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凡成
摘 要:教學過程中只有把握好教材的著力點和研究點,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著力點即基于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的教學重點和難點;研究點即基于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情況下突破重點和難點的方法。課程標準既是教學的總要求,又是教學的一個導向。學生實際是教學的基點,不結(jié)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是低效的。只有找準教材的著力點和研究點,教學才有章可循,才更具活力、更有實效。
關(guān)鍵詞:教材;著力點;研究點
從題目中我們不難讀出三個關(guān)鍵詞:教材、著力點、研究點。教材即基于課程標準的要求下所有的學生使用的學習資料;著力點即基于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的教學重點和難點;研究點即基于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情況下突破重點和難點的方法。課程標準既是教學的總要求,又是教學的一個導向。學生實際是教學的基點,不結(jié)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是低效的。下面就從三個方面談談我粗淺的認識。
一、基于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解讀教材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通過教材我們教給學生的是方法,而不是讓學生去識記教材內(nèi)容,甚至于機械反復地訓練知識點。教師首先要做的是研讀教材,研讀教材不要照本宣科,不是任意發(fā)揮,不是眉毛胡子一起抓。要基于課程標準去研讀,先把教材讀厚(細化知識點),再把教材讀?。ㄒ罁?jù)學情提取知識點,確定教學內(nèi)容)。我們要用讀薄的教材教,而不是用讀厚的教材教。用讀厚的教材教,教師會付出很多不必要的勞動,同時也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這樣就使我們的教學內(nèi)容在有效的時間不能完成。用讀薄的教材教,能夠培養(yǎng)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學生已會的不教,學生一學就會的不教。要相信學生一定有這個能力,學生一學就會的不教比我們教給學生之后的教學效果會更好。經(jīng)過長期的訓練,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高了,學習效率也就高了,我們也就輕松了。
二、基于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找準教材的著力點
熟讀教材,吃透教材是找準教材著力點的重要保障。在使用教材時,要依據(jù)課程標準的年段要求,結(jié)合學情制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也就是著力點。只有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確立了,課堂才有章可循。比如,語文每一組都有單元導讀,也就是每組的訓練重點。精讀課文、略讀課文都是圍繞單元主題編排的,在教學過程中,也要圍繞單元主題來安排教學,確立每課的訓練重點。語文園地中的口語交際、習作就是單元主題的實際運用,即口頭運用和書面運用。
三、基于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找準教材的研究點
“教無定法,因材施教”是我們作為從事教學工作的人要永遠遵循的教學原則。我感覺適合學生的,教師用起來又得心應手的教學方法才是好方法。作為長期從事教學工作的我們,要有內(nèi)心的那份堅守和信念,即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永遠不變。
比如,在語文教學中,閱讀理解和習作往往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其實只要掌握了方法,經(jīng)過長期的實踐訓練也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對于閱讀理解,利用邊讀邊想的方法讓學生進行閱讀,并告訴學生答案就在短文之中,從中尋找答案就可以,多數(shù)答案是現(xiàn)成的,直接抄寫就可以,很少一部分需要學生重新組織語言。如果我們采用直接告訴學生的方法,讓學生直接背答案,不僅加重了學生的負擔,時間長了學生就養(yǎng)成了不愛動腦、被動接受知識的不良習慣,從而也就導致教學效率不高,影響學生成績的提高。同樣,作文也是這樣。作文就是讓學生把想說的話寫出來,在平時的教學中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從生活中獲取寫作的素材,讓作文生活化,經(jīng)過長期的訓練,學生慢慢地也就有話可寫了。如果我們采用背誦例文的方法,可能會偶爾見效,但時間長了學生就不動腦思考,懶于用自己積累的詞語組織語言,久而久之,學生對習作就失去了興趣。
總之,只有找準教材的著力點和研究點,我們的教學才有章可循,才更具活力、更有實效。
(作者單位 山東省泗水縣圣水峪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