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衛(wèi)
通過土地資源獲得相應收入是世界各國政府自古以來的普遍“偏好”和通行做法。在中國古代財政史上,“土地財政”始終占有很大比重。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表現形式,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最初的“土地財政”
在國家財政的初始階段,賦稅體系還不完備,很多國家的經常性支出都是通過和一定量的土地直接掛鉤來實現的。
古代支出最主要的是官俸和軍費開支。我們先看官員的俸祿,最早稱之“分田制祿”,就是所任官職與一定爵位相聯(lián)系,按照相應的爵位授予一定量的土地和附著于土地上耕作的勞動者,以其田租為俸祿?!秶Z·晉語》里說:“公食貢,大夫食邑,士食田……官宰食加”。這里“貢”、“邑”、“田”、“加”等,名稱雖異,但都是指一定土地的地租。至于受祿的標準則是按照爵位等級,如“大國之卿一旅之田,上大夫一卒之田……”。按照《孫子兵法》對晉國的描述,各家征收標準也不一樣,差異很大。當時的王室支出,也是直接與特定的土地掛鉤?!抖Y記》稱:“天子有田以處其子孫,諸侯有國以處其子孫,大夫有采以處其子孫?!薄疤熳又锓角Ю?,公侯田方百里。”
軍費是“寓兵于農”。軍賦出自井田,據《司馬法》所載:“一丘(十六井)出戎馬一匹,牛十二頭,甲士三人,士卒七十二人?!辈粌H寓兵于農,而且兵民合一,戰(zhàn)時按照田地多少征發(fā)士兵和軍需物資。所以按照封邑所占土地的大小又可分為“百乘之家”、“千乘之國”、“萬乘之國”?!蹲髠鳌こ晒吣辍酚涊d子重在楚宋之戰(zhàn)中取勝,請求楚王將申、呂二邑作為獎賞賜給他。巫臣反對說:“申、呂所以邑也,是以為賦,以御北方?!币簿褪恰安坏么颂铮瑒t無以出兵賦”。
這樣的收支一體,維持了最初的財政平衡。在外國早期財政中也常出現這樣的“土地財政”現象。在蘇美爾,大多數的公共事務都和特定的土地相關,如軍人服役的報酬就是一定量的土地。法律規(guī)定,軍人不能履行兵役義務的,則相應的土地由愿意代服兵役者取得。如果被俘,土地不能作為贖金,贖金由國庫另行撥付。其土地僅能用于支付服役之用,如其子能代服兵役,則可繼承土地,如果不能代役,則由愿意代役者取得。土地資源總是有限,所以必須和特定的事務掛鉤,在中國古代則實行了“世官世祿”制,祖祖孫孫世襲同一官職。
戰(zhàn)國時期,世官世祿被打破,官俸也由食邑逐漸變?yōu)槭彻龋百x祿以粟,案田而稅”,由國家直接征稅,然后發(fā)放。原來各家均攤的軍賦也改由按占有土地量征收。這一改變被稱作“作丘甲”(前590年,魯國)、作轅田(前645年,晉國)等。
“土地財政”的延續(xù)
雖然早期的“土地財政”被中央集權的賦稅制度所取代,但是此后“土地財政”還是一直以各種面貌延續(xù)著。
首先是皇室財政。在秦漢時期,出現了國家財政和皇室財政的分離。皇室財政還有很濃厚的“土地財政”的特點?!妒酚洝て綔蕰贩Q:“山川園池市井租稅之入,自天子以至于封君湯沐邑,皆各為私奉養(yǎng)焉,不領于天下之經費。”一直到明清時期,大量的皇莊土地還是皇室重要的財政來源。
其次,土地財政是官俸、軍費和辦公費用的重要補充。如一些具體事務支出仍以特定的土地來實現,如秦漢負責宗法禮儀的奉常,就掌握著祭田等土地來直接應對相應支出。唐朝以職分田為職事官的職務補貼,以公廨田為各衙門充官署辦公費的來源之一。歷朝都以各種形式的屯田為軍費的重要來源,唐朝還寓兵于農,將府兵制和均田制捆綁起來。遼金等少數民族政權也多以公田分配給本族平民,他們不負擔任何賦稅,隨時應召出征。
第三,國家還掌握大量公田,通過出租獲取收益。由于租金所得遠遠高于稅賦所得,“官收百一之稅,民收太半之賦”、“官取其一,私取其十”、“私家取租……二十倍于官稅也”,所以也成為政府財政開源的重要手段。南宋末年為應財政困難而行公田法,規(guī)定士紳占田限額,超限就由官府強行收購占為官田,收取重租。明代時,官田占到全國田地的1/7,蘇州的官田占到1半以上,陜西占到42%。
