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偉,陳傳燕
(四川省煤炭產業(yè)集團地測與防治水研究所,四川成都610500)
西南地區(qū)的煤礦,因煤層賦存條件差、埋藏深度大、有著面積廣闊的喀斯特地貌,水文地質條件普遍極其復雜,水害類型繁多,煤礦在水害治理方面,取得的效果不佳。筆者將在煤礦防治水方面的一些分析和個人見解與之共享,望對礦井水害治理有所幫助。
敘永位于落葉壩背斜北翼,西端與洛窩背斜連接,為單斜構造。地層走向自西向東由近東西向逐漸轉為北西向,傾角變化較大。以沈家山為最高(1 453.3 m),后面河最低(標高585 m),相對高差440 m ~868.3 m。屬于中低山地形。
礦山地貌因地層巖性不同,大致可分為兩類:飛仙關組至龍?zhí)督M地層出露區(qū),山巒和溝谷相間,渾圓形山丘與鰭背狀的長粱山脊,地形陡峻,為構造剝蝕地貌;而嘉陵江組、茅口組、棲霞組的碳酸鹽地層出露區(qū)的山間平壩內,溶蝕洼地與溶蝕殘丘、溶洞、漏斗十分發(fā)育,為典型的巖溶地貌景觀。除主背斜外僅井田東端有三條小褶曲,斷層較發(fā)育,井田構造屬簡單偏中等。
井田含煤地層為上二疊統(tǒng)龍?zhí)督M(P2l),為海陸交互相含煤沉積。厚92.09 ~108.50 m,平均厚98.11 m。含煤6 ~15層,一般有 9 層,礦山主采 C19、C20、C24煤層。
主要含水層為:二疊系上統(tǒng)長興組(P2c)巖溶弱含水層、二疊系下統(tǒng)茅口組(P1m)、棲霞組(P1q)巖溶含水層,其余為相對隔水層。
礦區(qū)發(fā)育有9 條地表沖溝,個別有常年流水,其余為季節(jié)性沖溝。
2.1.1 大氣降水
大氣降水是地表水及地下水的主要補給源。降水通過各種成因形成的裂隙進入地下補給巖溶裂隙。含水層主要為飛仙關組一段上亞段巖溶裂隙含水層、長興組灰?guī)r溶蝕裂隙含水層,是煤層頂板的直接充水含水層,茅口組巖溶含水層是煤層底板充水含水層,受大氣降水的滲透補給,使含水層的水量增大。另外,大氣降水還可沿采動裂隙或構造斷裂發(fā)育的部位,形成新的涌水點,特別是汛期可能造成大量涌水。
2.1.2 地表水
礦區(qū)內河流、季節(jié)性沖溝發(fā)育,有水落坡河、肖家河、梯子田溝、上、下桐子溝、杉樹溝、大灣子溝、田塆子溝、懶子溝等多條河流、沖溝。這些沖溝是地表水快速排泄的通道,僅有少量沖溝水通過地表裂隙、補給地下巖溶水、切割煤系地層等間接途徑補給地下水,對礦井充水影響較小。
2.1.3 地下水充水水源
1)頂板充水水源:礦山主采 C19、C20、C24煤層。長興組(P2c)含水層下距C19、煤層平均厚度67.38 m,煤層回采時采用全部陷落法管理頂板。根據《建筑物、水體、鐵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設與壓煤開采規(guī)程》(2000 年)中堅硬頂板垮落帶高度和導水裂隙帶高度計算公式:
冒落帶:
導水裂隙帶:
式中:Hm—冒落帶最大高度(m)
Hf—導水裂隙帶(包括冒落帶)最大高度(m)
M—累計采厚(m)
m—開采煤層層數(shù)
C19煤層單獨開采時,冒落帶高度為5.52 ±2.5 m,導水裂隙帶的影響高度為31.25 ±8.9 m。綜合開采 C19、C20、C24煤層時,冒落帶高度為13. 45 ±2. 5 m,導水裂隙帶影響高度為53.57 ±8.9 m,導水裂隙帶已接近長興組巖溶含水層,故長興組(P2c)含水層水對礦井開采有一定影響。
