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茹 熊婧
摘要:八大山人的特色“八大體”是在八大先熟讀儒家經(jīng)典,為諸生后遇明亡,無奈出家歸于佛門避世山林20年后瘋癲回歸紅塵,最終選著以道家為修為,這樣坎坷命
運之后的成型。這樣復雜的經(jīng)歷不僅在就了八大在性格上的特立獨行更大的成就了他的藝術。這不是八大為了標榜自己藝術特色而特意為之的,但又不是他無意流露的,只是一位書家在他漫長的習書過
程中潛移默化而形成的。
關鍵詞:怪偉 篆籀之書 金石學世家 行筆的特色 章法的需要
中圖分類號:J292.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4)02-0000-01
曾見過八大山人的龍科寶說:“山人書法尤精,少時能懸腕作米家小楷,其行草深得董華亭意?!盵1]與八大山人有過徹夜長談的邵長蘅說:“八大山人……行楷學大令、魯公,能自成一家,狂草頗怪
偉”[2]張庚說“八大山人……書法有晉唐風格”。在后世中也有人認為八大山人的書法成就已超過了他的繪畫成就。
八大山人的書法以其晚期作品成就最高,自成一格,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即其署款“八大山人”以后的書畫作品)這時期的作品在風格上從取法眾家到超越前人,逐漸擺脫早年受歐陽詢、黃庭堅
、董其昌等人的影響,最終形成了他獨具特色的凝練自由、個性鮮明的“八大體”書風。八大的書法作品形式也從之前的畫上題字的形式,轉(zhuǎn)變?yōu)榇罅开毩⒌囊蚤L卷、冊頁或扇面、立軸等這種純書法的
作品形式而存在。這也是“八大體”書風走向成熟的重要一個標志。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八大山人書法作品絕大多數(shù)是其晚年創(chuàng)作的。因此這一時期的作品也就成為了我要討論的主要對象。
八大山人在其八十年的人生中給后人展現(xiàn)他的藝術形態(tài)是豐富多彩的。八大是一位全能的藝術家,從他的傳世作品中,可以看到包括楷書、篆書、章草等等各種書體作品。
“八大體”中的取字篆書意味
由于八大山人存世的篆書作品非常少,因此很難總結(jié)八大山人的篆書作品書寫風格形成的變化軌跡?,F(xiàn)在能見到的八大山人的篆書依時間的由早到晚依次為1674年假托好友黃安平為其畫像的《個山小像
》上所題的“個山小像”四字;1674年所寫的《臨石鼓文、大禹碑冊》;1684年前后在《天光元景圖冊》上的篆書引首;和同年所做的《雜畫冊》中第一開所書“八大山人”名款;以及1702年的《松柏
同春圖》卷上的篆書引首部分。這其中只有《臨石鼓文、大禹碑冊》可以稱為篆書作品,其他則只能稱作篆書題款。在八大晚期的各種書體作品中都滲透出篆書的意味。
如八大山人“工篆刻”。[3]八大山人印章的篆文多種多樣,即有秦印、漢印之風骨,又有戰(zhàn)國之韻味,其刀法和筆法風格相似,講究自然天成,不喜歡過多的雕琢之態(tài)。同樣他亦愛用先秦篆籀之字入
印。如他的長方印“云窗”和“蒍艾”的篆法都是取自《漢簡》。這也是受宋、元、明以來文人好以難辨的古篆字入印之風的影響。
再如八大山人著名的花押。雖然對其內(nèi)容意義有來自各方的大膽猜測,經(jīng)白謙慎先生考證八大山人的這個花押,是源自于薛尚功編著的《歷代鐘鼎器款識法帖》中幾件周代青銅器上的銘文,而這個花押
是寫自于1694年的《安晚圖》中。與八大山人臨寫《石鼓文》、《大禹碑》是同一年,可以推想當時正是他喜好金石古篆時。在臨習這些金文時給他以很大的啟發(fā),從而將其引入書畫題款中成為一個花
押。
八大山人對古難字篆體的應用這或許是活在當時身為明后裔身份,將自己與其他一般文人與之區(qū)分的方式之一。這樣的方式顯示了自己的才學、家風、儒學等,是對自己身份的一個暗喻又或許這只是八
大山人在一直以來長時間臨習古法所留下的習慣性的書寫方式。
特有“八大體”書寫特色中的篆書意味
