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負擔重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外顯的負擔,如作業(yè)數(shù)量多、學習時間長等;另一種是內隱的負擔,那就是對學習沒有興趣。如果將“減負擔”“高質量”片面地理解為減少作業(yè)量,這本身就是錯誤和盲目的。
“輕負”,即給學生減輕過重的學業(yè)負擔。我們要減的是給學生的身心健康帶來不利影響,甚至使其身心得不到健康發(fā)展的過重的負擔。
“高質”,即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在將學生過重的課業(yè)負擔減下的同時,提升教學質量,也是“輕負”的生命力所在。“輕負擔,高質量”的首要條件是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以及年輕人朝氣活力的抒發(fā)。
因此,筆者認為高中語文教學的“輕負擔,高質量”應做到以下三點: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他們發(fā)自內心的想學習;人文性、科學性的作業(yè)設計;教師注意自身素質的提高和教學方法的改進。
一、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他們發(fā)自內心的想學習
(一)學生的學習欲望與他的生命發(fā)展是緊密聯(lián)系的,滿足不斷發(fā)展的需要是學生學習的不竭動力
學生喜歡的是他自己的成長,需要發(fā)揮他們自身的興趣。這里,需要指出的是,教師“一言堂”的教學定勢必須改變,學生并不是課堂教學中無關緊要的旁觀者,而應充分發(fā)揮他們學習主體性的作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設計幾個問題,提綱挈領,然后老師站在教學過程一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只要適時點撥學生的討論方向,把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調動起來即可。教師設計好的導讀問題,只要能對整個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起到?jīng)Q定性作用即可,允許學生在不脫離文本的前提下適當拓展。
如在上《素芭》一課時,設計了這樣三個問題:
1.作者不惜筆墨,將素芭這一啞女形象放置到哪些特定情境中來展示的?
2.啞女素芭雖不能說話,但是我們從小說中仍然看到了一個活生生的形象和一顆晶瑩剔透的心。作者是怎樣塑造人物的呢?
教師點撥:人物描寫的方法
正面描寫:肖像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細節(jié)描寫、心理描寫
側面描寫:側面烘托、環(huán)境描寫、景物描寫
3.該如何理解“這次,她的丈夫用自己的雙眼和雙耳,非常仔細地察聽,相了親,娶了一位會說話的姑娘?!辈⑺伎歼@句話與主題有什么聯(lián)系?
這三個問題,把課文的主要問題一次性地呈現(xiàn)出來,在不知不覺中引導著學生對課文作全面的探討。投影顯示這幾個問題后,就把課堂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主動上臺發(fā)言,做一回老師。相對逐個提問的方式,它不僅節(jié)時,而且在整體思維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前后聯(lián)系,發(fā)揮自己的主動性,在對有把握的題目進行解答的同時,又可以對有難度的題目和同組同學進行討論,然后,把答案貢獻出來,和全班同學交流,不僅提高了學習效率,更重要的是一改教師“一言堂”的教學定勢,激發(fā)了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但是應注意:教師的設計應注重整體性和層次性原則,要符合從易到難,從低到高的認知規(guī)律,又要加以定向定量的控制。
(二)語文是一門最具開放性、最容易與生活發(fā)生聯(lián)系的學科,現(xiàn)實生活中到處都可以學習語文
生活中到處都存在著學習語文的資源,我們應該帶領學生走出單調狹隘的教學課堂,為教學活動提供生動有效的資源。教師應當樹立開放的語文教學觀念,充分利用學生課外與社會生活、家庭生活廣泛接觸的機會,充分利用現(xiàn)實生活中的語文資源,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增加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如王建軍在《“花未眠”——談高中作文有效教學的探索》中寫道:“金秋時節(jié)的某一天,在辦公室備課的我聞到桂花的幽香,貪婪地嗅著這令人心旌神搖的幽香;我計上心頭,決心推翻剛剛備好的作文教案,將學生帶到桂花樹下,來一個現(xiàn)場情境寫作。于是乎,我心定氣閑地踱入教室,慢條斯理地告訴學生我的這一想法。嘩,全體鼓掌。接下來,我?guī)е鴮W生來到了學校圖書館側面的桂花林,讓學生自由觀察、欣賞、遐想,并將當時的感受擇要記錄下來,在課外時間完成習作。本來只是偶爾為之,沒抱太大的希望,但學生交上來的習作卻讓我很是驚訝,字里行間不乏珠璣之語,美文佳作比比皆是。對此結果,我甚為滿意……”
契訶夫指出:“當我們給兒童提供機會,讓他們和同學、教師交流自己的知識時,這會使他們歡欣鼓舞,使課上得生動活潑?!币虼宋覀儜鶕?jù)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規(guī)律,以科學的方法來調控教師、學生、教材和生活之間的關系,調動各種教學資源實現(xiàn)語文課堂教學的“輕負高質”。
二、人文性、科學性的作業(yè)設計
(一)注重作業(yè)設計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愿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老師把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之后,學生便會被興趣所吸引,走進廣闊的知識天地。因此,作業(yè)的創(chuàng)新設置首先得強調一個“趣”字。為了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作業(yè)設計要擺脫機械重復的、枯燥乏味的缺點。作業(yè)題型要做到“活”一點、“新”一點、“趣”一點、“奇”一點,通過多種渠道,把豐富知識、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寓于趣味之中,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二)優(yōu)化作業(yè)設計,杜絕“吃不了”和“吃不飽”現(xiàn)象
