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銘
(溫州市第十二中學,浙江 溫州 325000)
語文教學設立早讀環(huán)節(jié)是長久以來的傳統,學界大多把早讀看做是學生學習語文的黃金時間,將之作為課堂的有效延續(xù)和補充。但現今高中階段的早讀卻單調、乏味、無序和低效,這從語文早讀現象中可見一斑:班主任找學生談話,學生出黑板報、做練習、昏昏欲睡,有時或為應付老師表面陣勢浩大書聲瑯瑯,實際上卻濫竽充數有口無心,甚至連語文教師自己有時也在教室里閑庭信步。這些都是由于學生不會讀書,教師對早讀認識不到位造成的結果。早在我國南宋,理學家朱熹就曾根據自己長期的讀書體會及對前人經驗的概括,在如何讀書和記憶方面提出了精辟的見解,仔細推敲便可發(fā)現,他的“朱子讀書六法”所闡述的思想與現今高中生早讀中缺乏的觀念有許多耦合之處。筆者在現代學習論的話語體系中借鑒朱子的六大讀書經驗,從早讀的目標設定、內容安排、形式創(chuàng)新等方面,對提高高中生早讀效率做分析和探究。
改變語文早讀現狀的首要意旨在于改變早讀在學生和教師心目中的印象,讓早讀成為真正的一節(jié)“課”,從而使參與者重新審視并明晰它的重要作用與意義。
朱熹曾言:“為學,須是裂破藩籬,痛底做去,所謂一杖一條痕!一摑一掌血!”①提倡讀書應該具有“著緊用力”——“寬著期限,緊著課程”的精神,即在每個學習時間段都要有“救火治病”的緊迫感,不可松松垮垮,悠悠歲月。從語文學習的時間上來看,早讀是學生每天接觸語文的第一時段,可以讓學生在情緒、態(tài)度、意志、信念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做好學習語文的準備。如果早讀氣氛沉悶、枯燥乏味,無疑將抑制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甚至影響一天的語文學習狀態(tài)。所以教師和學生都必須在思想上重視早讀,在早讀時做到抖擻精神,積極奮發(fā),激發(fā)對語文學習的渴望和熱情。
再者,從早讀所具有的作用上來看,有效早讀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專心致志的學習習慣,提高他們的審美和文學鑒賞能力。正如葉圣陶、朱自清在《精讀指導舉隅前言》中提到反復吟誦作為一種境界的可貴,不同形式的專心朗讀,能夠讓參與者充分熟悉文本,從而調動已有的語言背景和經驗進入對文本的深層把握。正如朱熹所言:“讀書之法,莫貴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則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雹诰泳闯种臼侵祆渥x書六法之根本,而大凡學者,都須收拾此心,令精神專靜純一,日用動靜間都無馳走散亂,方能將文字讀得精密通透,對內容體悟高深。“書不記,熟讀可記;義不精,細思可精;唯有志不立,直是無著力處?!雹墼缱x是訓練注意力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能使學生主動地服從于讀書這一特定的目的和任務,有選擇地反映書本知識,并使自己的心理活動離開一切無關的事物、抑制多余的活動,高強度地停留在被選擇的書本朗讀或記憶上,這對整個高中的學習都將起到積極的維持、組織和調節(jié)作用。
若想徹底改變早讀無序低效的現狀,則教師必須在學期之初就將早讀納入學期教學計劃,將每天早讀的內容與其預設目標作為備課環(huán)節(jié)的一部分,針對教學難易深淺的不同情況選用不同的早讀材料。
“未得于前,則不敢求于后,未通乎此,則不敢志乎彼”。④朱熹闡述“循序漸進”的一席話強調了前期知識準備對新任務完成的重要性,這與大多數教師對早讀的認識不謀而合,即都將早讀認定為對所學文本的預熱。但是,朱子在重視良好認知準備狀態(tài)的同時更強調讀書認識由淺入深、由此及彼,需分先后,漸進前行的過程。這就啟發(fā)教師在安排早讀時必須持有嚴密的步驟和計劃,力求做到使每天早讀課與課堂教學目標有機結合。
