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韶霞
摘要:手機作為越來越先進的智能移動終端,正在由曾經簡單的通話工具轉變?yōu)橐粋€具備處理各種綜合信息能力的移動平臺,它可以容納多種媒介的特點,已經成為用戶的
“掌上神器”。在種類繁多的功能中,手機的拍攝功能已成為其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本文以將手機拍攝功能為主題探討它使用戶得到了哪方面的滿足,又給用戶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關鍵詞:媒介;技術;手機相機
中圖分類號:Q94-3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4)02-0000-02
一,手機的重要性
媒介技術學派認為技術的進步會推動社會各方面的發(fā)展與改革。就一個時代而言,媒介的變化可能只是整個系統(tǒng)中的一部分,但其影響的卻是整個社會系統(tǒng)。無論是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還是電腦等硬件設
備的更新換代,都成為了互聯網時代重要的技術基礎。按照麥克盧漢的說法,媒介是人體的延伸,毫無疑問互聯網使人體得到了最大化的延伸。延伸的目的是為了更自由、范圍更廣,然而互聯網技術最
初的載體體積大且位置固定,人體的延伸被限定在了電腦桌前。在便利性的驅使下電腦設備開始不斷地瘦身,出現了更便于攜帶的筆記本電腦,以及之后出現的平板電腦。從外形看,我們不難發(fā)現電腦
在不斷的向手機靠攏,使自己成為像手機一樣可以放進口袋的設備。
與此同時手機同樣也在不斷朝著電腦靠攏,成為“微縮電腦”。便攜性是人類在媒介追求中的一個重要特性,因此作為延伸人類聲音的固定電話衍生出了可以攜帶的手機,在日語中手機就叫做“攜帶電
話”或“攜帶”,可見便攜性是手機產生的根源動力。便攜性之后人們開始追求其功能性,手機從最初的移動通信工具變成人們的掌上寶電腦,將電腦、照相機、收音機等各種媒介的主要功能進行簡化
并融合于一身。由上我們甚至可以預測未來主體媒介必將是電腦與手機的結合,即越來越像手機的電腦和越來越像電腦的手機,或者二者會結合為一種功能全備的新型媒介。
手機這一智能的移動終端被稱為是繼互聯網之后的第五媒介,以其便攜性與強大的多媒體融合性在未來媒介中占據優(yōu)勢地位。不同的媒介技術影響著不同時代的社會發(fā)展和人們的生活態(tài)度以及價值觀等
?,F今社會主流人群的生活中可以說是無法離開手機的,有許多人甚至患有手機焦慮癥和手機依賴癥,像“沙發(fā)土豆”一樣,每一種新媒介的盛行都會給社會人群帶來重大影響,甚至會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特
殊群體。
第一部拍照手機由三星制作,并于2000年在韓國推出,然而這款手機的攝像頭和手機部件從根本上講是相互獨立的。同年由夏普在日本推出的J-Phone實現了電子發(fā)送照片的功能,不少人認為這才是第一
部真正的拍照手機 。①在這短短13年的發(fā)展中,手機的拍攝功能不斷地升級,如今已經成為手機的一項最基本功能,成為手機用戶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甚至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有了拍照手機已經沒有必
要再去購買專用相機,對于普通的手機用戶來說,手機相機足夠滿足他們日常的拍攝需求。手機的這一功能也給人們帶來了各種影響。
二,手機拍攝功能的有利影響
媒介是人體的延伸,所以越發(fā)達的媒介越能夠給用戶帶來延伸的快感和享受。手機成為融合多種媒體的智能移動終端,極大地滿足了手機用戶的多方面需求,便利了用戶的生活。
首先,在這個人人都可以成為傳播者的時代,手機的隨手拍攝功能為此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滿足了用戶張揚個性,傳播自我的需求。在科技發(fā)達的今天,手機用戶都可以成為自媒體,發(fā)出自己的聲
音,分享自己的生活樂趣。博客,微博,微信等主要社會化媒體中,分享照片成為其主要的基本功能。在信息數量巨大,真假難辨的網絡世界里,照片的說服力往往會大于語言。因此在社會化媒體中用
