利化
如果要用一個字來描述我們當下的教育生活,那便是“忙”,教育行動被機械化,每個人按部就班履行各自的職責,道德的成長空間被嚴重擠壓。我們常??吹竭@樣的現(xiàn)象,當中學思想品德課與數(shù)理化課沖突時,學校會毫不猶豫地砍掉品德課;在大學,技術性課程比思想政治理論課更受到實質性的重視;在各類評獎中,成績永遠是第一位的,而道德評定成為一個必備的裝飾。現(xiàn)代的我們其實更多地局限在小我中,理性的算計取代了生命的整體智慧,成為個體行動的基本依據(jù),從而使得我們無法真正超越自我,走向他者,擔負起個體行動的道德責任。
1.2 教育定位偏誤造成人的主體性的漸弱
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擁有了前所未有的規(guī)模,就像洗衣機里飛速旋轉的滾筒,把每個人都卷入其中,使得我們今天的教育愈加成為一個干凈整齊、千篇一律地適應競爭和講求效率的教育工廠。在這個背景下,學生的發(fā)展先天性地就被局限在這種教育工廠所設定的模式之下,教育競爭就成為了生活的根本主題。此外,我國目前的道德教育往往習慣從“我們要培養(yǎng)……的人”這個角度來考慮問題,著眼于社會要求,把德育過程看作是一種對學生施加外部道德影響的過程,要求學生服從既定的道德規(guī)范。在實施教育過程中,往往要求學生服從規(guī)章制度,將學生管住,不讓學生出事,并以此為德育的目標。
所以說教育遭遇的核心問題是教育自身理想在一定程度的破滅,全然淪為世俗生活的工具。真正的教育本是培養(yǎng)人的德性以及對生命的尊嚴感,教育的根本目標應該是用知識來守護人性,孕育德性。然而現(xiàn)代教育整體傾向于對社會的適應,教育的目標自覺不自覺的轉向個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成功。教育的功能變成主要為適用世俗化的生活做準備,這無疑摸滅了教育的真正意義。
1.3 教育方式偏執(zhí)致教育實效低下
有人曾對我們的道德教育作出如下總結:幼兒園進行共產主義教育,小學進行國際主義教育,中學進行社會主義教育,大學進行行為規(guī)范和文明禮儀教育。說法有點夸張,但一方面表現(xiàn)了道德教育的嚴重錯位,另一方面也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我們道德教育中的假大虛空現(xiàn)象,最后可能導致的結果是學生學得再多,一到現(xiàn)實,也全都破滅,雖然這樣的教育的目的是意圖讓學生人生觀純粹,但大了空了多了卻適得其反。所以總的來說是我們的道德教育還流于形式主義,存在“高大全”和“假大空”現(xiàn)象,教育方式實效性甚低。
我們往往認為德育是向學生施加政治、思想、和道德影響的過程,強調的是一種由外而內把特定社會的思想和道德規(guī)范轉化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在這樣的認識下,就極容易形成德育方式上的“主知主義”。這種方式明顯重“知”輕“情”,沒有情感的交匯,又如何做到從知到行,那無疑教育的實際效果自然不盡如人意。沒有情感的內化就沒有實在的行動,沒有有愛的行動,那么社會的道德水平何談提高。
1.4 道德教育缺乏人文關懷,忽視情感教育
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往往把教育對象是否“順從”作為衡量道德教育是否有成效的標準,然而這種道德教育教出的只能是“順從的一代又一代”,被教育對象在接受教育過程中可能會逐漸地按照既定的規(guī)范斂其行、慎其言、弱其欲,但也逐漸喪失了人的能動性及個性。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公民與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檀傳寶認為:“當前我國道德教育只是希望建立一些規(guī)范,但卻很少考慮或沒有考慮到,這些行為規(guī)范之上或之內的東西到底是什么,沒有內核,缺少關懷,這些規(guī)范因其價值的無根性而成為一盤散沙,教育對象無法內化”。當代中國著名教育理論家魯潔教授也同樣認為,“由于道德規(guī)范、概念被抽去了人性的本質內涵,成為一種空洞、抽象的行為規(guī)定,受教育者無法從這種空殼化的規(guī)范中領悟到道德的根本”。所以說忽視情感教育的道德教育,必是缺乏認為關懷,沒有內核。
道德的深層本質應當是發(fā)于情,出于自愿的行為。由于道德教育忽視情感教育,從而導致教育對象知與行脫節(jié),甚至出現(xiàn)“知其善而不為”、“知其不善而為之”的現(xiàn)象??偠灾?,正如朱小蔓教授所說“動情是德育的關鍵”,“當把情感從德育中抽離出來,只剩下干巴巴的道德規(guī)范知識的傳授的時候,德育就從根本上喪失了它的魅力。
2 減少道德冷漠的教育可能
愛因斯坦曾這樣說,“我們切莫忘記,僅憑知識和技巧并不能給人類的生活帶來幸福和尊嚴”,教育的本源就是用知識守護人性,孕育德性,開啟個體人生的尊嚴感與幸福,重申知識即美德,就是守護知識的尊嚴,守護知識的尊嚴就是守護我們做人的尊嚴。
2.1 提升“以人為本”的理念,注重道德情感的塑造
人的發(fā)展始終是德育最根本的,現(xiàn)代的德育應是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完整而全面地關照人的發(fā)展,而不能一味地從社會需要出發(fā)來考慮道德教育問題?,F(xiàn)代的德育不是約束人、管理人、控制人,而是創(chuàng)造條件發(fā)展人。它的核心在于對人性的充分肯定和尊重,這樣才能最廣泛調動人的積極因素來做出道德行為。無論多么先進的教育手段都不能否定面對面的教育工作,無論現(xiàn)代傳媒多么發(fā)達都不能代替人與人之間的融合和交流,無論各項制度多么完善,也都不能忽視人文關懷和道德情感。每一位老師都負有“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責任,不僅在知識上還在生活中和思想上。美國心理專家羅斯杰說:“良好的師生關系本身就具有心理治療作用,具有促進學生成長的作用。當學生感到被理解、被關懷、被真摯相待時,他們才會主動和老師溝通?!比鹗恐逃遗崴继┞妪R也說:“從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們中間,我的手牽著他們的手,我的眼睛注視著他們的眼睛。我隨他們流淚而流淚,我隨他們微笑而微笑?!睆倪@一角度講,學生美好的人生是為愛所喚起,學生美好人生一開始應當掌握在教師手中。所以說德育要用偉大的愛心融化學生心中冰層,愛是教育的核心,情是教育的生命。教育需要愛,更需要情。沒有愛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養(yǎng)情的教育是失敗的教育。