高中早讀,越是知識繁瑣難度加深,教師早讀的計劃越要周密可行,避免學生做無用功。筆者現任高三教學,一個恰當的早讀計劃增添了復習階段的語文學習的有序性、系統性,減少了盲目性,學生的學習負擔也減輕了許多。語文高考考題雖然覆蓋面廣,題型多變,但萬變不離其宗,知識涉及字音成語的識記積累、文言知識、語段閱讀、古詩詞背誦等方面。據此筆者確定了高三上半學期的早讀內容:基礎知識,以現代漢語普通話字音、成語兩個部分為先;文言實詞、虛詞的用法和意義隨后;古詩背誦則貫穿始終,從而實現由現代到古代、由淺入深,同時將早讀內容與復習專題做統一規(guī)劃。比如在復習文言文專題時,一節(jié)早讀安排學生精讀一篇課本內的文言文,以及文中實詞、虛詞涉及的相關例句和用法。雖然整理量比較大,但文言文復習一個月下來,學生的文言閱讀能力有了顯著提高,文言解題能力相應提高一個層次。因此,在高中早讀過程中,需要由面上升到點計劃早讀,切忌泛泛而讀。
當然,課內文本的閱讀量畢竟有限,對課外的遷移更是早讀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必要途徑。遷移是指已經學習過的東西在新情境中的應用,也可認為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當今教育界提出的為遷移而教,為遷移而學就是要充分發(fā)揮遷移的積極促進作用,而這種教育觀念同樣應該被運用到早讀教學中。朱熹在六種讀書法中雖未達到為遷移而教而學的高度,但也明確地提出“切己體察”的讀書法。這種讀書法不僅要求讀書者將書本上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個人實踐活動,還提倡將知識系統化,從而使學習者對書本知識的認識進一步豐富和深入,形成學習中的正遷移。
筆者在高三考前的早讀中為訓練學生語感,就對學生進行了相關文言文、美文的閱讀遷移?,F行高中語文教材為學生配備了一套《高中語文讀本》,選編了若干篇不同時代文質兼美、篇幅短小的文學作品,能夠有效避免學生在相關專題的學習中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弊端,只可惜對之重視的教師鮮而有之。筆者試將必修一至五的讀本文章進行分類和篩選,將其分為“短詩一束”、“思想者遠游”、“兼濟天下”、“詩意生存”等主題,必要時首先高屋建瓴地補充相關文學流派或作家的寫作概況和風格,使學生在宏觀上對之有所了解,再進行誦讀品味和揣摩涵泳。半個學期的早讀下來,筆者所在班級的學生在二??荚囍?,寫作材料豐富了起來,在進行詩歌鑒賞和文言閱讀時也具備了一定求同存異、比較分析的能力,而這些都與本學期早讀的改革密不可分。
早讀以“讀”為主要的形式,但如果教師一味地讓學生去讀去背,時間不長,學生的注意力就會轉移,即使是臨近高考的學生,也會流露出疲勞感和枯燥感,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影響早讀效果。
朱熹主張讀書以虛心涵泳為本,意即讀書時要以平常心去秤停前賢之書,不可先入為主,需要細心玩味,方能深入領悟書中的精義旨趣。若是想要真正達到朱熹所說涵泳體味的境界,勢必要改革現行的群讀形式,根據高中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調動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參與早讀。首先,教師可以在早讀中做好范讀和指導工作,讓學生在朗讀的藝術魅力中體悟文脈精髓。尤其是詩歌和文言文,教師自己若能仔細揣摩,認真體味,為學生提供準確清晰、激情澎湃的示范性朗讀,更有助于學生深刻透徹地理解課文,誘發(fā)情感共鳴,激發(fā)學生真正理解蘊涵文中的文字美、語言美、情感美。其次,對于篇幅短小但難懂的文章,還可以采用速讀的方法。不要在某一個字,某一句話上停留過久,爭取時間對同一篇文章多讀幾遍,因為每一次閱讀,都是一次思考。中國古代的私塾教育,一直采用的就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教書觀,大約也是這個目的。當然,速讀也需要教師的適度監(jiān)督,一味瞎讀也會失了控制。除此之外,還可以分角色朗讀,從而感受人物形象把握細微情感,如高二課文中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男女生的選段配合讀,讓早讀不再死氣沉沉;詩情畫意的配樂讀,讓特有的音樂旋律和節(jié)奏與文學意境和諧共振,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筆者讓學生配以輕音樂誦讀,學生便很快進入情境;一顯身手的競賽讀,將文字的玩味與朗誦能力相結合,其實對于重音、停頓、速度、語調等的把握,就需建立在對文字的品讀之上?!白x書之法無他,唯是篤志虛心,反復詳玩為有功耳。”⑤形式多樣,有趣是大前提,但所有的形式無非都是想讓學生咀嚼意境的深味,拓展思想的維度,進入文本的世界。
