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入選語文教材的作品更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對其進行學習、鑒賞確非易事?!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實驗)》要求語文教學“應在繼續(xù)提高學生觀察、感受、分析、判斷能力的同時,重點關(guān)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币虼耍谡Z文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興趣和能力,要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去品鑒、探究文章,讓學生把鑒賞文學作品當成一件樂事,這樣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有效提高語文的教學質(zhì)量,更好地實施素質(zhì)教育。那么,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從哪些方面去品鑒、探究文章呢?下面,談談筆者的幾點“見解”:
一、以作者為“橋”,探尋文章主旨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指出,閱讀和鑒賞文學作品時應引導學生“努力做到知人論世,通過查閱有關(guān)資料,了解與作品相關(guān)的作家經(jīng)歷、時代背景、創(chuàng)作動機及作品的社會影響等,加深對作家作品的理解”。所以品鑒、探究文學作品時,教師必須指導學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經(jīng)歷、時代背景、創(chuàng)作動機等,在作品和學生之間架起一座橋梁,這樣更有利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
如教學李清照的詞《聲聲慢》。筆者先引導學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寫此詞的時間,知道李清照的人生和作品可以以南渡為界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多寫閨閣相思、離情別緒,反映她少女、少婦時代生活的優(yōu)越閑適;后期多寫故土之思與身世之感,反映她在國破家亡、流落異鄉(xiāng)后的孤苦凄涼。而《聲聲慢》正是作于北宋滅亡、丈夫去世、作者南渡之后。學生掌握了這些,再結(jié)合作品的內(nèi)容,品味“凄凄慘慘戚戚”、“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這些句子,很快就可以準確地把握主旨:此詞表達的是死別之愁、永恒之愁、亡國之愁。這與作者前期作品抒發(fā)的生離之愁、暫時之愁、個人之愁是不同的。
又如李煜的《虞美人》。李煜是南唐最后一個國君,此詞是他被囚禁時所作,由至尊的君主淪為階下囚,個人的生活、地位一落千丈,人格尊嚴和人身自由也蕩然無存,這一殘酷現(xiàn)實使他“日夕以淚洗臉”。學生了解了這些寫作背景,在品讀“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時,就能準確地把握“愁”的含義,原來“愁”是指故國之思、人生之痛、亡國之恨,而不會把此詞理解成一般的感舊傷懷之作。
《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孟子認為:文學作品和作家本人的思想、經(jīng)歷、社會背景關(guān)系密切,因而要知其人、論其世。所以,在文學作品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了解作者的經(jīng)歷、時代背景、創(chuàng)作動機等切入,這樣才有利于學生更準確地理解、把握作品的主旨。
二、從語言切入,體會文字的意蘊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強調(diào):“閱讀優(yōu)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shù)魅力,發(fā)展想象力和審美力。”文學是語言的藝術(shù),它通過鮮明、生動、準確的語言描繪事物,給人以真切、具體、美的感受。文學作品要塑造形象、要表情達意必須依靠語言。如果說主旨是文學作品的將帥,那么語言則是文學作品的外衣;它是文學美的載體,作者只有通過語言才能把頭腦中孕育的“意”表述出來。所以,在文學作品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細細地品讀文學作品的語言,探究其意蘊,讓學生從語言中獲得真切、具體、美的感受,更好的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
語言美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可以說是大放異彩?!皡浅|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陽樓》),“坼”、“浮”二字,令洞庭湖那水勢浩蕩、廣闊無邊之景躍然紙上,同時也寫出了詩人博大的胸懷;“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瞑》),“照”字和“流”字,就將一幅雨后松針如洗,月華傾瀉,珠水晶瑩,只聞潺潺水聲的幽美寂靜之景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王維《積雨輞川莊作》),一個“飛”字,寫出白鷺正在廣漠的水田上翩翩起舞,一個“囀”字寫出黃鸝正在叢林中悠閑地唱著動聽的歌曲,此二字以動襯靜,使意境更加空明幽靜;“紅杏枝頭春意鬧”(宋祁《玉樓春》),一“鬧”字使整個句子靈動非凡,既寫出滿樹杏花爭相斗艷之景,又寫出群蜂爭采、蝴蝶繞舞之狀,真是春意盎然。
