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玲琴
【摘 要】新歷史課標的實施,改變了原來歷史教學大綱只重視教授學生知識和技能的要求,提出了歷史課程的六大基本理念。六大基本理念的提出,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體性的發(fā)揮提供了更為充裕、寬廣的時間、空間。為了落實新課標,為了學生的發(fā)展,中學歷史教師必須要轉變教師角色、教師行為、變革教師文化,改變歷史教學觀念和策略,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貫徹主體性原則,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關鍵詞】初中歷史;新課標;教學;主體性
一、主體性原則對初中歷史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
初中歷史新課標與舊教學大綱相比,新課標中最可貴的地方就是在先進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正式將學習過程與方法作為課程目標提出來,不再把教學目標僵化地分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思想教育目標,而是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者統(tǒng)一起來,使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在歷史課堂上進行自己的探索,形成自己的觀點和見解。要達成上述目標,在教學中就要充分貫徹主體性原則,這就對初中歷史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
1.教師角色的轉變
在新課標下,歷史教師應由課堂的主宰者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從單向傳遞知識變?yōu)槎嘞驅υ捊涣?。在歷史教學活動中,歷史教師應由執(zhí)行者變?yōu)闆Q策者和建構者,由實施者變?yōu)殚_發(fā)者和引導者。
2.教師教學的轉變
傳統(tǒng)歷史教學中,教師主“講”,學生主“聽”。所以我們常??吹浇處熢谂_上講的口干舌燥,學生聽得無精打采,形成惡性循環(huán)。
在新課標下,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通過自主探索完成知識建構。而教師要做的,就是平等參與教學過程,對疑難問題進行引導以及把握正確的思想方向??偠灾褪且箽v史教學回歸學生生活,關注學生自主探究,關注學生體驗和感悟,完成從控制向合作轉變。
3.教師文化的轉變
傳統(tǒng)的教師文化,是一種“適應性文化”,即:1.教師只關注自己的教學,極少關注其他教師;2.行政色彩濃厚,許多教研活動是通過行政手段確定的,教研活動變成例行公事;3.保守,許多教師是“一本教案走天下”,很少進行變革式研究,創(chuàng)新不足。
顯而易見,傳統(tǒng)教師文化是與新課標背道而馳的,在新課標的背景下,教師文化應以教學和發(fā)展的需要為基礎,以自主自愿為前提,積極投入到學習和工作中。通過探究和反思增進教師技能,改進教學;關注個體經(jīng)驗,形成個人風格,走出功利主義。
新課標背景下,只有做到這三個轉變,才能順利完成新課程改革,做到歷史學科教學的持續(xù)發(fā)展。
二、初中歷史教學中貫徹主體性原則的教學實踐探索
主體性原則是指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智力、能力、獨立性、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結合初中生的心理特點,我們認為:在歷史教學過程中,貫徹落實主體性原則關鍵在于找到興趣點,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
1.了解學生,在教學中激發(fā)學習興趣
學生只有具備對學習的“興趣”,才能樂在其中并認真學習。所以,我們要從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入手,增強歷史教學的趣味性,這有助于學生在輕松活躍的氣氛中學習知識,改變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首先,初中生在思維特點上以形象思維為主,對事物的認識處于感性認識階段,這就要求教師要加強直觀教學。如在講“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時,可以先讓幾名學生表演歷史劇,再現(xiàn)歷史,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引起學生的興趣。再在此基礎上通過圖示講解中央集權的過程,這樣就使枯燥的概念變得直觀、形象、生動,便于理解掌握。
其次,初中學生年齡偏小,活潑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巧妙地插入一個小故事,活躍課堂氣氛。如講“吳越爭霸”時,結合“臥薪嘗膽”的故事,教育學生只要發(fā)憤圖強,吃苦耐勞,就一定能夠成功。這樣可以調節(jié)學生情緒,收到良好效果。
最后,根據(jù)初中生表現(xiàn)欲望強烈的特點,設計有趣味性的課堂作業(yè)。采用分組或個人搶答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熱烈的氣氛中牢固掌握基礎知識,還能增強競爭意識,提高學習積極性。
2.尊重學生,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
現(xiàn)在的初中生,大部分是“90”后甚至是“00”后,他們多為獨生子女,個性張揚,注重他人對自己的看法。當他們感受到你的尊重時,他們也能自覺自愿地接受你的教育和影響,正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尊重和信任學生,教學設計要以學生為中心,面向全體學生,給他們充分的機會展示自己。而在學生回答問題有錯誤是,要通過鼓勵和提示的方法引導他們更正錯誤。這樣,就可以順利建立起和諧融洽的師生合作關系,進而為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氣氛打下基礎,使學生在愉快的環(huán)境中建立起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以“趣”為導,抓住學生的“心”,激發(fā)學生的“情”,活躍學生的“思”,培養(yǎng)學生的“智”,發(fā)展學生的“能”。用多種形式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使學生有了興趣以后就愿意去學,去探索,去求知,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牢固掌握知識,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3.創(chuàng)造條件,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讓他們自己歸納答案,同時創(chuàng)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對學習活動進行自我支配、自我調節(jié)和控制,讓他們主動地去認識、學習和接受教育影響,從而達到所預期的學習目標。初中學生天真、幼稚,該說的他們說,不該說的他們也說,有時課堂一旦放開,教師不易駕馭。這時可將全班學生分成幾大組,自薦組長,組長負責討論時推薦(自薦)代表發(fā)言、參與討論。這樣就使學生真正做了課堂的主人,享受到了歷史課堂的快樂。
三、結束語
總之,我們只有把握住新課標的主旋律,向學生敞開學史之門,指明知史之路,讓學生暢所欲言,讓思想平等交流,才能增強歷史學科的魅力,不斷地向課堂注入“活水”,激發(fā)學生思辨的火花。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南沙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