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萍芳
拓展閱讀是以課文為中心,由課內學習拓展到課外閱讀,讓學生更好地獲取語文知識與語文能力。就現(xiàn)在的社會形勢來看,薄薄的語文書顯然不能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教師也不能停留在過去那種冗繁地分析課文上。為了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需要,教師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巧妙架設,使課內與課外快捷鏈接,促進學生知識的立體化與綜合化。下面將簡單敘述一下筆者對閱讀拓展的一些看法。
一、課前拓展,喚醒期待
很多文章都有一定的創(chuàng)作背景,要深刻理解文本表達的深意,進行拓展閱讀必不可少。如果我們直奔課文而不顧其余,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就無法達到一定的深度與高度,自然也就無法體會到文章的妙處與文章的主旨。因此,為了讓學生了解課文的寫作背景及課文的相關知識,教師可以采用課前拓展策略,讓學生從課外閱讀中巧妙抽取有效信息,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結合情境予以呈現(xiàn)。這樣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期待欲望,從而幫助學生建構屬于自己的意義理解,為學生理解文本層層鋪墊基石。
以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端午日》一文為例,雖然端午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然而過去的端午節(jié),有很多傳統(tǒng)民俗活動,正如課文中所說有掛艾草、懸蒲劍、飲蒲酒、劃龍舟……而現(xiàn)在的端午節(jié),我們還自己親手包粽子嗎?還會在額頭點雄黃嗎?還熏菖艾、掛香袋、看劃龍舟嗎?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淡忘使學生無法體會作者對“桃花源”憧憬和向往的心情。為此,筆者讓學生在課前自己收集關于端午節(jié)的來歷,以及湘西人過端午節(jié)的相關風俗,在課上讓學生根據(jù)自己在課前收集的資料說一說,甚至有的學生還為端午獨特的文化起源于湖南還是蘇州而辯論起來。
二、課中拓展,提升感悟
1向精美語言處有效拓展
入選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的課文篇篇都是精品佳作,文中不乏妙詞佳句和精彩語段,值得學生做進一步的拓展訓練。在表達情感的有關詞句段上著力,適時適當引進課程資源,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感受、積淀、習得語言的意識,還能使學生在學習語言時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到作者用詞的精妙,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例如《為你打開一扇門》一文,文章用散文詩式的語句,深入淺出地闡述了文學是什么,形象生動地描繪了文學的魅力。學生可以在學習的基礎上,積累優(yōu)美的字詞,豐富自己的語言。如文中第一段,由“門”引出話題,并以一句“世界上有無數(shù)關閉著的門”引發(fā)讀者的思考:哪來那么多門?為什么都關閉著?然后用“打開這些門”與“不想開門探尋”形成鮮明而強烈的對比,再次引出讀者的思考:二者所產生的感受和結果為什么會那樣的截然相反?這種種疑團無疑會深深地打動青少年讀者的心靈,激起他們對打開這些“關閉著的門”的強烈欲望,自然地引出魯迅先生曾說過的話:“每個人都處在新舊感情互相交錯的矛盾中,藝術的作用,不僅是幫助人明辨事理,而且也在促進人們的感情上的變化”。
2向文本空白處有效拓展
有時在作品中,為了文章本身寫法的需要或為了某種特殊的表達效果,作者會在文章中留下一些空白,這些空白給人以想象的余地。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這些文章的留白處進行富有個性色彩的拓展,讓學生在留白處放飛思緒,去補充發(fā)揮,品味出“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意境,從而更好地體悟文學作品的審美價值。
例如《皇帝的新裝》一文,文章最后游行大典結束之后會發(fā)生些什么,兩個騙子會逃到哪兒去等問題在文中都沒有說明,這就留給作者許多想象的空間。我們可以抓住這一空白進行有效的拓展,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力為文本進行續(xù)寫補充。有的學生說:“因為一個天真說實話的孩子,皇帝醒悟了,開始專心治理國家,并放逐了織師?!币灿械膶W生說:“皇帝回到宮中后大怒,并下令只要看不見這件衣服的全部殺無赦,導致這個國家的居民沒有人敢說真話了,久而久之這個國家成了一個謊言國,不久就滅亡了?!睂W生的奇思妙想有效激活了思維,也讓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更加深刻了。
3向文本主題處有效拓展
解讀文本離不開對主題的研究和理解,因為主題是文章的核心與靈魂,體現(xiàn)著作者對社會生活的認識和評價。教師要圍繞主題做出形式不一的拓展,讓學生形成自己獨特的閱讀體驗,在感知、理解、評價、創(chuàng)獲文本的過程中有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收獲和新的創(chuàng)造,從而發(fā)展思維,領悟文本主題。
以《柳葉兒》一課為例,文中用飽含深情的語句表達了作者“樂”和“苦中帶澀”的思想感情。筆者先讓學生熟悉課文內容,進人情境,明確文中所寫的事,品味課文中生動描寫的語句,在此基礎上再去深入探討文章的主旨。例如,搶柳葉兒吃,這本來是一件極苦的事,但童年的“我”為什么會感到“最樂”?“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圓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層肚皮幾乎撐得透明”。這句話除了寫“我”吃柳葉兒包子時的貪婪和吃的數(shù)量之多外,還寫了“我”的其他一些狀況,這是有意夸張,還是真實寫照?另外,在去搶柳葉兒的路上,有一段生動的景物描寫,有何作用?通過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探究,學生更能深入體會到作者在那個年代饑餓、瘦削到何種地步。例如,作者用生動細致的描寫方法和飽含感情的語句,對去搶柳葉兒的路上的環(huán)境進行描寫,表達作者“苦中略帶些澀”的滋味和“苦中作樂”的心態(tài)。對這些問題的思考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感悟,將文本主題提升到了更高的一個層次。
三、課外拓展,拓寬視野
在“大語文”教學理念下,語文學習不應僅限于課本、課堂,認為學習完課文就意味著知識學習的結束,而應在用好教材的基礎上拓寬空間,以一篇帶動多篇的閱讀,甚至是一本、多本的閱讀,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幫助學生進行能力遷移,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將課堂上所學的方法運用到課外閱讀中去,讓學生在實踐中拓寬視野,提升閱讀水平。
以《范進中舉》一課為例,文中用鮮明的對比手法和高度的諷刺藝術批判了社會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毒害和趨炎附勢的世風。在學習完課文后,教師可以推薦學生閱讀《儒林外史》的其他章節(jié),認清清朝的社會現(xiàn)實。或者讓學生讀魯迅論《儒林外史》、郭英德老師對《范進中舉》的評析等,這樣不僅能讓學生與名家大師比一比閱讀后的想法和認識,也能使學生在課外拓展中進一步認識到封建科舉制度下文人的迂腐、病態(tài)和畸形的心理。
“教科書不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加強拓展閱讀,能有效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鞏固課堂學習效果,為有效教學錦上添花。教師要巧用心思架設橋梁,讓學生在豐富的閱讀實踐中學會運用語言文字,讓拓展閱讀成為護養(yǎng)課內閱讀的肥沃春泥。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第二中學(21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