第四,國家通過對無主荒地的處置權獲取收入。一般而言,無論荒地,還是無主拋荒地,都屬國家所有。東漢司馬朗曾言:“土業(yè)無主,皆為公田?!眹彝ㄟ^授田、屯田、稅收減免等財稅政策鼓勵人民開荒,甚至通過行政權將人民束縛在土地上開墾。也有整理開墾后,出售給私人,“犁到熟田,方許為主”。
第五,國家通過土地經營獲取收入。除了出租農用土地獲利外,還有進行土地開發(fā),建設民居和店鋪出租獲利。唐末五代,隨著城鎮(zhèn)工商業(yè)日益發(fā)展,政府開始收購田地,營造房屋出租。北宋設立店宅務、樓店務、左右?guī)暾瑒盏葘iT機構,從事房地產經營業(yè)務。宋徽宗時,“修完京城所”等城建修繕機構,也開始圈地建房,從事房屋租售業(yè)務。除了政府直接經營外,也有將土地拆遷平整后出售給私人經營,或將建好房屋承包給私人經營。
古代所謂“土地財政”,也就是政府利用土地產權,或招人租佃收取田租,或興建房屋、商鋪等出租牟利,以緩解財政經費的不足。一般不列入國家預算,用宋人的話說,就是“非系省錢”,是國家財政的重要補充形式。
土地財政與基本公共服務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國家,西周有七德六保,齊國有“九惠之教”等社會福利項目,漢初財政支出中,社會福利支出有十多項,包括了收養(yǎng)孤兒、賑恤鰥寡、尊老養(yǎng)老、基礎教育、醫(yī)藥救助、放賑救災、喪葬撫恤、助貸貧民、協(xié)助生產等。這給政府財政帶來很大壓力,也經常因為經費原因使各項公共服務只是空存名目。宋代學田制的創(chuàng)設,開創(chuàng)出一條新的路徑,使辦學經費有了恒定的來源。
雖然此前也有以特定的土地收益來保證特定基本公共服務經費的,如漢代鼓勵基層政府劃出土地,“畜雞豚,以贍鰥寡貧窮者”。唐代政府撥出一定的土地,用于開辦悲田坊等福利機構。后唐時亦曾賜予白鹿書院田地,“歲取其租廩給之”。但直到宋朝,才最終形成一種制度,得以迅速發(fā)展。
如學田,宋神宗元豐二年曾下詔:“頒學令,……歲賜緡錢至二萬五千,又取郡縣田租、屋課、息錢之類增為學費?!背鐚幊踉t“州給常平或系省田宅充養(yǎng)士費,縣用地利所出及非系省錢”。對于學田的經營,不僅限于招人承佃,收取地租,還有利用土地設置房舍、鋪面、酒坊等出租來補助辦學經費。據大觀二年統(tǒng)計,全國共有學田105990頃,房屋155454楹。其中房產的數量也很大。
宋代政府提供的其他社會福利事業(yè),如福田院、居養(yǎng)院、安濟坊、漏澤園、慈幼莊、安樂病坊等,也多采用這個辦法來解決經常性經費。有宋人曾抱怨“學校養(yǎng)士,反不如居養(yǎng)、安濟所費之多”,說明用于社會福利的費用還高于教育費。一般農村的福利慈善經費多由常平倉、義倉、社倉支出,因為農村本身有田地,所以多直接按畝征收一定量的糧食儲藏。而在城市,則設廣惠倉,其主要來源是官府所收的絕戶田用于出租,資助對象是城鎮(zhèn)貧民。在農田水利興修、加固堤壩方面,“工役浩大,民力所不能給者”,一般都由州縣政府出面借貸,由受益田地按照畝數定期歸還。
可以說,這一時期由于“土地財政”的運作,大大緩解了政府財政資金不足的問題,推動了各項社會事業(yè)的發(fā)展和城市建設。就教育而言,宋人孫武仲曾言:“熙寧以來,學校最盛,內自京師,旁達邊郡,聚士有舍,講業(yè)有師。”從京城到地方,官學教育都得到了迅猛發(fā)展。很多貧家子弟也由此改變命運,步入仕途。如“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就是通過免費教育,刻苦攻讀,考上進士。為官后的范仲淹不忘回報社會,捐出田地1000多畝設立范氏義莊,為族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基礎教育。其后人持續(xù)追加贈地,到1949年范氏義莊已經擁有土地5300多畝??梢哉f土地財政模式,不僅推動了國家社會事業(yè)的發(fā)展,帶動大量私人向國家相關機構捐贈土地,也帶動了民間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在城市建設和農田水利建設方面,都發(fā)揮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