學生負擔重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作業(yè)量大,教師布置作業(yè)時往往從班級總體水平考慮,而忽視了一些成績一般甚至更下的同學,他們內心也想學好,但是作業(yè)太多反而影響了他們復習鞏固基礎知識的時間,作業(yè)成了他們的沉重負擔,從而使這些學生陷入“吃不了”、“泥田翻石臼”的怪圈。而對一些學有余力的學生又出現(xiàn)了“吃不飽”、“不夠吃”的現(xiàn)象,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這些學生的學習興趣。
因此我們備課組對作業(yè)布置按照“三多三少”原則進行,即:多一些自編作業(yè),少一些一刀切作業(yè);多一些層次多樣性作業(yè),少一些重復性作業(yè);多一些綜合開放性作業(yè),少一些單一封閉型作業(yè)。
根據(jù)以上三條原則,在教學過程中安排了以下三種形式的作業(yè):endprint
快餐型作業(yè):把作業(yè)設計成甲乙丙三種類型,甲為比較簡單的鞏固性作業(yè),包括字詞和課內練習;乙題型較高一層次,包括課外拓展練習;而丙題型注重能力的提升,包括語言表達和學生自我整理。學生根據(jù)能力去選擇做哪一類的題目,量力而行,這樣既可以滿足學生解答問題的滿足感,又能相對增加積極性。
學生自編測驗型作業(yè):引導學生編入自己平時最容易出錯的題目,重在幫助學生學會內容整理。讓他們在編題過程中學會對知識進行整理。特別是針對高考字詞,成語的要求,有選擇性的進行整理,由老師批改后挑選優(yōu)秀的作業(yè),當做全班的練習。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對知識點的落實水平,熟悉了教材,又對那些作業(yè)被選中的同學是一個很大的激勵,提高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帶動其他同學的學習積極性,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學生自創(chuàng)型作業(yè):包括自創(chuàng)詩詞,寫對聯(lián),對對子。熟悉修辭手法,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綜合起來看這種作業(yè)最受學生歡迎,對于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效果最好。
三、教師注意自身素質的提高和教學方法的改進
課堂是實施“輕負擔、高質量”的主渠道。實現(xiàn)“輕負擔、高質量”的關鍵在教師,難點在課堂。
(一)教師素質的高低關系到課堂的效率,課堂效率的高低決定了質量的高低、負擔的輕重
上課人人都會,而要上一堂好課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師應做到以下三點:1.在讓學生參與的同時,也給學生自我反思、自我評價的機會;2.清——條理清,板書清,例題分析清;3.活——教學方法活,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教學手段活,能根據(jù)教材內容特點恰到好處地使用先進的教學手段。
(二)注重教學方法,應用“整體教學法”,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在文本閱讀教學中,篇、段、句群相對而言,都是一個整體概念。“篇的閱讀問題解決好了,段的閱讀問題才能得到解決;段的閱讀問題解決好了,句群的問題才能得到解決?!保ㄠ嵣袧桑┮虼耍處熞O熟并運用整體教學法。整個教學過程應包含三個步驟:
1.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主題。從總體開始,教會學生區(qū)分主題段落、識別主題句、掌握文章的主體思想。培養(yǎng)學生整體把握作者觀點和通覽全篇的能力。
2.側重于識別關鍵詞、分析句子結構、跨句和跨段聯(lián)系研究。通過分析段落之間的聯(lián)系、句子之間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歸納、綜合等能力。
3.根據(jù)文章體裁、寫作特點幫助學生對所學文章進行評價和欣賞。
譬如,教一篇課文,不應急著進入分析階段,而應指導學生在閱讀中確定整體觀念,注意整體把握課文的內容和形式,看看寫了什么?圍繞什么?怎樣去寫?以魯迅的《拿來主義》一文為例,文章的結構卻是:為什么要堅持拿來主義?什么是拿來主義?如何拿來?堅持拿來主義的意義。作者為了強調“拿來”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也為了警示世人,特意把只是“送去”而不“拿來”的嚴重現(xiàn)實和可怕后果寫在了文章的開篇。而筆者設計的問題是:作者的思路是什么?什么是拿來主義?為什么要堅持拿來主義?如何“拿來”?堅持拿來主義的意義是什么?這樣文章思路就有了顯性與隱性之分。隱性思路常常是作者真正的意圖所在,或者是體現(xiàn)著作者的最高追求與理想境界,因此閱讀教學中,重點要理清的是文章的隱性思路,找準文章的主旨。讓學生提高總體把握的能力,改變學生對語文課堂一味糾纏于字詞句的錯誤認識。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對語文教學中“輕負擔、高質量”的探討也必將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越來越趨向深入。語文教師應當想方設法地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摸索、探討、總結、歸納出一些“輕負高質”的教學方法,畢竟任何教育研究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學生獲得最優(yōu)發(fā)展。
(龐加棟 浙江省天臺中學 3172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