中國古代散文與詞賦的語言同樣精彩。比如,蘇軾寫“赤壁”之景,他在《赤壁賦》里寫道:“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作者描寫了清風、流水、月色、高山、白露、天光,用“清”、“徐”、“不興”、“徘徊”等詞營造了“赤壁”寂靜清幽的意境。而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赤壁”之景卻是:“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作者描寫了山石、浪濤,用“亂”、“穿”、“驚”、“拍”、“卷”等詞,描繪了赤壁的磅礴壯觀。同一個人寫同一處景物,卻用不同的語言營造了迥然不同的意境,所蘊含的思想感情自然也就不同。
高爾基說:“文學就是用語言來創(chuàng)造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語言來反映現(xiàn)實事件、自然景象的思維過程?!保ā墩撐膶W》)在文學作品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細細地品讀語言,體會文字的意蘊,感受語言的魅力,透過語言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透過作品主題,獲得人生感悟
文學作品作為一種“言志”、“載道”的工具,其主題顯得尤為重要。主題是作家經(jīng)過對生活的觀察、體驗、分析、研究,從對題材的提煉中發(fā)掘出來的思想結(jié)晶,也是作家對生活的認識、評價和對理想追求的集中表現(xiàn)。所以,主題是文學作品的靈魂和統(tǒng)帥。語文是一塊充滿情感的天地,語文教材中那些文質(zhì)兼?zhèn)涞奈膶W作品,以其深刻的主題,讓學生獲得了很多人生感悟?!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實驗)》強調(diào)“通過閱讀和思考,領(lǐng)悟其豐富的內(nèi)涵,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透過作品來發(fā)現(xiàn)人、體悟情、領(lǐng)悟理,辨識真善美以及假丑惡,從而使學生受到教育、得到啟發(fā)、獲得感悟。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認為:“教育不能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之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成其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高中語文教材里至情散文也不少,其中最為突出的是《項脊軒志》。作者寫了一些發(fā)生在項脊軒的瑣事,這些事情雖然瑣細,但卻是作者生命長河中最動人的浪花,是作者用心靈感受過的且歷久不忘的事,所以這些我們平時熟視但感受不怎么深的事,一經(jīng)作者真情再現(xiàn),便具有很強的藝術(shù)魅力,讀來令人深受震動。如寫懷念亡母一事,只寫“娘一直扣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雖平淡至極,但卻寫出母親對兒子的切切關(guān)愛,這對一個幼年喪母的人來說,是多么親切、溫暖的回憶啊!所以,“語未畢,余泣,嫗亦泣”,而讀者看到這里也會忍不住哭泣,會想到現(xiàn)實生活中父母等親人對自己的關(guān)愛,會更深地體會到父母生我養(yǎng)我之不易。在教學中,教師可抓住“感人”這一特點,及時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讓學生獲得心靈的感悟。
又如樂府雙璧之一《孔雀東南飛》,主要述說了劉蘭芝和焦仲卿在封建家長制下的愛情婚姻悲劇。作品贊美了劉蘭芝、焦仲卿尤其是劉蘭芝的反抗斗爭精神,肯定了他們對愛情的忠貞不渝,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禮教和封建家長制摧殘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從作品塑造的眾多人物身上,讀者可以認識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惡。而結(jié)尾的警世之句——多謝后世人,戒之慎勿忘,更是給讀者帶來了極大的人生啟示。
所謂教育,就是教書育人。所以,教師進行語文教學時,必須引導學生深刻理解作品主題,提高學生對主題的認識,使學生獲得深刻的人生感悟。
以上所述僅是筆者的一孔之見。作為文質(zhì)俱佳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值得我們?nèi)テ疯b的地方是很多的。在實際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實際需要,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鑒賞。
(柯菊英 廣東省茂名市第五中學 525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