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鵬林
我校是典型的農村學校,從教二十年來,所接觸的學生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子女,他們的父母為了生計,多年外出打工。這些學生一入學便被打上“留守兒童”的標簽,從小到大都是由爺爺、奶奶或親戚扶養(yǎng),他們在學習上存在很大的自卑感,性格內向,自主學習性差。學習比較好的學生都到縣城學校就讀,留在農村就讀的這些學生基礎較差。八年級物理課程,對他們來說有一種新鮮感,但他們的心情又很復雜,怕學不好物理課,或者剛學的時候情緒高漲,過了一段時間就一落千丈,失去興趣。俗話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睂W習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強化劑,在學生的認識過程與學習活動中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因此,培養(yǎng)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是物理教師的現(xiàn)實選擇。
貫徹“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圍繞學生物理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我做了以下嘗試。
一、上好引言,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物理是八年級學生的一門新學科,能否上好第一堂物理課,將會對他們今后學習物理產生很大的影響。除了引言中的幾個實驗,我還安排了如下幾個有趣的實驗。
1.取相同的細棉線兩根,在下端系相同的螺母,上端固定,其中一根上系有一段橡皮筋。當兩只螺母從相同的高度落下時,沒有連著橡皮筋的那根棉線被拉斷了,這是為什么呢?
2.在漏斗中吹球。使漏斗朝下,內裝一乒乓球,從上端向下吹氣。提問:球會怎樣運動?很多學生都會回答“掉下去”。實驗結果與之相反。
3.在裝滿水的杯上用硬紙片蓋住,并倒過來,發(fā)現(xiàn)水并不流出,紙片也不下落,這是為什么?
通過做以上實驗,教師還要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以下問題,讓學生思考,讓他們知道物理就是我們生活生產中所碰到的問題,以激發(fā)他們求知探索的欲望:平靜的水面為什么產生倒影?水沸騰時從水壺中噴出的“白氣”是怎樣形成的?雷聲難道真是雷公電母發(fā)怒嗎?你知道雷雨天為什么不能在大樹下避雨嗎?高大的建筑物上為什么要裝避雷針?電是如何到我們家的?讓學生從第一節(jié)課就明白物理就在我們的生活中,這就為學生消除恐懼、樹立信心打下了基礎。
二、注重實驗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
學生動手實驗能讓他們鞏固已學過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在實驗教學中,教師應在學生實驗前,先示范、講解實驗的注意事項。在學生進行實驗時,要讓他們認真觀察實驗,并給出觀察問題,如在做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實驗時,要給他們設置如下問題:1.本實驗需要研究觀察什么?怎樣觀察?觀察時光屏、透鏡、火焰三者的位置關系如何?2.在光屏上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像?3.適當改變距離后像的大小有何特點?光屏上是否一直都有像?實驗時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觀察,然后再提問學生,檢查他們回答問題的情況,教師糾正他們在實驗觀察中的不當之處,這樣做有利于他們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
三、聯(lián)系生活實際講解課本中的物理現(xiàn)象
農村學生的生活貼近自然,在生產勞動和家庭生活中運用物理知識的例子不勝枚舉,因此教師除了講解課本上的內容外,還要列舉農村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物理現(xiàn)象。例如:(1)在學習影響蒸發(fā)快慢因素時,可引導學生分析農村曬玉米時,為什么要到陽光下曬(液體溫度的高低)、為什么要把玉米攤開來曬(液體表面積大?。瑸槭裁匆谑彝鈺瘢ㄒ好鏆怏w流動的快慢,即室外有風)。(2)在講到光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比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快時,可以舉例:在遠處看到山腳下的民工用大鐵錘打石頭時,我們看見鐵錘向下打時沒有聲音,往上提錘時才聽到聲音。(3)學到液化知識時,可以舉例:由于冬天天氣比較冷,我們坐面包車上街,司機把所有的門窗都關嚴,過了一會兒,車窗玻璃上蒙上了一層小水珠,這是怎么回事?(4)講到摩擦力知識時。自行車的外胎,車把手塑料套等為什么有凹凸不平的花紋?車軸處為什么經(jīng)常放一些潤滑油?(5)學到壓力與壓強的關系時,菜刀的刀刃薄是為了減小受力面積,增大壓強;(6)熱脹冷縮的性質。把煮熟撈起的蛋立刻浸入冷水中,待完全冷卻后,再撈起剝蛋殼,為什么蛋殼能輕松剝出。這些生活現(xiàn)象學生經(jīng)歷過,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培養(yǎng)良好的師生感情
學生學習某一科目的積極性,還常常與這一科教師有關,好多學生喜歡學習某些科目,大多都是因為喜歡該科目的任課教師。農村學生靦腆,想跟教師在一起,但又怕教師。為了讓學生有機會接近教師,我放下架子,每周星期天下午學生來學校時,我都到學生宿舍轉一轉,跟他們聊聊天、下象棋等,課余時間他們在操場上打籃球,我也過去湊熱鬧。平時在課堂上適當向他們提較簡單的問題,使中差生從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學習成功的歡樂,會使學生學習興趣比較持久地保持穩(wěn)定。中差生表現(xiàn)得更為敏感,即使答錯了,也不要在全班學生面前橫加斥責,而應該以鼓勵的口吻說:“比以前進步了,希望再加把勁?!倍啾頁P,少批評,多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讓學生真實感到你是一位和藹可親的良師益友。當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時,學習興趣自然提高。
五、適當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fā)展,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課堂教學在農村初中物理教學領域中已逐漸應用。它具有傳統(tǒng)教學手段所沒有的趣味性、直觀性。
學習“電流和電路”時,電流的形成非常抽象,看不見,也摸不著,教師可運用多媒體動畫摸擬出電荷在導線中定向移動形成電流,使燈泡發(fā)光,很形象,學生理解的效果很好。
學習“大氣壓強”的時候,教師講授馬德堡半球實驗時,把兩個馬德堡半球合在一起,抽掉里面的空氣后叫學生拉一下,拉不開,就證明大氣壓強的存在,但是,究竟大氣壓強有多大?學生沒有感受,印象不深。若采用多媒體技術就可以在課堂上模擬300年前的馬德堡半球實驗。
在講解“機械能的相互轉化”時,利用多媒體,可以使學生聽到水流聲,感受到氣勢磅礴的長江黃河水所產生的巨大能量,水能帶動水輪機轉動發(fā)出電來,使沒有見過大型水電站的農村學生,也能認識到水電站的運轉過程。
六、結合生活,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把學生引入身臨其境的環(huán)境條件中去,使他們由衷地產生情感和想象,從而自然地獲得知識和能力。如在“運動的描述”中有幾個基本的概念——運動、靜止、位置、參照物,對于枯燥的概念,我們可以創(chuàng)設如下問題情境:教師可以引入“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在這兩句歌詞中,分別以什么物體為參照物?表示什么物體的運動?在講機械運動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講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法國飛行員在空中手抓子彈的故事,進而引入主題。學習“牛頓第一定律”時,教師提出自己的觀察:“正在推著的小車,一松手就停住了,說明力是維持運動的原因,對嗎?”
物理教學中,如果教師善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產生正能量,那么,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和科學素質就有可能變成現(xiàn)實。
(責任編輯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