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建熙
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是新課程的要求,也是時代對教育的要求,它應當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那么在新課程理念下,物理課應如何進行探究式教學,實現(xiàn)教與學的互動呢?
一、追根溯源,過程探究
物理教學實質上是展示和發(fā)展思維的過程,這思維過程就是對物理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的理性認識過程。任何一個概念、定理、定律都經(jīng)過著由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過程。所以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親自去實驗、體會、揣摩這個概念的形成、規(guī)律的提示過程,追溯這些知識根源,領悟知識形成過程中蘊涵的思想方法,使學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例如在進行萬有引力定律的教學時,可以采取這樣的方式:先提出問題,由牛頓在月光下觀察到蘋果落地,聯(lián)想月亮為何不會落地?如果在高山頂上把蘋果高速水平拋出,蘋果會落地嗎?然后探究新知,由行星的運動規(guī)律,猜想太陽對行星的吸引作用,再進一步探究吸引作用的本質、規(guī)律,以及地球對物體的吸引、行星對行星的吸引、太陽對行星的吸引,它們的吸引力不但本質是相同的,而且遵循的規(guī)律也是相同的,再推廣到萬有引力定律;最后通過卡文迪許扭秤實驗進行驗證。通過學習,讓學生追根溯源,使教學過程中成為學生內心體驗和主動參與的再發(fā)現(xiàn)過程。學生學到的知識印象深刻,來龍去脈清楚,容易喚起創(chuàng)新意識。
二、設計實驗,方法探究
對于探究式實驗,教師應引導學生圍繞實驗目的積極開展尋找設計實驗方案,選擇實驗器材,制訂實驗步驟,理解實驗原理,設計實驗表格等。學生設計方案時,教師作適當?shù)闹笇?,與學生構成交往和對話式的關系,形成互動。對學生設計的實驗方案,不管是否正確,不能簡單用一個“錯”或“對”字來下結論,因為它每一個步驟都凝結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是他們掌握新舊知識的前提下表現(xiàn)出來的奇異思維,是不受定勢思維束縛,自由發(fā)揮出來,這就是學生學習的探究過程。教師應以激勵的語言因勢利導,提出:如按此實驗方案操作,會有什么結果,在某些步驟中會產生什么情況,與實驗目的是否一致,還有什么其它改進的方法使之更加完善,等等。如在《用單擺測重力加速度》的實驗中,我引導學生思考除了用單擺測重力加速度外,還有沒有其它方法能測重力加速度?有學生回答可以根據(jù)自由落體運動測重力加速度或彈簧秤測重力加速度等。因此我引導學生用自由落體測重力加速度或彈簧秤測重力加速度所需哪些實驗器材,并分析在實驗中會遇到哪些困難而影響實驗結果的準確性,所以用單擺測重力加速度就很快被學生接受。具體設計時,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條件尋求方法,探索規(guī)律,如改變單擺長度,分別測出它們的周期,改用大小相同,質量不同的鐵球,木球,分別測出它們的周期;改變不同擺角(限定在5度范圍內),分別測出它們的周期。根據(jù)所測結果,探究單擺周期的影響因素。此外,還可以結合物理學史,向學生簡述著名意大利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伽利略意外發(fā)現(xiàn)單擺的等時性,以及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期研究單擺振動確定了單擺周期公式的探究經(jīng)歷。
三、聯(lián)系實際,應用探究
物理是一門基礎自然科學,它特點之一就是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緊密。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可以在平時中多選擇一些與實際結合的問題。
例如應用平拋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1999年6月20日,山西青年朱朝輝駕馭摩托車飛越黃河壺口瀑布,從而成為世界上駕駛摩托車飛越黃河第一人。假設摩托車在高出對岸落地點h的平臺上起飛,河寬為d,則摩托車起飛時最小速度應為多少?
又如開放性的問題:2005年10月12日9時整我國“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發(fā)射成功,飛船繞地球76圍,結束五天的太空之旅,于17日4時33分安全返回。若把“神舟”六號載入飛船的繞地運行看作是同一軌道上的勻速周圍運動,設“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繞地球運動周期為T,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為g,地球半徑為R,用T、g、R能求出哪些與“神舟”六號載人飛船有關的物理量,分別寫出計算這些物理量表達式。通過實際問題的探究,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而且還能使學生體會到應用價值,從而實現(xiàn)學以致用的目的。
探究式物理課堂教學,不但能夠讓學生拓展思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掌握了科學探究的方法,使他們終生受益。
責任編輯 羅 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