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秀娟
〔關(guān)鍵詞〕 《刻桐》;賞析; 光陰;奮
進;梧桐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
14—0096—01
“小時種梧桐,桐葉小于艾。簪頭刻小詩,字瘦皮不壞。霎那三五年,桐大字亦大。桐字已如許,人大復(fù)何怪!還將感嘆詞,刻向前詩外。新字日相催,舊字不相待。顧此新舊痕,而為悠忽戒!”
這是清初著名的戲曲理論家和劇作家李漁(1611—1679)十五歲時寫的一首《續(xù)刻梧桐詩》(簡稱《刻桐》),收人他成年時的小品文《梧桐》中。文中寫道:“予垂髻種此,即于樹上刻詩以紀(jì)年,每歲一節(jié),即刻一詩,惜為兵燹所壞,不克有終。”李漁出身于行醫(yī)世家,父親早死,他在母親的教育下,認(rèn)真攻讀詩書,異常發(fā)憤。為了鞭策自己上進,他每年都要在親手種的梧桐樹上刻詩一首。這首十五歲時的刻桐詩使后來成為大學(xué)問家的李漁步人中年后仍記憶猶新?!段嗤返哪┪玻髡邔懙溃骸按擞鑻肽曛?,因說梧桐,偶爾記及,不則競忘之矣。即此一事,便受梧桐之益,然則編年之說,豈欺人語乎!”
關(guān)于珍惜光陰,及時努力的問題,幾乎是從古到今歷代詩歌都曾出現(xiàn)過的主題。毛澤東在1963年1月29日的《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里寫道:“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zhuǎn),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在1956年6月寫的《水調(diào)歌頭·游泳》中又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詞句,此句見《論語·子罕》,原文下面還有一句“不舍晝夜”。全句的意思是說:“孔子在河邊說:“時間的流失,就象流水一樣,日夜不停??!”
無怪乎在孔夫子之后,漢代樂府詩人告誡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蹦俏粚懴隆爸蠖谷级馆?,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成詩的三國英杰曹植大聲呼吁:“驚風(fēng)飄白日,光景馳西流?!碧拼笤娙死畎讋t感慨:“逝川與流光,飄忽不相待。”宋代民族英雄岳飛在《滿江紅》詞里勸勉人們:“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薄肮怅幩萍呷死?,日月如梭趲少年”,是寫過《琵琶記》的元末戲曲家高明的心得和體會。而明代的風(fēng)流才子、據(jù)說曾“三點秋香”的畫家兼詩人唐寅則寫下了“好花難種不長開,少年易老不重來”的沉重嗟嘆。清人亦有“明日復(fù)明日,明日何其多?人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的詩句。我們面前的少年詩人李漁又如何認(rèn)識時間流逝的問題呢?請讀他的詩句吧:
“小時種梧桐,桐葉小于艾?!薄鞍笔且环N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葉片較小,有香氣,小詩人從小就種下梧桐樹了,不過那時葉片尚小,樹還未大呢!“簪頭刻小詩,字瘦皮不壞?!濒㈩^,頭上的飾物,古人別頭發(fā)用的長針。古人未成年時不束發(fā),到了要插定發(fā)髻的年齡,應(yīng)該是到了讀書進學(xué)的少年時代,開始用簪頭在梧桐上刻小詩了,不過字體還瘦小,是不會損壞樹皮的?!蚌侨迥?,桐大字亦大?!宾牵沧鲃x那,形容時間很快地過去。三五年,泛指許多年,這兩句的意思是說:許多年過去了,梧桐樹長大了,刻下的字也變大了?!巴┳忠讶缭S,人大復(fù)何怪!”如許,這般,如此。是啊,梧桐上的字跡都這樣大了,人長大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還將感嘆詞,刻向前詩外?!蔽覍⑽腋袊@時光流逝的詞句,刻在那些詩的旁邊。小詩人刻下了什么樣的體會呢?“新字日相催,舊字不相待。顧此新舊痕,而為悠忽戒!”前兩句的意思是說:梧桐上的新舊字兒一天天變大,仿佛在互相催促,誰也不肯等待。后兩句寫作者看著這新舊的字痕,作為虛耗光陰的警戒。顧,看。悠忽,是輕忽、放蕩的意思,在這里指游蕩度日,虛耗時光。小詩人從自己幼小時刻在梧桐樹上的字跡一天天變大,警悟到自己的年齡在一天天增長,寶貴的光陰在一天天流逝,從而鞭策、激勵自己切莫蹉跎歲月,虛度年華。
作為年僅十五歲的小詩人能有如此深刻的認(rèn)識,是很可貴的。正是靠著這種認(rèn)識的警策,才使家道中落、身處逆境、到處顛沛流離的李漁,盡管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卻能發(fā)憤自學(xué),不懈努力,而成為一代戲劇大師的。也正是在這種精神支配之下,李漁寫下了傳奇《笠翁十種曲》,寫下了戲曲理論巨著《閑情偶寄》,寫下了小說集《無聲戲》《十二樓》,寫下了詩文集《一家言》等數(shù)百萬字的著作。李漁手種梧桐,刻詩自勉的做法固然可取,但對于生活中獲得的某一認(rèn)識,他并不單純是感受一下,慨嘆一通了事,而是能將它化為具體行動,并且持之以恒,貫串始終,直至其開出創(chuàng)作之花,結(jié)出成才之果,則尤為難能可貴,值得稱道。
編輯:劉於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