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素芳
摘要:聲樂是高校音樂學專業(yè)基礎課,是訓練學生掌握科學的歌唱發(fā)聲方法,運用人聲進行藝術表現(xiàn)的一門學科,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在聲樂教學的實踐當中,階段性教學方法,已經(jīng)被越來越多的聲樂教育者所采用。但很多教育者,其實,僅僅將其作為一種教學方法,而未能將其納入聲樂教學的學科邏輯體系當中,而這正是階段性教學的基本要求。本文試從階段性聲樂教學的基本方法上剖析其基本要求。
關鍵詞:階段性教學 聲樂 學科邏輯 效果評估
聲樂的概念亦稱藝術歌唱。是運用藝術化的語言(圓歌夢)與科學化的歌喉(藝術嗓音)相結合,塑造出鮮明生動,悅耳動聽的聽覺形象——歌聲來表現(xiàn)語意高度凝煉的歌詞(詩或詞)以及典型化、情感化的旋律音調來(好學歌)學聲樂,借以抒發(fā)思想感情并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的一門音樂表演藝術。聲樂是音樂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課程,在當前我國的音樂人才需求體系與培養(yǎng)體系當中,聲樂人才的缺口很大。因此,如何培養(yǎng)出合格的聲樂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階段性教學在聲樂教學體系中廣泛應用
而從當前聲樂人才的培養(yǎng)體系來看,階段性教學方法是聲樂教師普遍采用的一種教學方法。所謂階段教學的方法,就是在現(xiàn)有的聲樂教學體系當中,將課程及培養(yǎng)階段分成三個具有內在的關聯(lián)性,但在掌握的難易程度和教學效果評估掌握的要求上,具有不同程度的不同階段。
而關于階段性教學,在學界并沒有達成一個共識,從而形成一個非常明確的定義。一般而言,從普通的意義上講,所謂階段性按照字面意思來理解,又被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等三個不同的階段。而對于這三個階段,對于學生對演唱技巧和演唱手法的掌握上,卻并沒有非常明確的劃分。這導致的一個結果便是,在階段性教學的評估上,并不存在著一個量化的標準。那么,這種“初級”、“中級”和“高級”的劃分,便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與前提。
而聲樂教育家金岳霖對于階段性教學,又提出了其所謂的“自然階段”、“非自然階段”和“自然階段”。顯然,金鐵霖的這種自然論,取法于佛家的學書畫的山水理論,亦即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理論。這種理論的優(yōu)勢在于,其將學生在接受訓練后的狀態(tài)變化,非常恰當?shù)匦稳莩鰜?。但是,這種變化,仍然缺乏明確的具有可評估性的數(shù)據(jù)。
二、聲樂階段性教學的內在基本要求
聲樂階段性教學方法的內在基本邏輯關系在于,其承認聲樂人才的培養(yǎng),具有其階段性和漸進性的特征。聲樂人才的培養(yǎng),并不是一蹴而就。聲音調節(jié)好的學生,如果缺乏良好的訓練和科學的發(fā)音方法,也很難在聲樂上取得非常大的成就,這是由聲樂本身的規(guī)律決定的。
聲樂是研究聲音為藝術的學科,它尤其自身的認識規(guī)律。而如何做好循序漸進,成為優(yōu)秀人才,必須按照階段性教學的內在基本要求,去扎實推進聲樂的學習。
第一,重視學生的基本功打造。萬丈高樓平地起,優(yōu)秀的聲樂人才,都是經(jīng)歷過漫長的訓練才練成的??梢哉f,良好的基本功的打磨,對于優(yōu)秀人才的練成,具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在聲樂教學當中,聲樂的基本功,除了聲音技巧、歌唱語言、表現(xiàn)能力的嚴格訓練等,還需要學習視唱練耳、民族音樂、音樂史、音樂理論、鋼琴等必修基礎課程。對青年歌唱演員來說,決不要滿足于個人初步的點滴成就,更不應把歌唱視為輕而易舉的事,而應使自己具有較扎實較廣泛的基礎,這才有利于將來的發(fā)展。而對于一些演唱技法,則是建立在對良好的呼吸技巧和發(fā)音吐字的基礎之上的。這是階段性教學的第一階段,也是任何聲樂型人才所必須具備的基本功。
第二,當學生掌握了扎實的基礎知識,并能夠熟練地運用這些基礎知識進行游刃有余的發(fā)音訓練時,便可進入要求更加高的第二階段的訓練。控制氣息、掌握正確的發(fā)音吐字方法,字正腔圓地進行演唱,并通過反反復復訓練,將這種正確的模式,深深鐫刻在自己的腦海當中,并形成條件反射似的訓練反射。這個過程,除了對基礎知識的把握之外,還要努力探索技巧,尋找適合自己的聲音表達的方式,并將其轉化為自己的表達技巧。在這個層面上,教師對學生更加傳授的是,對音樂情景的掌握,使學生能夠迅速融入到音樂環(huán)境當中。
第三,根據(jù)第三階段的基本特點,按照金鐵霖的說法,就是回歸自然的階段。所謂回歸自然狀態(tài),是將一切學習到的技能技法和學習到的技巧,完全拋在一邊,而完全憑借演唱者對音樂本身的把握,去進行音樂的創(chuàng)作。在表演的過程中,并不是表演者對學習的技法和發(fā)音方法方式不再運用。而是這種運用,實際上是一種回歸,回歸于經(jīng)過訓練的常態(tài)當中。這實則是重新回歸自然?;貧w自然不意味著放棄技巧,而是將所有技巧一起全部融入到一個完全自然的狀態(tài),從而實現(xiàn)這種技巧的集大成。這本身是技巧爐火純青的表現(xiàn)。在此階段性的要求中,學生在演唱的時候,則盡可能地將這種狀態(tài)穩(wěn)定起來,使之成為表演的常態(tài)。
第四,建立與階段性理論相配套的效果評估體系。在聲樂階段性教學的困境當中,考評制度尤其是能夠真實反映出學生學習進程的考評制度并不完善。但如果要實現(xiàn)階段性教學方法能夠取得良好效果,這點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所在。而在學習的階段中,這種配飾性,也是評估階段性教學評估的重要參與形式。
三、結語
聲樂作為一種操作性極強同時又具有高度實踐性的課程,在進行階段性教學的同時,必須根據(jù)其內在教學的需要,進行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而上述四條路徑,為階段性教學提供新的方法。
參考文獻:
[1]孫璟娜.對聲樂教學若干問題的思考[J].中國科技信息,2010,(17).
[2]卜多佳.淺談聲樂教學中訓練聲音的方法[J].陰山學刊(自然科學版),2003,(02).
[3]武蘭平.關于聲樂教學民族化問題[J].太原科技,2002,(03).
[4]井源濤.高校聲樂教學九大誤區(qū)及糾正方法[J].中國科技信息,2005,(11).
[5]何法元.略談高師聲樂教學的課后自習及教學輔助手段[J].科技資訊,20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