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子東
誠品進香港,在銅鑼灣崇光對面的希慎廣場,占了六、七、八三個樓層。晚上十點多,依然人流如潮,熙熙攘攘,穿行在世界文學與建筑藝術(shù)等書架長廊之間,乍一看,頗有文化氣息。
但和臺北的誠品比較,還是不同。臺北有敦化南路店,24小時開放,過了午夜,人卻更多,潮男靚女,衣著整齊,男的多為簡約休閑裝, 女生則黑色短裙,儼然是去參加派隊的范兒,卻又的確在專業(yè)書架或暢銷書前徘徊,或坐在角落細細翻書。最叫人驚訝的是付款臺前居然一直排著幾十人的長隊。眼見為實,我當時還拍了照片,兩個有著很長“眼睫毛”的少女,手里拿著旅游指南,后面一個睫毛不那么長的美女手里拿著哲學詞典。這樣的景象,令我流連忘返,滯留許久。
臺北誠品總店在新商業(yè)區(qū),一座現(xiàn)代化玻璃大廈。里面除多層書店外,還有很多新潮的商店,給人感覺是商品很流行、很時尚,在別處買不到(或者在別處買意義就不同了)。其實現(xiàn)在香港誠品所在希慎廣場的第二、三、四、五層,也都是新奇獨異的商店,頂樓有很多餐廳和飯店。和臺北一樣,誠品書店書多店也多,不一樣的只是香港人流穿梭,售書臺前卻很少有人排隊。大部分人包括我在內(nèi),只是看熱鬧、觀風景,說得好聽點,是看書者多,買書者少。
即使這樣,我以為誠品進香港,仍會帶來文化沖擊。只看不買,隨便看看書脊封面題目插畫也好,坐在書城里,總比坐在別的地方好。
以書的數(shù)量論,深圳、上海書城一點不輸誠品,輸只輸在書卷氣。這氣息,容易感受,卻難以形容。一定要說,大概是一種色調(diào),一種氣味。這色調(diào)、氣味靠噴漆香熏卻也無用。具體講,是書的擺法,書的分類、排列及布置方式。內(nèi)地書城,一般來講,總會將一些人文藝術(shù)科學價值不高的書放在居中顯眼處,并配有大字醒目宣傳,真正好書、必讀書、經(jīng)典書也有,卻大多散在各個角落,有心人想找,營業(yè)員也不一定幫得上忙。這種“劣幣淘汰良幣”的現(xiàn)象,除了經(jīng)營者以銷量擺弄文化外,售書者的基本素質(zhì)也是一個關(guān)鍵。
我在想,報紙是否可以定期公布一下書店擺書賣書的優(yōu)先秩序,同時請書評家和學者提供另一份;或者由報紙、網(wǎng)站等每月提供一份暢銷書榜,同時請讀書人列份推薦書目,最重要的,要將兩種書榜同時交給書店,引導他們的擺放和宣傳。
我最近又去了倫敦查令十字街頭的書店,深深感到一個民族的文化水平有時就和書店營業(yè)員的平均文化水準有關(guān)。
不開玩笑。(作者為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