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萍
要讓學生在習作中“生長”得更好,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就需要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教會習作的方法,形成一定的習作技能,這應是我們習作最樸實的追求。
一、開掘習作之“源”
“習作的外延即是生活的外延?!睂W生寫作主要是寫自己對生活的了解和感悟。學生生存的環(huán)境為他們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很大的幫助,他們以自己特有的視角,表述著自己對身邊世界的認識、理解和看法。
我在指導學生習作時,經(jīng)常帶他們參加各種有趣的活動,走入日常生活,激發(fā)孩子們的習作靈感。比如,春節(jié)期間組織學生走上街頭,沐浴在春聯(lián)的世界里,賞讀、積累、創(chuàng)寫春聯(lián)。繼而,引導學生把本人所看、所想、所悟的內(nèi)容寫出來。這樣,在交來的“作品”中,有的寫賞讀春聯(lián)的韻味,有的寫積累春聯(lián)的樂趣,有的寫創(chuàng)寫春聯(lián)的快感,還有的綜合起來寫序列作文,五彩紛呈,真實、感人?!皢柷牡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绷曌鞯摹霸搭^活水”在哪里?就在學生多彩生活中,在教師引領學生感受生活之中。
二、積累習作之“材”
習作不能離開與生活的深刻對話,觀察生活,思考生活,才能“有米可炊”,才能激起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火花,才能有精彩的美文。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觀察能力呢?
1.引導學生樂于觀察
在習作之前,學生往往苦于沒有內(nèi)容可寫。我常引領學生開展種種風趣的與作文實質相關的游戲,是以激起他們的寫作興致。比如,指導學生寫《課堂上的笑聲》時,我先出示幾個詞語:微笑、捧腹大笑、皮笑肉不笑,讓學生分別進行表演,指導學生細致觀察,并用語言描述“笑”的動作、神態(tài)及熱烈場面。于是“微笑”被學生寫成了美麗的天使;“捧腹大笑”被學生寫成了可愛的“傻子”;“破笑肉不笑”成了陰險家伙的代名詞。如此演出,不僅調(diào)動了孩子們寫作的積極性,解決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難題,還體驗了成功,收獲著自信,讓孩子們悄然無聲的完成經(jīng)歷、觀察、成文。
2.培養(yǎng)學生勤于觀察
激起兒童的樂趣,指導兒童在觀察的基礎上習作,就要著眼于造就兒童勤于觀察的習慣。日出日落、風雨雷電都是觀察的景象,巷頭巷尾、操場公園都是觀察的處所,商販攤主、同學老師都是觀察的對象。我時常和孩子們一起走出校園,深入到社會的每一隅去觀察。指導他們堅持寫簡短的觀察日記。特別是引領孩子分組以《我們班的男生們》、《我們班的女生》、《校園特寫》、《老師的喜怒哀樂》、《家鄉(xiāng)新變化》、《街頭瞥一瞥》等為主題寫“循環(huán)日記”,從而鍛煉他們的持久的觀察能力,使學生們在潛移默化中養(yǎng)成隨時觀察、隨心記錄、隨時積累習作素材的好習慣。
三、撩撥習作之“情”
“情動而辭發(fā)?!绷曌鞯谋举|始于感情的抒發(fā)。兒童習作,更是一種感情的自然流露。只有在這種狀態(tài)下,才可能“自鳴天籟”,才能以情感人。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影響,兒童習作的最大動力是興趣,興趣又傾注著學生的積極情感。足見,培育兒童的興趣愛好,就成了促使兒童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的不竭動力。
1.激發(fā)興趣
我充分利用實驗活動這一載體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如:一次作文課,我提著一個啤酒瓶子走進了教室,學生都感到十分好奇。我突然向學生發(fā)出了挑戰(zhàn):誰能將瓶子吹倒?學生興味盎然,摩拳擦掌。接著進行吹瓶大比拼。只見他們一個個卯足了勁,鼓著腮幫子,使勁的吹,可瓶子就是紋絲不動。這時,我將事先準備好的信封墊在瓶子底下,猛一吹,瓶子順勢倒下。學生在這一快樂活動中體驗到了活動的快樂,感受到了智慧的力量。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寫這次活動,肯定興味盎然,一吐為快。我還經(jīng)常向學生發(fā)問:踩癟的乒乓球為什么放在熱水中鼓了起來?蓋上蓋子的燭苗為什么會漸漸熄滅?霧霾怎樣形成的?……這些問題激發(fā)了孩子們實驗、探究的興趣,繼而形成了真實生動的習作。
2.鞏固興趣
兒童的興趣持久力差。講授時我們老師要關注兒童的需求,讓寫作的念頭成為兒童的主體認識。成功的教育還歸功于肯定的教育方法,他們期望在習作中得到肯定。有了賞識與認可,才會激發(fā)內(nèi)驅力,保持習作積極性。我一直堅持組織學生寫“循環(huán)作文”,主要將學生先分組,自主設計激發(fā)上進的組名,然后進行組內(nèi)互評,組際共評,確定日冠軍、周冠軍、月冠軍、學期總冠軍,對優(yōu)秀者給予表彰,創(chuàng)設你追我趕的濃郁寫作氛圍,讓學生體驗成功喜悅。
四、教會修改之“法”
教給學生修改作文的方法,比起我們老師坐在板凳上一筆一畫地改,重要得多。提升學生修改作文的本領,并非一日之功,要多鼓勵、多引導。
一讀:老舍曾說:“我寫作中有一個訣竅,就是一篇文章寫完了,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反復地念給她人聽,看念的通順不?準確不?別扭不?邏輯性強不?”由此足見大聲“念”對修改作文是多么的重要。然而,我們平時在要求學生自改的時候,常常發(fā)現(xiàn)許多學生只會默讀,從來不會自己讀,更不愿意讀給別人聽。于是我就對學生說:你自己的文章如果你自己都不想讀,你還希望誰會愿意去讀?并要求學生一定要大聲念自己的習作三遍:一遍念給自己聽;一遍念給同桌聽;最后一遍念給家人或好朋友聽。誠然,念不是不動腦筋地讀,而是要大聲讀,讓自己的耳朵聽見的讀,用心的讀。這樣,草稿中許多的毛病都會一個接一個的冒出來:語句通不通順,用詞準不準確,前后邏輯關系強不強……都會在讀中凸現(xiàn)出來。
二看:一看標點停頓。一篇文章首先應當做到的就是文通句順,所以要引導學生多讀,看語句是否通順。標點符號也能起到表情達意的作用,所以標點也應當在學生修改的范圍之內(nèi)。二看事例選擇。文章是否精彩,就要看事例是否選擇的貼切。典型、生動的例子要讓主題“呼之欲出”,反之不合適的事例則會讓文不對中心,無法凸顯主題。
三換:就是把自己改好的習作和同學互換交替進行修改。我先讓讓學生自己修改習作,讓他自己找出自己文章的不足之處,然后再小組之間進行交換修改,讓別的同學找出文章中你認為優(yōu)美或吸引你的地方,以及你認為你同學文章中存在的問題在你文章中是否存在。這樣不僅有效的從修改中發(fā)現(xiàn)問題、改正問題,還激發(fā)了學生的積極性——誰不想得到同伴的贊揚!
當然,修改最重要的是把“改”的優(yōu)先權和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不斷嘗試中習得修改之“法”。
試想,學生擁有了“源”、“材”、“情”、“法”,在習作之中怎能不得到很好的“生長”!這不正是我們在教學生習作時所一直追求的么!
(作者單位:江蘇省邳州市運平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