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梅生
說明文富有知識性、科學性,能擴大學生知識領域,但說明文跟其它體裁課文相比,既沒有引人入勝的情節(jié),也沒有生動活潑的描述,因此,小學生閱讀興趣不大,學習熱情不易調動。如何讓說明文教學走出教和學的低谷,如何讓說明文教出趣味,教出濃濃的語文味?關鍵在于教師教學中能否領悟新課標精神,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從不同文本的表達特點出發(fā),巧妙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讓說明文教學活躍起來,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學出精彩。
一、妙趣開頭,激活學習情感
我們常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激活學生積極的情感,是說明文教學的重要渠道之一。結合說明文內容平實,語言樸素的特點。教學時,如能根據(jù)小學生的心理特點,精心設計好說明文教學的開頭,營造“課伊始趣亦濃”的氛圍,就能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促其情緒飽滿地去學習、去探究。1. 情境導入。即恰當?shù)剡\用圖片、幻燈、錄像、電影等手段,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把學生帶入情境中去。2. 語言激發(fā)。即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去撥動學生的心弦,吸引他們的注意。3. 懸念設置。即精心設置一些懸念,讓學生產生急切期待的心情。4. 故事創(chuàng)設。即老師通過美妙的故事情節(jié),鏈接到所學的說明文中,更好地為說明文的拓展服務,化難為易,化抽象為直觀。
二、自主探究,激活求知思維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睂W生一切所感所悟都必須建立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因此,教師就應該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樂于讀,樂于思,學貴有疑”的學習期待。所以,我經常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引導積極思維。在學習《魚與潛水艇》一課,我先讓學生自己預習,提出問題,帶著解決問題的欲望來上課,在課堂上啟發(fā)學生自己討論,自己解決。這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熱情高漲,學習自覺性也提高了。另外,當學生覺得無疑時,老師還要善于“激疑”、“設疑”,開啟學生思維的門扉,學生思維才能活躍,樂在其中,智力也得到了發(fā)展。
三、揣摩品味,激活語言精彩
語文課堂應該是書聲瑯瑯的,無論是放聲朗讀、個別讀還是集體讀,都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豐富語言表達的最好的方法。說明文教學也不例外。如果說明文的教學忽略語言文字的品味,僅僅只停留在對課文結構,說明方法講解上,那教學了無生趣,枯燥乏味,說明文也就成了語文學科的“匆匆過客”,自然無法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何讓學生感受說明文語言的精彩呢?我認為,教師須對教學細節(jié)進行精雕細刻,從文本出發(fā),語言特點入手,依托語言,活化語言,讓學生在讀詞語、讀句子、讀段落、讀全文的過程中,讓文本走進學生的心靈,才會悟得快、悟得多。在說明文教學中,如能引導學生細細咀嚼,慢慢品味,必能使學生領略到語言文字本身的獨特魅力,從而激活閱讀內動力,于無形中把握語意,敏化語感,享受品讀之樂趣,激活語言的精彩。
四、化難為易,激活抽象想象
說明文的內容,有些闡述的是學生常見的事物,也有不少是學生從未接觸過的。因此,在教學中我盡量使用直觀教學,盡量利用插圖、模型、標本等直觀手段,讓學生看到具體的事物,以加深印象,便于理解,并從中激發(fā)學習興趣和熱情。教學《魚和潛水艇》,為了讓學生加深理解魚鰾和潛水艇中“柜子”的作用,就在課上用水缸、氣球、小瓶做了演示實驗:水缸內放滿了水,用氣球代替“鰾”,小瓶代替潛水艇的“柜子”。氣球充滿氣,就浮了上來;放了氣,就沉下去了。小瓶內無水時,就浮在水面上;裝了水,它就沉下去了。這樣的直觀教學,符合小學生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便于學生理解比較抽象的科學道理。實踐證明:說明文要化難為易,就必須注重聯(lián)系實際,指導學生多參加實驗活動,還要使學生能聯(lián)系實際,舉一反三,用掌握的知識解釋生活中類似的現(xiàn)象,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
五、拓展延伸,激活創(chuàng)作火花
說明文教學不應只是一般的常識課,而必須完成語文教學的任務,所以在教學中必須把知識的重點講解清楚,使學生不僅獲得相關的科學知識,而且能理解說明文的結構和語言特點,更重要的是把課內知識拓展延伸,實現(xiàn)學習的遷移。為此,我們必須善于設計相關訓練,注意課內外結合,生活與實踐結合,使課內外教學多姿多彩。
責任編輯 鄒韻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