戶更喜歡在文字后配一張照片來增強效果。毫無疑問這正是移動終端的拍攝功能為其創(chuàng)造了條件,與專業(yè)的相機相比手機拍攝上傳更便捷,滿足了用戶隨時隨地分享的需求。手機相機影響下的那群人往
往更個性,表現欲更強,面對鏡頭也更坦然從容。假設人們只能靠相機來分享照片,那么自媒體這一概念就遠沒有今天這樣有說服力。根據施拉姆提出的選擇或然率公式,融合了多媒體的手機比單一功
能的相機有更高的報償和更低的消耗,因此并不是人人都會有相機,但卻是人人都有手機。
其次,滿足了用戶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需求,拉近了個人與社會的距離。對于整個社會來說,手機的拍攝功能增加了社會普通人群在網絡公共領域中的的可信度和活躍度,也增強了人們參與社會事務的
積極性,手機用戶隨手拍下不文明甚至違法行為已成為一種很有效的民眾社會活動。例如,深圳交警微信平臺推出全國首創(chuàng)的“隨手拍舉報交通違法”應用,以及于建嶸教授在微博上發(fā)起的“隨手拍照
解救乞討兒童”的公益活動,都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效益。此外,普通網友也開始積極投入到政府事務當中,2012年2月“壇園小市民”和“哇塞常州”等志同道合的網友成立網絡平臺,發(fā)起公車私用隨手
拍的活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隨手拍”甚至被稱為公車私用的新克星②。可見,手機隨手拍功能功能在政府工作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使政府工作人員處于手機相機的監(jiān)督之下,幫助民眾更好地
實現監(jiān)督權。隨著手機成為人手必備的媒介,由于其低成本以及用戶的高度參與性,手機拍攝功能將會成為推進社會公共事務和政府建設工作的一條具有開發(fā)潛力的新途徑。
第三,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使許多精彩瞬間成為永恒的記憶,滿足了用戶的審美需求。相機可以說是人類眼睛和記憶的延伸,它幫助人們記錄下了永恒的瞬間,可以讓瞬間的精彩定格在真實存在的照片
里,照片成為了記憶的載體,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然而相機并沒有得到大范圍的使用,它始終是一種小眾化的媒介,因為它對人體的延伸是有限的。而拍照手機出現后則彌補了這一局限性,
拍攝再也不是特定的少數人才能從事的活動,普通的手機用戶也同樣可以用手機相機記錄下生活中值得珍藏的記憶。此外,手機產生之前專業(yè)相機的拍攝大多使用于人為設定好的媒介事件,用于拍攝特
定的人和物,或是用戶做好充足準備之后目的性拍攝活動,這種小眾媒介不便于記錄生活中突發(fā)事情。然而拍照手機產生之后人們只需從口袋中拿出手機按下拍攝鍵即可記錄精彩瞬間,只要有手機就可
以成為“攝影師”。手機拍攝功能與互聯網的結合也滿足了普通人群對熒幕的向往,人人都可以成為備受關注的“明星”,無論是自拍還是隨手拍都增加了普通人群的曝光率。
關于手機拍攝功能所帶來的有利影響除了上述提到的之外還有許多。比如通過互發(fā)照片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時空距離等等,總之它使人體延伸地更遠更廣,也給人類社會帶來了更多的便利。
三,手機拍攝功能的不利影響
麥克盧漢的“媒介即人的延伸”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層面,即媒介和技術在對人體進行延伸的同時也相應地進行了削弱或截除,當汽車成為腳的延伸時我們就必須放棄腳行走的功能,沒有人能做到一邊行
走一邊開車,這也許就是所謂的技術進步的“代價”。同樣的,當相機大范圍的隨時隨地的延伸了眼睛與記憶時,我們也失去了很多。
失去了感受真實的機會。隨著移動終端的更新換代,手機的拍攝功能也日漸完善,人們對它的依賴也越來越大,看到美麗的事物人們總是習慣拿出手機拍下來,手機相機不斷地延伸著人類的眼睛,但我
們發(fā)現它也在逐漸地取代眼睛,使眼睛失去了面對真實的機會,在美景與眼睛之間無情地插入了手機屏幕??吹矫谰皶r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用我們的眼睛去好好地欣賞,而是立刻拿出手機拍照。不管是
去旅游還是看演唱會到處都能看到大量的人群舉著手機不停地按拍照鍵,仿佛只有把美景放在手機里才能得到永恒,然而很快就會發(fā)現我們只是在手機里留下了無數的電子照片,龐大的數量使我們對回
