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健
(武漢東湖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的出現為建構主義理論的實現提供了有力的技術基礎,建構主義的學習觀為人們重新認識學習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角度和視野: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內部心理表征的過程,它不僅包括結構性的知識,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結構性的經驗背景;學習過程同時包含兩方面的建構,一方面是對新信息的意義建構,同時又包含對原有經驗的改造和重組;學習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構對于事物的理解,從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標準的理解,但是,通過學習者的協(xié)商交流可以使理解更加豐富和全面。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2004)》(以下簡稱)在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上提出“應大量使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推進基于計算機和網絡的英語教學”;“各高等學校應充分利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采用新的教學模式改進原來的以教師教授為主的單一課堂教學模式”。[4]研究表明,以計算機為媒介的交流(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CMC)不僅可以為語言學習者提供與面對面交流一樣多的進行意義協(xié)商的機會,而且其書面交流的方式可以使交流和協(xié)商更加有效。[1]這是因為在CMC中,學習者有更多的時間思考,可以更好地規(guī)劃和控制自己的語言輸出;再者,CMC為學習者提供了一個沒有壓力的語言環(huán)境,在自主支配的基礎上參與課堂活動,為學生建立了一個輕松便捷的社區(qū)。
《教學要求》還多次提到課程設置“要充分體現個性化”,也就是說我們要考慮不同起點的學生,引導學生朝個性化學習、自主性式學習方向發(fā)展,使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需要的材料進行學習,而CMC有助于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實現不同層次學生與學習內容的互動。這與建構主義的理論異曲同工,即學習者要在完整的、真實的環(huán)境中積極進行有意義的體驗活動[2],知識是學習者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在自己已有經驗的基礎上主動建構的新的意義。[3]
以個性化學習,完整真實的環(huán)境為導向,筆者將武漢東湖學院英語專業(yè)12級2班的學生36人與漢口學院英語專業(yè)12級1班的學生36人結成學習小組,使得每位學生都有一個結對伙伴。并且他們彼此之間相互了解不多,因此對自己的新伙伴充滿了好奇感。
由于客觀條件有限,還不能為該教學模式提供以網絡為基礎的學習社團平臺,因此筆者暫且采用同學們都熟知的qq群作為該教學活動的電子討論板。我們事先建立了一個qq群,將所有參加該活動的同學及老師都列為群成員,這樣兩個班的結隊伙伴都可以利用這個群進行討論,上載材料,教師也可以及時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
綜合英語課是一門英語綜合技能課。課堂教學主要是通過語言基礎訓練與篇章講解分析,使學生逐步提高語篇閱讀理解能力,了解英語各種文體的表達方式和特點,擴大詞匯量和熟悉英語常用句型,具備基本的口頭與筆頭表達能力。學生通過積極參與課堂的各種語言交際活動,獲得基本的交際技能。因此,本實驗中的教學活動要配合老師精講課文,精練練習。在老師講解之前,學生可進行課文背景、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在講解之后,可進行段落或篇章寫作的活動,并彼此修改學習。
1.段落或篇章寫作活動
如筆者在第一次交流活動中要求兩個學校的學生編寫個人傳記,上載到qq群共享。這對學生有很大的吸引力。每組學生都可以對傳記中感興趣的地方進行自由討論,從語言應用到個人經歷,都可以作為討論的內容。接著,在進一步的交流活動中,老師會給出相應的話題或圖片,讓學生用課文中的語塊詞塊進行寫作,然后交流意見。
2.學習方法的交流活動
結對伙伴就自己在專業(yè)學習方面的心得進行討論,將自己的困惑和問題拿出來進行分析,共同得出理想的解決辦法。也可就專業(yè)任課老師的教學方法進行討論,結對伙伴如果對自己任課老師的某種教學方法很感興趣,得到了全班同學的認可,調動了大家的學習興趣,就可以將這種教學法介紹給他(她)的結對伙伴,然后再與本班老師進行交流,以求得教學方法的改進。校園文化也是討論的重點,可以談談自己對校園文化的看法,評價一下本校的整體氛圍。
3.文化方面的交流活動
筆者與合作班級老師共同篩選出適合學生語言和理解水平的閱讀賞析材料,如小說選段、詩歌、散文等從文化背景、遣詞、結構、修辭、典故、行文技巧、社會意義、教育意義等角度讓各結對小組共同賞析討論,個別材料老師會提供賞析的角度和問題,學生們通過分析、理解共同得出結論。有的材料則可以讓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部分進行交流,培養(yǎng)學生自由思考的習慣和對文學作品的興趣。
1.指導角色
教師的指導作用在建構主義理論中被認為是很重的部分,我們應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的積極性,就教師來說,“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yōu)閷W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和促進者。”。[5]如在本次試驗中,筆者和對方學校老師共同設計安排交流活動,布置任務,并確保學生及時完成。還有從旁的技術指導,如果學生對于qq群的使用有任何問題,可以以E-mail的形式或在群上直接向兩名合作教師提問,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給予及時解答。
