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安
城里的日子不舒坦
“在農(nóng)村習慣了沒事時找人嘮嗑,一晃時間就過去了??蛇M城后就不一樣了,這里到處是車、高樓,看著挺好,其實不舒坦。”說起自己在城里的生活,65歲的李秀芹連連搖頭。
李秀芹的老家在吉林山區(qū)。40歲那年,老伴兒不幸遇車禍撒手而去。為了女兒,李秀芹一直沒有再婚。女兒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大學,畢業(yè)后,進入了一家外資企業(yè)工作。2004年,女兒女婿雙雙辭職,創(chuàng)辦自己的公司,并很快發(fā)展壯大。
由于女婿自幼父母雙亡,小兩口執(zhí)意要把李秀芹接到北京?!昂⒆觽冃㈨樜遥液芨吲d??烧f實話,我真的不想離開老家??!”雖然來城里不是心甘情愿,可畢竟家里還有個討人喜歡的外孫,這讓李秀芹的生活多了一絲甜意。每天女兒女婿上班后,她就會變著法兒哄著小家伙玩兒,但時間久了,她就熬不住了?!俺抢锏娜?,進屋就關門,出門就上班,生活了多年的鄰居相互都叫不出名字,要是能找?guī)讉€東北老頭兒老太太嘮嗑,那該多好啊!”
“想嘮嗑?我有辦法!”一天晚上,聽到了李秀芹的煩惱后,孝順的女兒突然想到了一個好辦法:我何不把在北京的幾個東北老鄉(xiāng)發(fā)動起來,把這些東北來的、憋屈得要生病的老頭兒老太太聚在一起聊聊天?
建個“嘮嗑室”
有了想法之后,女兒聯(lián)絡了一些東北老鄉(xiāng),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沒想到竟然得到大家的一致贊同。因為幾乎每個把父母接到身邊的老鄉(xiāng),都遇到了類似的困惑——在東北老家吃個飯都能和鄰居說上半小時的父母,到了城里之后好像變了一個人,話少了,笑容少了,整天悶悶不樂,隔三岔五就喊這不舒服那不舒服,可去醫(yī)院一查,啥毛病也沒有。
大家一琢磨,找到了問題所在——這城里的生活啊,的確不適合老人。他們覺得挺憋屈,“可是沒辦法啊!要么是工作太忙、孩子需要照顧,要么是擔心父母離自己太遠,有個頭疼腦熱當兒女的不能隨時盡孝,才把他們接進城的?!迸笥褌兏锌卣f。
2010年大年初三一大早,女兒女婿就把李秀芹喊醒了,說是要去串親戚。“我就納悶啊,啥時候在北京我們也有親戚了?”李秀芹詫異地跟著孩子出門了。
開車從朝陽區(qū)到豐臺區(qū),用了將近2小時,在一個小區(qū)門前,李秀芹剛下車,聚在門前的幾個老頭兒老太太就熱情地打著招呼迎了上來:“大妹子,過年好??!”
李秀芹一聽,樂了,好地道的東北話?。≡僖豢茨菐讉€老哥哥老姐姐,舉手投足看著就順溜兒。
女兒和幾個老鄉(xiāng)約定好,5家沒回東北過年的老鄉(xiāng),今天聚到一位老鄉(xiāng)家里,而重頭戲就是讓幾位老人見見面,好好嘮嗑。幾位老人高興得跟孩子似的,雖是頭次見面,聊起來卻一點也不陌生,聽說還有一位老太太要來,又集體來到門前迎接。
“那頓飯吃得可真香??!可以說是來城里這么多年最香的一次?!闭f起當時的情形,李秀芹連連點頭,“那感覺太好了。吃完飯后,我們就相互留下電話,約好了下次見面的時間、地點。晚上回到家,女兒女婿笑瞇瞇地來到我的房間,問我心情如何,我一下子眼淚汪汪的,孩子們太有心了,知道我這個老太太心里想啥念啥?!?/p>
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李秀芹說,那段日子是自己最舒心的??珊芸?,新的問題就出來了:雖然不少老鄉(xiāng)的父母都在北京,可北京太大了,相互離得遠,要想聚在一起嘮嗑的話很費周折。
“要是能有一個固定的地方讓我們這些老頭兒老太見面就好了!”李秀芹無意的一句話提醒了女兒,他們公司租下了一棟7層帶院子的小樓,不少房間都閑著,何不把那里收拾幾間房子給老人用?
