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寶娟
小學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多彩的美的典型,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以形象的力量,感情真切地去教育學生、陶冶學生,使他們初步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那么,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進行美的教育呢?
一、巧用媒體,品味技巧美
法國藝術師羅丹曾說過:“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毙W語文教材語句豐富生動,詞義變化多端,不乏詩情畫意。教學時,應根據(jù)課文的需要,適時行選用相應的電教媒體,把學生帶入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指導學生主動去發(fā)現(xiàn)語言美,細細去品味語言美,自覺接受形象美的教育。
我執(zhí)教《錫林郭勒草原》一課時,先讓學生自讀課文,找出自己認為美的句子,然后通過課件,把一幅幅優(yōu)美而又遼闊的草原的圖片展示出來,給他們先入為主地帶來視覺的沖擊,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從中欣賞美,感受美,領略藝術作品中的情操美。教學古詩《小池》,它描述的是夏天一個小池里美麗的荷花,運用了簡練而生動的語言,寫出了小池中那才露出尖尖角的小荷,惹人憐愛的畫面。形象地描繪出姿態(tài)美和形狀美。我通過在網上收集荷花的影像播放出來,讓學生進一步了解荷花的的顏色美,以及各種各樣的荷花。整個語文教學課堂都響起嘖嘖的贊美聲,學生沉浸在荷花的美當中。
二、 誦讀人物事跡,領悟人格美
在審美活動中,人們可以通過欣賞美而緩解生活壓力,逃避人生的煩惱,但這只是其中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人能在審美過程中開發(fā)自我、豐富自我、塑造自我,使自己在具備審美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的同時,完成對自己的人格塑造。席勒認為:“人性失去了它的尊嚴,但是藝術拯救了它?!泵烙哪康脑谟凇芭囵B(yǎng)我們感性力量的整體達到盡可能和諧”。
評議教材中塑造的無數(shù)個生動的美的形象,他們的精神和品格的魅力,遠遠勝于我們平時對學生的說教。這些品格精神,對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培養(yǎng)正確的人生觀和健全的人格,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如周恩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遠大志向;花木蘭代父從軍保家衛(wèi)國的壯舉;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格;會制作小桔燈的小姑娘的勇敢樂觀……無不給學生以深深的震撼,可以這樣說,語文教材中的每個形象,每個主題都可以帶給學生一種審美的啟示。
例如:閱讀《駱駝的樣子》,在對悲劇美的體悟中讓學生看到了老舍的博愛之心,感受到了老舍的人格魅力,學會了對人的關懷。在對自我人格進行趨美的同時,學會了用自己的愛心為社會創(chuàng)造出一份人情美。閱讀《巴黎圣母院》,卡西莫多的外表可謂奇丑,但其高尚的靈魂卻感染著每一個人。從他身上,讓學生學會了不以相貌論美丑,讓心靈之美在社會中永留一方凈土。欣賞《一碗陽春面》,讓他們知道了怎樣在困難面前昂首挺胸,知道了親情是一筆最寶貴的財富,知道了生活中有挑戰(zhàn)才會有激情、有溫馨才會有歡樂……這樣,當審美者開始逐步趕超審美感知階段對文字、形象等表層美感的感知和鑒賞,進入對人性、人道、人格乃至人生的體悟時,審美活動已在不知不覺中走向了最高層次的“創(chuàng)造美”——健全心理,塑造人格。
三、啟發(fā)想象,培養(yǎng)審美情感
寓抽象于形象中,寓理性于感性中是美的事物的特點。喚起想象,學生才擁有廣闊的天地,才能調動起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建造起意象??勺プ∈闱樽h論,例如課外閱讀材料《松樹的風格》第三段先記敘松樹一味無憂無慮地生長后,接著議論抒情:松樹的生命力可謂強矣!第四段概括指出松樹具有自我犧牲精神,多而手記敘松樹的廣泛用途,最后議論抒情作結:“總之一句話,為了人類,它的確是做到粉身碎骨的地步了。”抓住這抒情議論句引導想象,也可以引導聯(lián)想、對比。例如課文通過豐富聯(lián)想提示象征意義,從松樹的隨處茁壯成長聯(lián)想到生命力強,從用途廣聯(lián)想到為人類粉身碎骨,從松樹四季常青、精神奕奕聯(lián)想到樂觀主義精神,從松樹聯(lián)想到其崇高風格,再聯(lián)想到共產主義風格,進而聯(lián)想到具有共產主義風格的人越多,革命建設越快。讓學生展開聯(lián)想的翅膀,領會意蘊,領會作者感情。還可以引導學生類比。例如引導學生對傲然挺立的松樹與婀娜多姿的楊柳對比,又與絢爛多彩的桃李對比。
如果單純只是培養(yǎng)審美情感,還不夠,更為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去表達愛。有道是:學以致用。發(fā)現(xiàn)了美,還要能表達美,才是真正完善、真正提高的美育。學生只有按照自己的思維、自己的方法去發(fā)現(xiàn)美、表達美,才是創(chuàng)新教育、主動精神的體現(xiàn)。
責任編輯 黃日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