2.2 轉變教育方式,讓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讓道
教育是一種“慢藝術”,在這種慢藝術中,來不得半點急功近利,也沒有很多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應該認識到當人們對升學率的追求大過于對學生本身的關注的時候,教育就越來越趨于功利化,我們的基礎教育則會越偏離教育的根本要義。所以說,要讓德育教育回歸地面,切忌“高大全,假大空”,它應該回歸生活,回到孩子伸手可及的現(xiàn)實中,我們要做的就是摒棄照本宣科、空洞說教的德育教育。
蘇州大學朱永新教授說:“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德性的形成規(guī)律。人的德性必須在自然活動中形成,這是德性形成的一個基本規(guī)律?!边@也說明德育的教育方式的重要性,道德教育不在于集體灌輸與外在強制學習,關鍵在于隱形滲。所以道德教育不要給學生明確、具體的道德知識,要重視道德的潛移默化,注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的提高。在我國道德實踐與道德信仰的教育受到忽視,這就是問題所在。思想道德不單是認知或心理問題, 更重要的是踐履問題。
2.3 重申傳統(tǒng)的古典美德教育
余秋雨曾說:文化可以改變人的心態(tài),我們的古典仁愛思想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鬃犹岢觥袄嫌兴K,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有所養(yǎng)”;孟子大力提倡“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這些仁愛思想養(yǎng)成中華民族淳樸善良、忠信豪爽、扶危濟困、樂善好施的傳統(tǒng)美德。這些無疑可成為塑造當今個人德性的良方,這些古典的美德往往能傳遞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幾十年來,中國惟有一個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有媒體報道說,莫言沒上過大學,他是自學成才的。他最早起蒙的教材居然是《弟子規(guī)》、《三字經》、《百家姓》之類的“小人書”。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我們傳統(tǒng)的古典美德在呵護人的德性上有著其獨特的魅力。據(jù)統(tǒng)計現(xiàn)在幾乎每個德國家庭都有一本老子的書,其普及度遠遠超過老子自己的家鄉(xiāng)。而且為什么現(xiàn)在許多國家包括美國、英國、法國在內的西方大國,都開始普及“以儒學救世”和“以儒治國”的理念,而我們卻硬要活生生地丟掉幾千年來的傳統(tǒng)文化,這用不著我們多說,是值得我們反思的。所以說,我們的教育同樣要把傳統(tǒng)文化的情懷傳達給所有的個體,培育大家的德性,從感悟古典的“愛”,到做一個有愛的人。
2.4 深化責任教育
現(xiàn)今道德冷漠反應出的主要問題是社會成員缺乏基本的道德行動動力,面臨突發(fā)情形時,不出手相救而僅充當“看客”,作為漠然的“局外人”,“貴”在不參與,信任危機與道德悲劇不斷呈現(xiàn)。為此,道德教育的另一重點是促使個體能夠做出道德行動。每個有道德能力的人都是道德的主體,都應該進行負責任的道德選擇,而不是揮動道德的準繩去任意評論別人的行為,否則道德責任就失去了最基本的道德根基,道德冷漠的存在就隨之成為普遍。2011年發(fā)生在廣東佛山的小悅悅事件中,當兩歲的小悅悅相繼被兩車碾壓之后,短短7分鐘內路過的18名路人都視而不見,漠然離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上前施以援手。這可以說是一種責任分散,大家普遍存在“我不去救,有別人去救”的心理狀態(tài),然而,當大家都認為別人會承擔某種責任的時候,恰恰沒人承擔。我們共同承擔的責任被不斷地肢解,割裂,甚至消解,因此,“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律條竟然成為多數(shù)人的道德信仰,使得道德資源變得稀缺,人格變得平庸。
所以說要克服由責任分散效應帶來的無意識道德冷漠,道德教育必須擔負起職責,教育社會和民眾,每個人的責任都是至高和神圣的,責任是不能轉移、無法替代的。
總之,教育活動不像種田或者工廠里流水線上的生產,它不是冷冰冰的,缺少生命的溫情,它必須成為一種有意義的活動。就如劉鐵芳教授所說:必須激活個體在教育中的存在,把個體置于與他人、世界的關系之中,讓個體知道如何在個人與世界的關涉中認識自己,積極拓展個體與他人,個體與公共領域的生命聯(lián)系,拓展現(xiàn)實的交往,在走向他者的過程中,啟迪愛的品質,那么道德冷漠最終將與我們漸行漸遠。
參考文獻
[1]檀傳寶.學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2]高德勝.道德冷漠與道德教育[J],教育學報,2009(3):7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