據川南、川東等地礦井觀測資料,導水裂隙帶高度一般是煤層采高50 ~100 倍。巖層裂隙發(fā)育、傾角平緩的取100 倍,長興組(P2c)含水層是C19煤層頂板直接的巖溶充水含水層。
2)底板充水水源:茅口組石灰?guī)r上距C24煤層12.13 m,C24煤層下部巖性為淺灰色高嶺石黏土巖,中間夾C25煤層,若不開采C25煤層,茅口組灰?guī)r水在局部潰入礦井的可能性較小。由于受P1m 頂部古侵蝕面和構造裂隙的影響,在黏土巖較薄部位失去隔水作用,可直接導水,因此P1m 含水層是底板巖溶充水含水層。
井口建于志留系中統(tǒng)韓家店組上部,穿過棲霞、茅口組灰?guī)r后進入含煤巖系。平硐以上的灰?guī)r地下水屬疏干范圍。由于其含水空間分布極不均一,使巖溶水具有宏觀上的統(tǒng)一而局部水力聯(lián)系不好,且水量分布也極不均一。因此,巖溶充水巖層對礦井充水影響的兩個特點:一是位于巖溶發(fā)育強徑流帶上的礦井易發(fā)生突水且突水頻率高,礦井涌水量大;二是礦井充水以突水為主,個別突水點的水量常遠遠超過礦井正常涌水量,極易發(fā)生淹井事故。
據地面調查,茅口、棲霞組灰?guī)r垂直裂隙發(fā)育,溶蝕裂隙發(fā)育較深,深部溶蝕裂隙儲積地下水是可能的。礦井運輸大巷、回風巷等許多巷道直接開拓于底板茅口灰?guī)r當中,茅口灰?guī)r等底板水將直接通過巖溶裂隙、陷落柱、暗河、溶洞等通道進入礦井巷道,對巷道掘進構成重大水患威脅。
2.1.4 生產井及老窯充水水源
威鑫煤礦屬于新建礦井尚未正式生產,僅有11902 工作面在進行試采,無積水。其它相鄰煤礦雖然形成了大面積采空區(qū),但本礦在此區(qū)域還未布置井巷工程,因此,對本礦井充水暫無影響。
調查周邊老窯16 個,均開采煤層露頭及淺部煤層;以平硐開拓為主,少數(shù)以斜井開拓為主,多采上山煤,開采C19、C20、C24煤層。因老窯開采規(guī)模有限,內部采空區(qū)積水量有限。老窯水主要影響本礦井開采淺部煤層。
2.2.1 巖溶通道
井田灰?guī)r裸露地表,各種巖溶特征十分發(fā)育,局部發(fā)育有巖溶陷落柱,可能成為礦井充水的主要途徑,且各個巖溶管道系統(tǒng)之間存在水力聯(lián)系或聯(lián)系微弱,因此各個巖溶管道系統(tǒng)的充水特征也完全不同。
礦井主平硐施工曾揭露4 條地下暗河,在雨季強降雨過后,匯集后的水仍有可能進入該通道,且具一定壓力,形成涌(突)水事故。
礦區(qū)內有巖溶陷落柱發(fā)育,陷落柱的充水受地質構造、地下水徑流條件、柱體內物質組成、壓實和膠結情況以及承受水壓大小等多種條件與因素的控制和影響,只有處在現(xiàn)代巖溶水強徑流帶和集中排泄帶并隱伏埋藏在地下水水位以下者,才構成突水的威脅。若巖溶陷落柱一旦突水,水量大且迅猛,預測及防治難度極大。
根據收集地質資料,S2101C19 回風平巷在向南東掘進時揭穿松軟巖體,推測為陷落柱影響范圍,推測陷落柱影響范圍約為50 000 m2,是礦井充水通道,屬邊緣導水型陷落柱。
2.2.2 構造通道
礦區(qū)為單斜地層,斷層為主要構造導水通道,勘探資料及沿斷層發(fā)育泉水反映部分斷層具導水性,因此斷層帶亦成為礦井的充水途徑;其次在礦井范圍內發(fā)育的小褶曲也可能成為重要的充水通道,特別是在褶曲的軸部或兩翼轉折部位,因為在這些褶曲的轉折部位,由于構造應力集中,造成地層之間在受力擠壓彎曲過程中出現(xiàn)虛脫現(xiàn)象或產生層間裂隙,形成新的充水通道。另外,斷層的落差作用導致斷層一盤與對盤的含水層(含水體)對接,含水層(含水體)水便直接通過斷層涌入礦井,采掘工作接近斷層時容易發(fā)生水害事故。
