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偉
前不久,我的郵箱接二連三收到同一人的數(shù)封郵件,發(fā)件者稱是我十多年前的舊同事,說了N多想念云云急于拜訪之類的話。見其名字,隱約有些印象,循跡回訪其博客,方知其年方幾歲的孩子,已經(jīng)被成功包裝成了“國內(nèi)年紀最小會員級別最高”的作家,與文學大師們的合影著實惹眼。聯(lián)想到自己近年在某些群眾組織混了幾個虛銜,心有所悟。
愛好寫作,原本是件志趣高雅之事。天賦高,更是難得。但對于一個十歲不到的孩子,偶爾涂鴉無可厚非,若將寫作當成大事來抓,會不會影響孩子的心智和學習呢?在原本該好好學習的黃金時段,卻用社會活動來包裝自己,到底是望子成龍,還是本末倒置、拔苗助長?
偶然看見某知名文學選刊的活動廣告——邀請您推選心目中“最愛女作家”。微信、微博、二維碼、網(wǎng)站、紙媒……一場大張旗鼓的全媒體營銷活動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而備選的作家中,據(jù)說不乏有人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貼公告、加鏈接、發(fā)紙條,暗地里號召各自“粉絲”替自己投票點贊賺人氣。這要是一場純粹的商業(yè)活動,無可厚非,但用在文學和作家身上,總令人感覺有些異樣。如此行徑,作家們就一點兒也不感到臉紅嗎?如此“最愛”,“愛”從何來?
市場經(jīng)濟,娛樂至死。無論是前者的望子成龍,還是后者的不甘寂寞,都實難讓人接受。生活萬花筒,好事者拿作家說事兒,嘩眾取寵地搞幾個排行榜、鬧幾個評選,原本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作家們自己對此類本末倒置的行為習以為常,并深以為然,甚至大有趨之若鶩的架勢,長此以往,何來心思和精力創(chuàng)作?作家不靠作品說話,改用嘴皮子、性別和臉蛋兒,文學將走向何方?被書寫下的又該是怎樣的時代記憶?我們的后代接受到的又該是何種文化思想?
“更多的時候,市場背離文學,走俏的只是俗品、艷品。文學是有獨立性的,是引導人類精神生活的旗幟,其價值和作用非市場所能衡量。面對市場,今天的文學少了一點骨氣和抱負。文學的本義是引領(lǐng)和提升,而不是迎合屈就。文學要有勇氣,引導市場,引導消費……我們應該用精神的力量創(chuàng)造文學的市場?!甭犕曛袊鐣茖W院副院長張江的這番話,還有作家想拿“市場”作為自己追名逐利的遮羞布嗎?
作家可以戴上明星的光環(huán),也可以成為富豪。因創(chuàng)造出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而獲得榮耀和財富,跟純粹為了名利去創(chuàng)作,完全是兩碼事兒。換言之,作為一名合格的寫作者,先得好好“下蛋”,下“好蛋”,而不是忙著四處打鳴招搖!
當下文壇這股追名逐利、本末倒置之風當休矣。至少,不可助長。
【原載2014年7月29日《渤海早報·渤海潮副刊》】
插圖 / 喜看作家隊伍又壯大 / 張耀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