朗朗的讀書聲能為早讀營造良好的氛圍,而靜心思考的停頓也是必不可少的補充??鬃釉岢觥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思想,朱子“熟讀精思”的思想則是對其的進一步闡發(fā)。在“熟讀精思”中,朱子認為只有在讀后反復思考,才能對書中深邃的意旨逐漸領悟,直至有較透辟的理解。反觀現今高中的早讀,學生多在二三十分鐘早讀后筋疲力盡,而對于內容卻所記無幾,知之甚少。高中生善于理解性記憶,為求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在自由朗讀時教師可讓學生多問為什么,主動發(fā)現問題、思考答案,劃出重難點句子,讓學生在讀中思考,在思考中讀,以讀促思,以思導讀,讀思結合,才能有質的飛躍。另外教師還可根據早讀內容設計一些稍微簡易的練習,讓學生在自讀中檢測閱讀效果。筆者也曾用此方法將讀練相結合,發(fā)現這既能幫助學生掌握早讀內容,又能反饋檢查早讀情況。始讀,未知有疑,漸漸有疑,則節(jié)節(jié)是疑,疑漸漸解,都無所疑,方始是學。朗讀只是形式,而在這種朗讀中使學生獲得能力的發(fā)展,經驗的取得,才是真正的目的。
古人云:“松聲、澗聲、琴聲、鶴聲……皆聲之至清者,而讀書聲為最?!毙抡n標對語文朗讀教學的重視表明了素質教育的必然趨勢,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不可替代更促使我們不可忽視早讀這一主陣地。朱熹的六條讀書法,通過客觀地總結人們在讀書時的心理活動規(guī)律,數百年來指導了無數讀書人更好地潛心求學,直至今天,仍值得教育者借鑒。筆者希望藉此理論在早讀上的運用,為更多研究早讀的學者拋磚引玉。
注釋:
①黎靖德編.朱子語類.長沙:岳麓書社,1997:2508.
②朱熹.朱熹集(卷十四).郭齊、尹波點校.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546-547.
③朱熹.朱熹集(卷七十四).郭齊、尹波點校.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3902.
④朱熹.朱子大全·讀書之要.北京:中華書局,1936:157.
⑤朱熹.朱熹集(卷五十五).郭齊,尹波點校.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2766.
[1]朱熹.朱熹集.郭齊、尹波點校.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2]孫培青,李國均.中國教育思想史.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3]黎靖德編.朱子語類.長沙:岳麓書社,1997.
[4]浙江日報編輯部編.學人談治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5]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語文課程標準研修.教育部師范教育司組織.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何會.高中語文早讀課現狀及對策.語文教學與研究,2007(2).
[7]郝如新.朱子讀書法及其啟示.首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8]鄭穎.朱子讀書法的現代學習論解讀.開封大學學報,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