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湘
親子共讀,又稱親子閱讀,是一種強調親子間互動的閱讀方式,是指父母與孩子圍繞讀物展開討論、交流的一種分享性、個別化的閱讀活動。通過親子共讀,為父母創(chuàng)造與孩子溝通的機會,分享讀書的感動和樂趣;通過親子共讀,可以帶給孩子歡喜、智慧、希望、勇氣、熱情。近年來,我校開展了“小學親子共讀實效性的研究”活動。研究前期,在對家庭親子閱讀情況調查分析的基礎上,開展課例研究。
一、激發(fā)興趣、持之以恒是低年段親子共讀的有效保證
除了創(chuàng)設一個便利、愉悅的環(huán)境,對孩子做出積極的暗示,讓孩子自然、自覺、自主地閱讀外,家長還要愿意投入時間和孩子一起進行親子閱讀。與孩子共讀,不屬于“開頭難”類型的事情。經過一陣閱讀后,父母的深刻體會是“堅持難”。調查發(fā)現,每天能保證有15—20分鐘的時間與孩子共同閱讀的家庭不足10%。從書架上拿下一本書的過程很簡單,但每天都為孩子花時間進行親子共讀,就不是那樣容易了。再加上孩子不配合,或是家庭與工作中的其他因素,父母的受挫感就會慢慢萌生,并且有可能放棄與孩子共讀了。為此,我們可以設定家庭閱讀時間。每周挑選出一段固定的時間,是家庭成員共同的閱讀時間,除了養(yǎng)成孩子固定的閱讀習慣,也讓父母有一段清閑的時間,可以讀自己的書。
二、“四忌四注意”原則讓親子共讀更有效
1. 忌單純讀文,只關注文字與識字,注意好好利用畫面。很多家長反映:“老師,我不會教孩子怎么看書。我教他一邊讀一邊認字,下一次再問他,教會的字又忘記了。”低年段進行親子共讀的最終目標是激發(fā)孩子的閱讀興趣。如果我們進行親子共讀只關注孩子能否記得住生字,那么孩子對于讀物的興趣會越來越削弱,直至到了生厭的程度。試想,一拿起書本,家長就照著文字一字一頓地讀著,回過頭還要問“這個是什么字?”“記住了,你真棒!”“沒記住,你沒有認真聽爸爸(媽媽)讀么?”“再想想,好,爸爸(媽媽)再告訴你一遍,下次記住了?!薄斑€是沒記住呀,你怎么……”長此以往,一提起和爸爸(媽媽)讀書,孩子就想到沒完沒了的識字,你說他會喜歡讀書么?
其實,讀書最主要是感受書中的樂趣。特別是一年級的孩子,本來識字量就不大,要他通過文字來讀書,不能不說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很多適合低年段小朋友讀的書,都是以畫面為主。如繪本,一大幅畫旁,就是寥寥幾字。很多時候,孩子看懂了有趣的畫面,未必能夠讀全那幾個字。家長只要讓孩子自由翻看,自由說話,當孩子需要時與其溝通那就可以了。
2. 忌講解內容,注意尊重孩子對文本的獨特感受。現在的大部分家長,屬于有文化類型,在進行親子共讀時,很喜歡讓自己的理解代替孩子的理解?!皝?,看看,這只狐貍多狡猾呀!”“壞蛋大灰狼多兇呀!”“小豬真懶呀!”諸如此類。久而久之,“共讀”變成“被共讀”,不僅給孩子的理解蓋上了特定的印章,還剝奪了孩子對文本的獨特感受。要知道,孩子的世界單純而繽紛,在他們眼里,小豬可能是可愛的,大灰狼可能是愚蠢的,狐貍也可能是聰明的。當孩子長期“被共讀”,他還能感受讀書帶給他的獨特感受么?他還會喜歡讀書么?家長真的不必事事替孩子著想、包辦,只需要陪伴,感受著孩子的感受,適當引導即可。
3. 忌追求所謂的閱讀訓練,注意孩子的年齡特征。一提到閱讀訓練的好處,我們的老師可能會如數家珍,什么“補白填空豐富內容”“借助畫面進行想象”“續(xù)編故事文段訓練”……其實,對于低年段的孩子來說,我們不必著急進行這樣那樣的訓練,更不能要求家長配合進行,所以我們的課例探討要更有導向性。曾經聽過這么一節(jié)繪本閱讀指導課《我的幸運一天》,當小豬逃離了狐貍的家,舒舒服服地坐在家里時,老師在文中的插圖旁出示了一個這樣的問題:小豬一邊吃著小甜餅,一邊研究著什么?學生們天馬行空,說什么的都有。有的學生為了引起小伙伴的注意,越說越離譜了。對于低年段的孩子來說,這些所謂的訓練,個人覺得還是越少越好,與其讓其亂想亂猜,不如讓其先讀好手中的這本書,根據自己的認識去閱讀就好。
4. 忌只讀一遍,注意反復閱讀的樂趣。低年段的很多老師在上完某一本繪本閱讀指導課后,向孩子們推薦其它的讀本,卻忽略了再次閱讀的引導。很多家長,對自己喜歡讀的書可能會一讀再讀,卻不喜歡和孩子再次共讀同一本書。要知道,“好書不厭百回讀”,這樣的讀書方法對親子共讀同樣適用。當孩子繼續(xù)拿起這本書時,可能他要跟你分享的又是另外的樂趣。每一遍的讀對于讀者來說都是有思考,有收獲的,哪怕對象是低年段的孩子。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