2.協(xié)調角色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要支持學習者發(fā)展對整個問題或任務的自主權, 使之成為學習過程中真正的主體。本次試驗中的大部分學生都可以順利開展活動。但是個別學生由于性格內向或是語言功底差而導致不自信,在交流過程中比較被動,有過于敏感的學生因為自己的結對伙伴與其他學生有熱烈討論而終止討論。這些問題都需要老師密切關注討論信息,一旦發(fā)現問題,及時溝通解決。
當然,對于表現積極,有創(chuàng)意的學生筆者也會及時做出表揚。如及時表揚某些學生對某些單詞辨析,句子翻譯,課文賞析等的深刻領悟及明晰獨到的闡釋,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英語的表達欲、表現欲,從而促進英語學習。
一學期的互動交流學習之后,筆者究其教學效果對本校學生進行了調查問卷,包括8個問題,都是開放式的:(1)這種跨校交流的學習經驗對你有無幫助?(2)你是否滿意這種合作關系?(3)這種合作關系是否有助于提高了你的英語應用能力?如果是,具體指哪方面?(4)與外校學生交流的過程中,你最感興趣的事是什么?(5)你學到最多的是什么?(6)這次合作結束后,你是否找到了更有效的學習方法?(7)你對校園文化是否有了更深的了解?什么樣的校園文化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學習氛圍,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和各方面素質的提高?(8)你認為在這次合作中,與合作伙伴的討論是否有助于自己加深對語段篇章和文學作品的理解?
筆者以E-mail的形式發(fā)給學生調查問卷,共收到有效答卷36份,回答率為100%。按問題回答的主題方向進行分類分析,得出下面的結果:
?
在這種交流互動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再也不是語言的被動接受者,而真正地成為了語言學習的主人。因此每次來上課之前,學生們都作了充分的準備,就老師提供的語言學習材料在課下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將自己的心得和困惑帶到交流課堂上,進行討論和解決。而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輔助者和促進者,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和老師自己發(fā)現的問題進行詳細地解答和指導,形成師生之間和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積極互動。
交流互動的教學模式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課堂氛圍,大家都在用英語熱烈地討論,交換觀點,這種積極的場面刺激了學生參與其中的欲望,慢慢得將自己心里的顧慮和膽怯拋掉,加入討論。如果討論中出現錯誤或理解性偏差,有老師善意的指點和幫助,這樣可以使學生更無后顧之憂地加入學習活動
通過討論互換心得、交流思想,使學生豐富了自己的學習所得,有了更大的收獲。把自己課前準備的材料和問題拿到課堂上與結隊伙伴共同商討,在老師的指導下解除困惑和問題,更進一步加深了自己的理解。
這種互動的雙向交流方式,激發(fā)了學生用英語表達的意愿。其中,22%的學生認為口語方面有所改善,尤其開始培養(yǎng)用英語表達和思維的習慣,因為有的結對伙伴在課下也沒有中斷交流,形成了長效的伙伴關系。55.2%的學生認為他們在語法、閱讀、遣詞造句方面更有心得,這對學生們準備英語專業(yè)四級考試很有幫助。
利用多媒體網絡輔助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面臨信息時代的必然選擇,本實驗中的交流互動教學活動為綜合英語課堂增添了一種全新的有效的學習輔助模式。如果條件允許,可以與英語本土國家的大學生之間進行雙向交流活動,這將更進一步促進學生的積極性,并有利于創(chuàng)設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開闊視野,加深對英語國家文化的了解和認識。
網絡環(huán)境下的互動英語教學實踐為英語教學的改革和發(fā)展指明了方向。隨著網絡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E-learning的學習和混合式學習將會成為未來學生最主要的一種學習方式。為適應這種新的教學模式,除了教師的教學內容要變革外,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方式的變革。
(注:本文為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研究課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民辦高校英語專業(yè)課堂教學實證研究”的部分成果,項目編號:2012B246)
[1]González-Lloret,M.Designing task-based call to promote interaction[J].Language Learning&Technology,2003,(1):86-104.
[2]Piaget J.Biology and Knowldege[M].Paris:Gallimard,1967.
[3]Von Glasersfeld E.Radical Constructivism:A Way of Knowing and Learning[M].Washington:Falmer,1995.
[4]國家教育部高教司[J].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2004.
[5]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tǒng)教學的理論基礎[J].教育技術研究,1997,(1):3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