憶麻木。從記憶價值來說手機里的電子照片遠不及相冊里紙版照片。從藝術的角度來看,我們所追求的應該是一種無法被定格的,只能用眼睛來記錄的美麗。從照片中領悟到的美麗是無法與親眼所見的
美麗相媲美的。也就是說當我們選擇用手機相機來延伸眼睛記錄瞬間的美麗時,我們也就放棄了用眼睛來欣賞美的機會。當煙花進入了手機,也就進入不了我們的眼睛。
李普曼曾認為我們生活在媒介為我們編織的擬態(tài)環(huán)境中,我們所認識到的真實并非是客觀真實,而是一種媒介真實。然而,當我們人人都可以用手機拍照留念時,我們把對美好的回憶都寄托在了照片里
,雖然是我們親身經歷的,但這也并不是客觀真實,只是一種間接真實,回憶不再是腦子里對親身經歷的記憶,而是一張張電子照片。而設置這個間接真實不是任何的媒體機構而是我們自身,我們活在
自己為自己設置的間接真實里,為了利用技術帶來的便利我們自愿放棄了接觸客觀真實的機會。技術發(fā)展讓我們付出的代價讓我們離真實越來越遠。手機是我們隨身攜帶的最親近的技術載體,它的發(fā)展
帶給我們的影響無疑也是極大的。
前文中提到的手機拍攝功能使用戶能隨時隨地的分享自己的生活,滿足了用戶宣揚個性的需求,但是慢慢地我們發(fā)現僅僅分享自己的生活已經無法滿足用戶的需求,有人開始將攝像頭對準別人的生活,
看到有可能會引起關注的事件人們都拿起手機進行圍觀,然后將照片或視頻分享以此來增加自己的網絡人氣與關注。這種現象從當事人角度來說首先是導致了人們對手機相機的恐懼,現在當看到陌生人
將手機對準自己的時候沒有人會毫無反應,有時會導致產生一些嚴重后果。手機拍攝相對與專業(yè)的相機來說具有一定的隱蔽性,拍攝過程不易被察覺,這也導致人們的隱私很容易被侵犯,每個人都是一
臺行走的相機,人們生活在被手機相機包圍的世界里,相對的安全感也降低了許多。對于拍攝者來說當他們選擇拿起手機拍照圍觀的同時也就選擇了放棄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使我們的社會中有了更多
冷漠的旁觀者。任何一張關于摔倒老人無人攙扶的照片不可能都是專業(yè)記者拍攝的,記者并不是無處不在的,但手機卻是無處不在的。有些手機用戶還會以此來牟利,甚至不惜偷拍他人的隱私。
換一個角度來說,當人遇到困難或尷尬的事情時,周圍無人出手相助解圍反而是拍照圍觀,這給當事人的帶來的心里壓力必然是很大的。英劇《黑鏡》中《白熊》這一集講述的故事就很好的反映出了手
機相機給人們帶來的心理壓力。在劇中,這種壓力成為懲治罪犯的一種手段,罪犯在失憶的情況下被人追殺,面對呼救周圍的人只是拿著手機冷漠地拍攝,這讓她的心理極度崩潰,她的痛苦遭遇只是成
為了旁觀者手機里的一個畫面來供消遣。這種懲罰帶來的心理壓力不亞于現代社會罪犯所受的懲罰,這雖然只是電視劇中一種設想情節(jié),但也反映出人們對手機相機的恐懼,而手機的這種發(fā)展趨勢并不
是我們所希望的。
四,結語
手機相機的廣泛使用給用戶和社會都帶來了相應的不利影響,然而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并不是僅僅因為手機具備了拍攝功能,而是因為手機用戶濫用拍攝功能造成的。手機功能的增多無疑是給生活帶來
極大的便利,但如果我們毫無節(jié)制的濫用功能則會讓我們淪為技術的奴隸,離真實的社會越來越遠。決定技術對社會帶來怎樣影響的并不是技術本身,而是使用技術的人類。
參考文獻:
[1]楊繼紅. 誰是新媒體[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107-134
[2]曹澍. 手機的隱喻媒介環(huán)境學視野下的手機媒介[D]. 杭州: 中國美術學院,2012. 19-24
[3]郝文清. 論手機道德[J]. 淮北師范大學學報,2012,33(2): 53-56
[4]馬歇爾·麥克盧漢. 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 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注解:
①資料來源于http://www.it-times.com.cn/guanchazhan/26890.jhtml
②“隨手拍”,公車私用遇克星 http://fanfu.people.com.cn/GB/17327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