斷層發(fā)育在灰?guī)r中的斷層容易形成充水通道,在延深較大的斷層附近開采或掘進時,可能發(fā)生突水事故,斷層在深部傾角一般有所減緩,大、中型斷層尤其明顯。在留設防隔水煤柱時,應將煤柱寬度適當增大,防止頂、底板灰?guī)r水潰入礦井,發(fā)生突水事故。
2.2.3 人為采動形成的裂隙通道
礦區(qū)范圍內的二疊系龍?zhí)督M煤層有 C19、C20、C24、C25等多層煤可以開采,C19煤層距離上部長興灰?guī)r約67.38 m,C25距下部茅口灰?guī)r4.87 m,層間距離都比較小,因此,巷道掘進和工作面回采后產生的頂、底板破壞裂隙將成為礦井重要的充水途徑之一。
2.2.4 封閉不良的鉆孔
在對本礦區(qū)進行詳、普查階段,共施工鉆孔12 個,鉆孔封閉一般是從井底封至P2c 底部10 m,井口封2.5 m,井立石碑,僅13-12 號孔在P2l/P1m 界面下木塞往上封,木塞以下97.99 m(P1m)井段未封。封閉不良的鉆孔成為另外一個人為導水通道。礦區(qū)為多煤層開采,地質勘探時間較早,若鉆孔的封閉質量差,礦井鉆孔突水留下了隱患。它能溝通多個含水層,成為含水層間產生水力聯(lián)系的因素,將大量的混合水導入礦坑,對礦井構成重大的水災隱患。
2.2.5 采空區(qū)
礦區(qū)淺部小煤窯開采活動留下的采空區(qū)不僅是地下水的匯集地,也是充水水源,而且很有可能成為其它水源(體)突水的一個通道,由于采空區(qū)在形成的特殊過程中,使得頂、底板的裂隙十分發(fā)育,溝通其他(如地表水、斷層等)水體后形成聯(lián)合充水通道,因此,應該在對礦井充水途徑的考慮中將采空區(qū)考慮在內。
采用物探手段:在地面或井下進行瞬變等方法圈定地下水富集區(qū),井下進行礦井物探做到超前預測預報的作用,確定富水區(qū),有針對性的進行治理,為重點部位災害治理提高了效率,節(jié)約了大量經費。
敘永煤礦礦井主要受底板灰?guī)r水的威脅,在受水害威脅的區(qū)域,進行掘進前,采用物探、化探和鉆探等方法查清地質條件。根據預測預報的結果,首先確立積水線、探水線和警界線,編制詳細的探放水設計,制定安全措施。發(fā)現(xiàn)斷層、裂隙和陷落柱充水構造的,應對采取注漿加固或者留設煤柱等安全措施。防隔水煤(巖)柱的尺寸應當請有資質的單位進行設計。
礦井應以“以排為主、堵水輔”,保證排水溝的暢通及水倉的有效容量;在富水區(qū)附近作業(yè),應按規(guī)定留設防隔水煤柱;采用物探手段確定地下水富集區(qū),對廢棄礦、廢棄老窯井口進行封堵防止地表水體的涌入。礦井生產活動盡量遠離積水區(qū),禁止在積水區(qū)附近進行爆破活動;嚴禁越層、越界開采,在防治水工作方面形成聯(lián)防,避免水患事故的發(fā)生。
[1]劉峰.煤礦防治水綜合技術手冊[M]. 北京:煤礦科技出版社,2008.
[2]四川省安監(jiān)局.四川省煤礦防治水細則[S].[2010]157 號.
[3]武強.煤礦防治水規(guī)定釋義[M]. 徐州:中國礦業(yè)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