在八大山人作品《臨石鼓文》中所書寫的篆書已經(jīng)不似二十年前《個山小像》中“個山小像”四個字的書寫那樣沉穩(wěn)工整、講求法度取而代之的是行筆快速、流暢、婉轉(zhuǎn)圓潤、氣息生動活潑,在結(jié)構(gòu)上
也擺脫了《石鼓文》的篆法,更多的是具有宋人摹寫金文的特點。再看1695年所做的《行書禹王碑文卷》與之相較,此為典型的“八大體”行書,但很容易可以發(fā)現(xiàn)八大將篆法與行書寫法相揉、融合,
此二者有著許多的相似之處:典型中鋒用筆的篆書筆法特點。自唐以來,一直到清代碑學興起之前,篆書主要遵循唐代李陽冰和南唐的徐鉉、徐鍇兄弟的筆法結(jié)實飽滿,端正;線條上平穩(wěn)勻稱,后代為
了追求這樣的效果或有用禿筆書寫的,對篆書用筆,分書一下,正鋒居二,篆則一毫不可側(cè)也。[4]在清代碑學的影響下的書寫,強調(diào)“金石味”。具體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明顯顫抖的筆法。另一種
是沒有明顯顫抖的筆法,只是在行進中加大力量,使線條凝重厚實,同時還注意保持線條的流暢性。[5]八大山人顯然是受了后者這種做法的影響將其用到了行草中。此外,篆書中起筆,收筆時的藏鋒
、提頓內(nèi)斂含蓄,以及轉(zhuǎn)折處以篆書的圓轉(zhuǎn)行筆代替行楷書的硬角折筆等特點也都反復出現(xiàn)在八大山人的行草作品的筆法中。在一些以豎收筆的字中最后一豎故意拉長并帶有一股柔韌感。尤其是在他晚
年變法后,在行草書中的篆書筆法出現(xiàn)的越來越多,在堅持用中鋒運筆的同時,又不拘于成法,靈活多變對字的結(jié)構(gòu)進行大膽的變形、錯位、拉長、夸張外角來改變字的正常形狀等手法已達到形成八大
獨特的書寫習氣。
在八大的作品的章法結(jié)構(gòu)中逐漸的由簡到繁,由疏到密,字與字、列于列之間的位置關系總是顯得緊密。字與字列于列之間總透著一種擠壓和被迫感。而有些字就形成了擠壓變形,而另一些字則形成了
拉長變形的八大特色。
“好古之風”
在八大山人生活的明清時期,文人學著中對金時學研究的好古之風對八大山人影響頗深。八大山人書寫的《大禹碑釋文》即參考了揚慎對《大禹碑》文字的考釋[6]。將八大山人的臨本于薛尚功的《歷
代鐘鼎彝器寬式帖》[7]進行比較就可以發(fā)現(xiàn)他臨寫石鼓文的次序、自句的缺省、字句的篆法等全與之吻合。
作為明朝后裔的八大,特殊的身份政局的動蕩讓他經(jīng)歷了堪稱漂泊無依的一生。本是天之驕子的八大、世家的學識,傲世的才華在他的書畫作品中得以體現(xiàn),這是歷代都不會否認的。這樣一個本該傲世
一切的貴族卻遭遇了當生不生,當殺不殺的人生境遇。他那一切本該引以為傲的過去、身世、才華都不能正常的表達出來,相反卻要以另一種隱喻的方式來表達。這不僅形成了在藝術成就上八大特有的
“八大體”書畫風格。連他的性格也如他的作品一樣個性鮮明特立獨行。這樣的一個身份如何的表達出來?八大選擇了他最為擅就長的以他的作品為媒,將自己畢生的學識嫁接其中,對篆字的使用就是
其中一法。作為前朝貴胄的他為防清軍追殺,入佛門避世山林潛心修佛晚年還俗入道教。在漫長的人生中將儒、釋、道三家融于一身在無處宣泄時借以書畫的形式來表達內(nèi)心的汩浡郁結(jié)。綜上所訴,八
大山人的書法一直是在對古篆字的臨摹中逐漸發(fā)展起來的。這種影響不僅反映在字的書寫習慣、枸字特色上更反映在其晚期作品的變形與保留間的主觀意識上的選著。篆書的書寫特色融于自己特色作品
的需要中形成了怪偉特色的“八大體”書風。
參考文獻:
[1]據(jù)邵長蘅《青門旅稿 八大山人傳》。
[2]據(jù)龍科寶《八大山人畫記》
[3]據(jù)陳鼎《八大山人傳》
[4]豐坊《筆訣 論篆法》
[5]邱振中《書法》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6]楊慎行書《禹碑考證卷》《石渠寶笈續(xù)編》
[7]《歷代鐘鼎彝器寬式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