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曉軍,陽 輝,歐 松,雷湘云,楊 煉,鄭煜煌
2.中南大學(xué)湘雅二醫(yī)院。
我國是乙型肝炎高發(fā)國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攜帶率約為7.18%。近年來,我國艾滋病疫情日趨嚴峻,現(xiàn)有HIV/AIDS人數(shù)高達85萬,而且感染人數(shù)仍呈上升趨勢[1]。由于HBV與HIV具有相同的傳播途徑,因此,HBV/HIV合并感染情況比較常見。國內(nèi)外相關(guān)研究發(fā)現(xiàn),HBV/HIV合并感染更容易導(dǎo)致乙型肝炎慢性化傾向,病程進展加快,病死率上升[2-3]。目前HBV與 HIV所用的抗病毒藥物和耐藥特征具有相似性,因此針對HBV/HIV合并感染患者,開展HBV和HIV抗病毒治療,正確選擇抗病毒治療方案,已成為HBV/HIV合并感染臨床治療亟待解決的問題。本研究采用替諾福韋、拉米夫定、依非韋倫聯(lián)合方案對20例HBV/HIV合并感染患者抗病毒治療,現(xiàn)將結(jié)果報道如下。
(一)一般資料 本研究對2011年2—10月首次來我院門診就診的HIV/AIDS患者進行篩查,共篩查患者304例,發(fā)現(xiàn)HBsAg陽性53例(17.43%)。按納入標準及排除標準共收集20例患者入組。
(二)納入標準 ①患者均經(jīng)省或市疾病防治中心確診HIV-1Ab陽性;②依據(jù)2010年衛(wèi)生部《艾滋病診療指南》符合抗病毒治療標準,CD4+細胞計數(shù)<350個/μL;③乙肝病毒標志篩查 HBsAg陽性,HBV DNA>500拷貝/mL;④均有良好依從性,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⑤年齡≥18歲。
(三)排除標準 ①合并 HCV、HDV、HAV、HEV、HGV等嗜肝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藥物性肝炎、血吸蟲性肝硬化、脂肪肝及肝細胞癌等其他肝臟疾病患者;②既往接受過抗反轉(zhuǎn)錄酶病毒治療、半年內(nèi)接受抗HBV治療患者;③合并嚴重機會性感染如結(jié)核、耶氏肺孢菌肺炎、新型隱球菌腦膜炎、巨細胞病毒視網(wǎng)膜炎等;④使用過免疫抑制劑;⑤重度貧血或有凝血功能障礙。
(一)儀器與試劑 對入組患者HIV RNA載量、HBV DNA載量分別采用反轉(zhuǎn)錄-聚合酶鏈反應(yīng)、聚合酶鏈反應(yīng)(PCR)檢測方法,檢測值均低于500拷貝/mL為檢測下限,所用試劑均由上海羅氏公司提供;CD4+細胞計數(shù)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美國BD公司,型號:FACSCalibur,試劑:美國BD公司的TriTEST三色試劑,使用Trucount絕對計數(shù)管。
(二)治療藥物 對20例入組患者均采用替諾福韋、拉米夫定、依非韋倫聯(lián)合治療方案,在第12、24、48周定期對患者進行追蹤隨訪,總結(jié)分析治療前后CD4+細胞計數(shù)、HIV RNA載量、HBV DNA載量、HBeAg血清學(xué)轉(zhuǎn)換、肝腎功能等指標變化。
(三)統(tǒng)計學(xué)處理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包建立數(shù)據(jù)庫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對計量資料采用ˉx±s進行描述性分析,用t檢驗進行推論性分析。對計數(shù)資料用率、構(gòu)成比進行描述性分析,用檢驗進行推論性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20例入組患者中,男17例,女3例,平均年齡(35±3)歲;CD4+細胞計數(shù)≤50個/μL10例,51~100個/μL 4例,101~200個/μL 4例,201~350個/μL2例,平均CD4+細胞計數(shù)(81.15±4.26)個/μL;HIV RNA 載量102拷貝/mL 1例,103拷貝/mL2例,104拷貝/mL8例,105拷貝/mL3例,106拷貝/mL以上6例;HBV DNA載量103~104拷貝/mL 8例,105拷貝/mL 3例,106拷貝/mL 4例,107拷貝/mL2例,108拷貝/mL3例;HBeAg陽性7例;丙氨酸轉(zhuǎn)氨酶正常13例,40~80 u/L4例,>80 u/L3例;腎功能正常,肌酐平均(61.8±4.26)μmol/L,乳酸(1.26±0.34)μmol/L。對20例入組患者進行了1年的隨訪觀察,至2012年10月,有15例繼續(xù)堅持治療,另外5例失訪脫落(12周內(nèi)),死亡4例,其中1例家中意外死亡,2例入組后2個月內(nèi)合并耶氏肺孢菌肺炎治療無效死亡,1例因乙肝肝功能衰竭死亡;1例因3級嚴重皮疹終止治療。
入組患者治療前平均CD4+細胞計數(shù)(81.15±4.26)個/μL,治療后第12、24、48周平均CD4+細胞計數(shù)較治療前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各時間點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1);其中前12周CD4+細胞計數(shù)增長速度最快,之后趨于平穩(wěn),見表1。
表1 治療后不同時期CD4+細胞計數(shù)情況(ˉx±s,個/μL)Table 1 CD4+ cell count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after treatment(mean±s,cells/μL)
HIV RNA病毒載量治療后第12、24、48周陰轉(zhuǎn)率分別為20.00%、86.67%、100%;HBV DNA病毒載量治療后第12、24、48周陰轉(zhuǎn)率分別為86.67%、100%、100%。HIV RNA 隨治療時間延長其陰轉(zhuǎn)率逐漸升高,而HBV DNA在治療12周后即表現(xiàn)出較高的陰轉(zhuǎn)率,見表2。
7例HBeAg陽性患者治療12周后,2例出現(xiàn)血清學(xué)轉(zhuǎn)換,轉(zhuǎn)換率為28.57%,在第24、48周仍只有2例保持血清學(xué)轉(zhuǎn)換。
