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紅京
語文是什么?我見過這樣精妙的釋解:語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潔的漢宮秋月;是珠落玉盤的唐宋琵琶,是高山流水的明清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禪門,是但求一字的數(shù)綹斷須;是莊子的逍遙之游,是孔子的顛沛流離……如此語文,語文教師不僅要“傳道、授業(yè)、解惑”,更要在語文課上出新意、出詩意、出美意?!翱菰锓ξ丁笔钱斍澳承W生對語文課的評價,我認為與教學模式、觀念老化及高考選拔模式影響等因素有關。語言作為知識信息的載體,是人際間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可見語文教學語言藝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效果有密切關系。語文課堂中,存在許多奇怪現(xiàn)象,如語音不準,方言味濃;街言俗語,啰里啰唆;長篇大論,假大空話;陳詞濫調,照本宣科,這些都是課堂教學語言的大忌。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語言的修養(yǎng)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下面我將探討“如何優(yōu)化語文教師課堂教學語言”。
一、厚實的規(guī)范美
課堂畢竟是學習知識的地方,教學語言一定要規(guī)范,這是前提。只有準確無誤地使用概念、遣詞造句,科學地傳道授業(yè),才能真正做到答疑解惑,才能按照二期課改的課程目標,使學生獲得真知,引導學生規(guī)范而積極地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進而化知識為能力,才能取得最佳教學效果。所以,在課堂上,任何的含糊不清、模棱兩可、自相矛盾,都會造成學生思維的混亂。如果教學語言拖泥帶水、語病叢生,那將導致本來能自己弄懂,反而被糊涂“講課”搞得一頭霧水,不僅影響學生掌握知識,而且會使學生養(yǎng)成不良習慣。
二、靈動的情境美
教學情境是指籠罩在課堂上的特定氣氛和情調。語文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對于提高學習興趣、開發(fā)智力、陶冶情操、優(yōu)化教學效果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備課中凝聚的情感越深,蓄積越厚,則發(fā)之愈烈。只有做作者的代言人,愛其所愛,憎其所憎,才能引導學生“披文以入情”,“情動而辭發(fā)”。羅丹說:“藝術就是感情?!闭Z文教學這門藝術離不開感情,而教學的情境美為感情的抒發(fā)營造了氛圍,情景美是上好語文課的前提。在教學實踐中,我經常用美妙的音樂、動感的節(jié)奏讓學生的耳朵豎起來,采用現(xiàn)代化技術教輔教學,活躍氛圍,引領學生尋幽探寶,其樂無窮,并用巧妙的設問、有爭議的問題讓學生大腦動起來、轉起來。另外,根據(jù)實際情況,我還適時引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往往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和諧的優(yōu)雅美
語文課堂不同于其他課,如果教學語言僅僅準確規(guī)范,則不能解決根本問題。語文教學語言的優(yōu)雅性其實就是課堂語言的文學性。比如,在“希望之星”活動的學校初賽上,授課對象是剛進入高一的學生,我選了一篇寓意理解較難的《蘭亭集序》備賽。為了讓學生真正體會王羲之文中“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等寫景部分的“淡”“雅”,我這樣引導:在中國的文學史上,“江南的春”歷來是人們爭相描寫的對象,像杜牧的“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等,然而在這篇文章里,既無花紅柳綠,又無彩石麗魚,更無碧波白浪,有的只是那樣的一份閑情和雅致,我們來講講看……這樣變枯燥為生動具體、妙趣橫生,學生很容易理解這一問題,同時鞏固原有知識,拓寬知識面,提升審美情趣。
四、永恒的邏輯美
皮亞杰曾經有過一個著名的論斷:“就智育而論,關鍵問題就是一個邏輯問題?!蔽覀兊睦斫馐牵诮虒W中,傳授知識僅是構成智育的材料,遠不是智育本身。知識只有當學生經過思考后獲得,其思考的過程,包括教師在這一過程中的啟發(fā)、提問、引導、舉一反三——才真正有助于智育。這種時候,即便課堂氣氛毫不熱烈,甚至寂然無聲,學生的智力之花也在爭相綻放,因此,教師在講授過程中要注意問題的設計,使問題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符合學生的邏輯思維習慣,使整個課堂呈現(xiàn)出結構嚴謹、有序的邏輯美。我們要求學生在把注意力集中到對陳述性知識理解和記憶的同時,必須采用研究性學習方式加強對程序性知識的學習與掌握,以改變教師獨占講臺、一統(tǒng)天下的信息傳遞模式,加強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用創(chuàng)造性思維方法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品質,用智慧點燃學生創(chuàng)新的火花,讓學生去探索、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使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有所發(fā)展,人人都成為創(chuàng)造型人才。
五、豐富的情感美
情動才能心動,心動才能思發(fā)。各種各樣的語言技巧如若沒有情感,那么依舊會是“寡然無味”。如果教師善于運用富于激情的語言,那么他的話就會深深地撼動學生的心靈,并且產生心靈的共鳴,獲得即時的美感。如果教師再準確、生動、細膩地挖掘教材本身的情感因素,并在教學過程中融入自己的理解,調動學生的情緒感受作者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教師、學生、作者就能達成共識,感情上產生共鳴。這樣的語文課不會不生動,學生不會不感興趣。比如教學蘇軾的《赤壁懷古》時,我用深沉、壯闊、由急到緩的語氣讀這首詞,讓學生從中品出蘇東坡的豪放、激越、熱情,以及最后的那種無可奈何。
總之,語文教學語言的優(yōu)化,不是一個單純的技巧性問題,歸根結底是教師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體現(xiàn)。所以,我們應該不斷學習,廣泛涉獵,勤于思考,提高自身文化素養(yǎng),有意識地培養(yǎng)語言表達能力,如此,才可以做到“有墨十斗,撒一斗即精彩紛呈;有兵千萬,選一將才可合格”。愿更多的教師關注自己的教學語言,使教學語言在百花齊放的教壇成為常開不敗的奇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