一聽這話李秀芹高興了。她找來幾個工人,按照東北農(nóng)村的格局把女兒公司頂層的兩間房間簡單裝飾了一下:木格門、長條凳、松木方桌,屋里還用磚石沿邊砌了一溜土炕,墻上特意買來一些玉米、辣椒、蒜頭掛了上去,墻角還燃起了煤球爐……那氛圍,和東北農(nóng)村絕無二樣。
那天晚上,來了八個老頭兒老太太,他們就像在老家一樣,圍著桌子閑聊,盤腿坐在炕上嘮嗑,一直到晚上10點多才散去。
整出一個“俱樂部”
有地盤了,有時間了,有熟人了,幸福也隨之而來了。
李秀芹更是感到前所未有的快樂:周一到周五,一大早把外孫送到幼兒園后,她就聯(lián)系好幾個老鄉(xiāng)來到女兒女婿的公司,來到那兩間屬于她的專門嘮嗑房,生了火,壺里灌上水,把屋子打掃得干干凈凈,等著老哥老姐們的光臨。中午的時候,孩子們不回家吃飯,外孫也在幼兒園吃飯休息,她有足夠的時間和老鄉(xiāng)們拉家常。周六周日,沒有特殊情況,李秀芹和其他老人一般都會各自領著孫子孫女或外孫來嘮嗑,小家伙們玩兒得不亦樂乎,幾個老人同樣聊得眉飛色舞。
“從那之后,覺睡得香了,飯吃得香了,人也精神了,其他一些老頭兒老太太也個個像是加滿了油的車一樣,連說話聲都大了?!闭f到此處,李秀芹忍不住笑彎了腰。
女兒的東北老鄉(xiāng)很多,關于這個特殊嘮嗑室的故事,很快就傳開了。就這樣,從最初的五六個老人,發(fā)展到了20多人,原本寬敞的兩間屋子顯得擁擠了。李秀芹提議:干脆把7樓的6間房間全部改成聊天室吧,費用由大家分攤,女兒女婿則額外負責所有茶水供應及電費等支出,再每月拿出2000元讓大家聚聚餐。大家全票通過。
對于老太太的這個提議,女兒女婿全力支持,并很快把原本設在7樓的公司另外兩個部門搬到了樓下,還專門設置了一個才藝室,讓懂得吹拉彈唱的老人神侃之余還能自娛自樂。如此一來,整個7樓變成了這群東北老頭兒老太太的精神樂園。
“在老家,幾個老頭兒老太太在一起扭秧歌,會起個名字叫某某秧歌隊,敲鑼打鼓的,叫某某鑼鼓隊。干脆我們也起個名字吧!”經(jīng)過一番冥思苦想,只有初中文化的李秀芹,決定把這支嘮嗑的隊伍起名為“東北人嘮嗑俱樂部”。
“因為孩子,很多我這樣的老頭兒老太太進城了。城里的生活好了,但這些老人卻不是很快樂,因為鄉(xiāng)音遠了,已經(jīng)習慣了的生活方式變了,加上很多人不愿給孩子添麻煩,就自己忍著、憋著。我想說,人老了,時間不多了,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就該像我這樣找點兒喜歡的事情做,找點兒好玩兒的事情玩。人老了,只有精神好了,身體才會好,其實這也是孩子們希望看到的。”
有了這個嘮嗑俱樂部,李大媽在城里的生活越來越有滋味了。