治療12周后,所有患者肝功能均正常,第24、48周未出現(xiàn)肝功能損傷;治療12周后,10例患者出現(xiàn)血清肌酐輕度升高,但均在正常范圍內(nèi),治療24周,11例患者出現(xiàn)血清肌酐進一步升高,但僅有1例超出正常范圍,為204μmol/L,第48周所有患者血清肌酐較第24周不同程度下降,且均在正常范圍之內(nèi),平均下降值18.7μmol/L;血乳酸值治療前后均保持正常。
表2 治療后不同時期病毒載量變化[n(%)]Table 2 The viral status of serological tests at different times after treatment[n (%)]
國內(nèi)外研究發(fā)現(xiàn),在HIV感染者中,HBV感染引起的肝臟損害是影響病情進展和死亡的重要因素。HIV可使乙肝慢性化率增高,而血清HBeAg轉(zhuǎn)換和 HBsAg轉(zhuǎn)陰率降低[4-5]。因此,HIV/HBV合并感染者肝纖維化進程加速,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及肝癌的發(fā)生率相對更高;而HBV合并HIV感染可加速免疫系統(tǒng)嚴重損傷的發(fā)生,導(dǎo)致免疫重建困難加大,并且若未合理選擇具有雙重抗病毒活性的藥物,在很大程度上會誘導(dǎo)HIV耐藥株的出現(xiàn)以及抗病毒藥物之間的交叉耐藥,最終導(dǎo)致治療失敗。因此,選擇合理抗病毒治療方案是改善和提高HBV/HIV合并感染者預(yù)后的關(guān)鍵措施。
本研究對304例確診的HIV/AIDS患者進行篩查發(fā)現(xiàn),HBsAg陽性率占17.43%,是普通人群(HBsAg攜帶率約為7.18%)的2倍以上,提示艾滋病人群感染HBV的概率明顯高于普通人群。Wang等[6]的研究進一步證實HIV與HBV合并感染存在相互影響。通過替諾福韋、拉米夫定、依非韋倫聯(lián)合方案治療后,患者CD4+細胞計數(shù)較治療前明顯升高,尤其在治療前12周升高的更為顯著,可能與抗病毒治療后機體發(fā)生免疫重建有著密切關(guān)聯(lián),大量死亡的純真CD4+細胞在免疫重建中得到再生和修復(fù)。HIV RNA病毒載量下降相對緩慢,但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其陰轉(zhuǎn)率逐漸升高,第24周陰轉(zhuǎn)率達86.67%,第48周全部陰轉(zhuǎn),同時所有入組患者CD4+細胞計數(shù)一直呈上升趨勢,提示該方案對HIV病毒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前期下降的緩慢可能與入組患者病毒載量的高低有一定關(guān)系。治療12周后,HBV DNA的陰轉(zhuǎn)率高達86.67%,第24周后全部陰轉(zhuǎn),且持續(xù)保持,提示該方案對HBV亦具有較強抑制作用,然而HBeAg血清學(xué)轉(zhuǎn)換率較低,這可能與短期內(nèi)免疫重建不完全有密切關(guān)系,在一定程度上也進一步證實HIV感染能影響乙肝患者的免疫應(yīng)答,降低血清學(xué)轉(zhuǎn)換,需延長觀察期至96周,追蹤血清學(xué)轉(zhuǎn)換情況。在對肝腎功能、乳酸檢測過程中,肝功能在治療12周后均恢復(fù)正常。血清肌酐在治療12、24周均有逐漸升高趨勢,但僅有1例超出正常值,并且在治療48周時未予特殊處理較前下降,均在正常范圍內(nèi),血乳酸值治療前后未出現(xiàn)異常變化,提示該治療方案安全可行。
綜上所述,使用替諾福韋、拉米夫定、依非韋倫聯(lián)合方案治療HBV/HIV合并感染,能夠同時降低兩種病毒載量,實現(xiàn)HBeAg血清轉(zhuǎn)換,提升CD4+細胞計數(shù),并且對肝腎功能沒有較大損害,可作為臨床上HBV/HIV合并感染治療的優(yōu)選方案。對于HBV/HIV合并感染抗病毒的長期應(yīng)答率及耐藥發(fā)生率等情況,有待大樣本、長療程進一步觀察研究。
[1] Thomas DL.Growing importance of live disease in HIV-infected persons[J].Hepatolgy,2006,43(2 Suppl 1):s221-s229.
[2] Soriano V,Puoti M,Peters M,et al.Care of HIV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updated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HIV-Hepatitis B Virus International Panel[J].AIDS,2008,22(12):1399-1410.
[3] Iser DM,Warner N,Revill PA,et al.Coinfection of hepatic cell lines with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and hepatitis B virus leads to an increase in intracellular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J].J Virol,2010,84(12):5860-5867.
[4] Wursthorn K,Wedemeyer H,Manns MP.Republished paper:Managing HBV in patients with impaired immunity[J].Postgrad Med J,2011,87(1025):223-238.
[5] Cheng PN,Chang TT.Entecavir:apotent antiviral with minimal long-term resistance in nucleoside-naive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J].Expert Rev Anti Infect Ther,2008,6(5):569-579.
[6] Wang H,Li Y,Zhang C,et al.Immunological and virological responses to cART in HIV/HBV co-infected patients from a multicenter cohort[J].AIDS,2012,26(14):1755-1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